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平平++朱弢
自2017年初以來,北京全市對住宅的“開墻打洞”現象大力整治,并納入市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三年規劃。按照北京市計劃,2017年將整治約1.6萬處“開墻打洞”商鋪。
封堵“開墻打洞”的商鋪,將本屬于建筑的窗戶、墻體還給建筑,既有對建筑安全因素的考慮,也有對古城文建、市容秩序的維護。而究其深層原因,則再次體現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的思路。
《財經》記者對多地走訪發現,因店鋪被封堵,從事零售、餐飲的不少小商戶被迫重新考慮生計,他們有的選擇離開北京或轉行,但仍有不少人決定留守。
“開墻打洞”指住宅樓一樓居民拆除窗下磚體、部分墻體,將墻壁、窗戶改成商鋪門臉。
北京居民樓的“開墻打洞”隨處可見,且由來已久,這些被改造出來的商鋪大多被業主出租獲益,承租經營者多為外來人口。據時任市人大代表、朝陽區奧運村街道工委書記張永紅在2014年的一份議案中透露,根據不完全統計,僅臨街首層,全市“開墻打洞”商鋪就有20萬處。
“開墻打洞”的歷史不短,治理也一直沒有間斷。政府文件顯示,早期對“開墻打洞”的治理只是個案,個別嚴重影響建筑安全、區域治安的才會被封堵。朝陽區政府官網顯示,2012年3月,該區對勁松大街兩側居民樓涉及“開墻打洞”、影響房屋安全的32家商鋪進行拆除。2013年,該區還提出“深化對戶外廣告牌匾和開墻打洞行為的整治”。
政策收緊始于2014年。這年1月的北京“兩會”上,張永紅建議對全市20萬處臨街“開墻打洞”進行聯合執法治理。此后,朝陽區將“開墻打洞”列入夏季環境大整治六大專項治理行動。據《新京報》報道,2014年至2016年,北京各區陸續對沿街民宅“開墻打洞”進行封堵,其中,東城區清查357處,朝陽區封堵2560處。
2017年政策繼續加碼。北京市政府年初就安排北京市工商局牽頭開展“開墻打洞”整治專項行動,計劃在2017年全市整治“開墻打洞”約1.6萬處,其中城六區約1.56萬處。
“開墻打洞”現象出現已近30年,為何此時加大整治力度?
北京市工商局解釋,“開墻打洞”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惡疾頑癥,居民未經批準擅自改變房屋原有結構,破壞建筑承重和抗震效果,存在安全隱患,且對市政市容、城市綠化和消防安全產生負面影響,其經營活動還存在噪音、油煙、異味和擾民等危害。
建筑安全、噪音擾民等原因背后,更深層原因是北京對人口壓力的疏解。年初公布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整治“開墻打洞”與疏解區域性專業市場、疏解部分公共服務功能、地下空間和群租房整治等10項措施,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首都發展布局,降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通過“開墻打洞”等整治手段,是否能夠實現疏解人口的初衷?
目前,尚無權威數據披露通過整治“開墻打洞”能夠疏散多少人口,但零星信息可窺豹一斑。東城區和平里街道辦事處主任丁選云在接受《北京晚報》采訪時透露,通過封堵青年溝路上的136戶“開墻打洞”商戶,有2000余名流動人口被疏解,平均下來一家商戶對應10名流動人口。照此粗略計算,如果北京實現2017年全市整治1.6萬處“開墻打洞”計劃,影響人群將近20萬。
政府調控人口手段可分為直接和間接。整治“開墻打洞”行動屬于間接調控手段,通過對建筑的改變來影響店主的去留,通過在全市開展封堵住宅區自開門臉,底商經營成本增加,自愿選擇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