陳政高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城市工作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重點是規劃、建設和管理三大環節。做好城市工作,核心是黨的領導。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必須按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要求,統籌抓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強和改善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
一、提升城市規劃水平,科學謀劃城市發展藍圖
規劃是城市建設之本,也是城市建設的藍圖。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以《城鄉規劃法》為核心的規劃管理體系,但也存在規劃預見性不夠、水準不高和執行不嚴格等問題。要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充分發揮城市規劃的引導調控作用。
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要遵循現代城市發展規律,根據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結合城市定位和發展實際,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形態功能,確定城市建設約束性指標,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抓緊制定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統籌安排全國城鎮發展空間布局。同時,要增強規劃的權威性。當前城市不是沒有規劃,而是缺乏嚴格執行。增強規劃的公開性,使規劃體現人民意愿,讓群眾來監督規劃有效實施。健全國家城鄉規劃督察員制度,利用衛星遙感監測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規劃督察。特別是要研究推動《城鄉規劃法》與《刑法》銜接,加大對規劃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力爭用5年時間,全面清查并處理建成區違法建設,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建設。
全面啟動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工作。城市設計是落實城市規劃、指導建筑設計、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有效手段。缺少城市設計管理,是城市建設出現“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等諸多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后,要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筑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體現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和文明延續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旨在突出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節能環保、低碳減排要求,避免“貪大、媚洋、求怪”的現象。全面落實這一建筑方針,要進一步培育和規范建筑設計市場,培養優秀建筑師隊伍,努力建造無愧于時代的建筑。
推進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這兩項工作對于改變城市生態、煥發城市生機有著重要作用。要改變過分追求高強度開發、高密度建設、大面積硬化的現狀,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植被等,積極推進采礦廢棄地修復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復城市自然生態。要通過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促進建筑物、街道立面和環境更加協調。通過維護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舊廠房、完善基礎設施等措施,恢復老城區功能和活力。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
二、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筑牢城市發展硬件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要緊緊圍繞提升城市功能,突出補齊短板,加快轉變城市建設方式,不斷提升城市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正常運行的物質基礎,要著力解決“馬路拉鏈”問題,大力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新建道路必須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地鐵建設、河道治理、道路整治、舊城更新、棚戶區改造等逐步推進建設。著力解決“逢雨必澇”問題,加快建設自然蓄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力爭到“十三五”期末,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著力解決城市黑臭水體問題,加大整治力度,努力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著力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加強垃圾處理設施和回收再生資源體系建設,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著力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
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危房改造。目前我國仍有約1億人居住在各類棚戶區和危舊房中,住房條件亟待改善。必須繼續大力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綜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加快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完成現有的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在棚戶區改造中,要大力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這既有利于提高安置效率,又有利于消化商品住房庫存。
提高工程質量和建筑節能水平。要完善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五方主體質量安全責任,強化工程建設全過程質量監管,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形勢穩定。建筑節能是城市低碳、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建筑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25%左右,節能任務很重,工作潛力也很大。要進一步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繼續開展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加快推廣綠色建筑,力爭到“十三五”期末,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50%。
推進建造方式變革。目前我國建筑仍以傳統現場澆筑作業為主,發達國家已廣泛采用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建筑材料和建筑隊伍全方位的重大變革,具有建設速度快、建造質量高、環保性能好、節約勞動力等優點。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在全國城市全面推廣裝配式混凝土建筑、鋼結構建筑,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推廣木結構建筑,實現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增強城市軟實力
城市建設提供硬設施,城市管理展現軟實力。我國很多城市的硬件設施已達到一定水平,但在城市軟實力方面差距不小。要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創新城市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設是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管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要打破城市管理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現象,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體系智能化建設,促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服務融合,建設綜合型城市管理數據庫,推動形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到2017年底,所有市縣都要整合形成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實現數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級。
保障城市安全。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系統越來越復雜,城市安全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必須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城市發展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抓緊編織“上下貫通、條塊結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城市安全網。要高度重視城市秩序和安全維護,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橋梁、建筑幕墻、隧道等工程建設和運行使用的安全監管,保持供水、供電、供熱、供氣、交通、救援線路等城市生命線系統的暢通,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澇、消防等綜合防災體系和應急設施建設,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運行安全保障體系。
完善治理機制。多元化、合作性的城市管理模式是現代城市管理方式變革的趨勢。要積極轉變城市管理理念,形成政府、社會、公民等多方主體參與、良性互動的現代城市管理格局,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特別是在解決城市建設資金方面,除了財政繼續加大投入外,要積極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健全城市基層治理機制,落實市、區、街道、社區的管理責任,強化便民服務網絡建設,增強基層服務功能。
四、堅持黨的領導,不斷開創城市發展新局面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各級黨委要充分認識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抓改革、抓法治、抓人才,不斷開創城市發展的新局面。
推進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破解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要加快城市規劃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推進兩圖合一;推動市縣“多規合一”,實現標準對接、坐標統一、底圖共繪、管理協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市場為主滿足城鎮居民多層次住房需求,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努力構建符合國情的住房體系。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按照《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加快完成部、省主管部門的機構設置和市、縣城管領域的大部門制改革,加強城管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推動建筑業改革發展,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全面覆蓋的建筑市場體系,提高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依法治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針,依法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科學立法方面,要加快制定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抓緊修訂城鄉規劃、建筑管理、住房公積金管理等法律法規,形成覆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的法律法規體系。在嚴格執法方面,要嚴厲懲處規劃、建設、管理違法行為,強化法律責任追究,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在文明守法方面,要推進城市管理者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建立市民行為規范,增強市民法治意識,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注重人才培養。做好城市工作,關鍵在人。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入,穩固城市發展的智力支撐。要強化對各級領導干部的教育和培訓,培養高素質的城市干部隊伍,做到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去規劃、建設、管理城市。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的規劃院、建筑師事務所,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師,建立和培育城市設計隊伍,形成本土的規劃設計大師和理論流派。
提升市民素質。只有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才能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實踐,促進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社會風尚。從青少年抓起,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將良好學風、優良家風和社會新風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