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曉原
備受關注的《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草案送審稿)》開始公開征求社會意見。在擬定的條例中,違法停放的機動車將被罰款和扣分“雙處罰”,引起廣大車主議論紛紛。
治理是不斷改進的過程,消滅了老毛病,往往還有新問題。以前千方百計都沒禁住的“黑摩的”,逐漸被共享單車擠走了,可又滋生了人流量大的地區單車的占地問題。這些年來,我們并不缺少解決停車難的技術創新和社會實踐,一些小區的錯峰停車、閑置辦公和商業車位的夜間開放、停車App的整合引導等,都在緊張條件下改善了停車狀況。然而,類似的探索要深入和普及,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公眾一起打好配合。有些新問題的解決,其實已經超出了交管部門的職能,需要多個部門在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共同努力。
當然,規范市民的停車行為,也是繼續提升停車供給和服務的基礎。鑒于當前的緊張狀況,人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汽車與生活的關系。從歷史上看,當下的停車之難,其實是在還過去小汽車導向的城市發展規劃之債。小汽車數量迅猛增長的城市,必然要求越來越寬的路、越來越多的停車場、越來越短的紅燈時間,而當人們轉而追求“和諧宜居之都”、當城市老齡化日益成為現實、當土地使用已接近極限,對汽車加大約束也在所難免。在北京一些公交完備、自行車和步行方便的區域,汽車已經不再是一種剛需,而成為一種奢侈,甚至是一種累贅。
轉型可能帶來諸多不便,但難以回避。十幾年前,有位學者參加推動公交優先發展的會議,市長只給他5分鐘時間發言,現在決策者則能夠聽一到兩個小時。轉型期的城市治理者,要勇敢面對治理中出現的弊端和病灶,也要真切分擔老百姓的現實壓力,科學規劃并靈活調整方案,才能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許多時代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