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有很多癌癥都是壞運氣導致的,無法提前預防,這就意味著各國政府應該把更多的抗癌經費用于癌癥篩查和治療上,因為防是防不住的。
2017年3月23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志刊登了兩位美國學者撰寫的論文,標題叫《干細胞分裂、體細胞突變、癌變原因和癌癥預防》。同期還配發了一篇評論文章《基因、環境與“壞運氣”》,對上述論文做了通俗的解釋。消息傳到中國后迅速引發轟動,互聯網上流傳最廣的一篇公號文章的標題是這樣的:《〈科學〉重磅:確認!66%的癌癥發生是因為“運氣不好”》。此文一出,立刻又引來了數篇辟謠文章,認為原文根本不是這個意思,癌癥與壞運氣無關。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那兩位美國研究者早在2015年初就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此事的第一篇論文,通過對不同組織內的干細胞分裂次數的統計,得出結論說:大部分導致癌癥的基因突變源自正常的細胞分裂,而不是遺傳或者環境因素。事實上,那篇論文發表后在國際癌癥研究界引發了熱議,兩年多的時間里一共發表了數百篇論文,對那篇論文提出了質疑,這次的新論文應該算是兩位美國學者對這些質疑的回應。
2015年的那篇論文只研究了31種癌癥,沒有把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這兩個常見癌癥列入研究范圍。數據來源也僅限于美國,沒有包括來自其他國家的病例。這次兩人改進了研究方法,不但把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也加了進來,而且還和世界各國的醫療機構合作,把研究范圍擴大到全球69個國家,彌補了上篇論文的缺陷。研究結果仍然支持原來的結論,確實有66%的癌癥突變都是細胞正常分裂產生的,源自環境因素的基因突變只占29%,剩下的5%來自先天遺傳。
如此說來,大部分癌癥確實是因為運氣不好,和后天努力無關嘍?答案不是這么簡單,原因在于致癌基因突變和癌癥本身不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的致癌突變都會導致癌癥。
這里有兩個原因:第一,大部分癌癥都不是一個致癌基因突變了就完事了,而是需要有好幾個致癌基因同時發生突變才行。假設某個癌癥需要三個基因突變,其中兩個都是壞運氣導致的,第三個是環境導致的(比如PM2.5超標),那么只要防住第三個,癌癥就不會發生,這就是為什么說環境因素還是相當重要的。第二,即使所有三個基因突變都發生了,也不等于說一定會得癌癥,因為健康的免疫系統會把癌變細胞清除出去,保護人體不得癌癥。已知長期慢性炎癥反應、糖尿病和過度肥胖等等很多因素都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活性,這就是為什么說個人的健康努力仍然是防癌的有效措施。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論文作者得出的66%這個數字是所有癌癥的綜合統計結果,不同類型的癌癥,這個比例是不同的。比如,宮頸癌、肺癌、食道癌和胃癌,這四種癌癥的突變基因源自環境因素的比例分別為74.6%、66.1%、69.6%和55.3%,均遠高于29%的平均數字,這說明起碼對于這四種癌癥來說,后天預防仍然是很有用的。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上述四種癌癥都發生在直接和外部環境接觸的部位,像黃曲霉素、人乳頭瘤病毒和空氣污染等各種已被證明能夠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肯定會起到很大作用。只有那些躲藏在身體內部的器官才不會受到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如前列腺、腦組織、乳腺和甲狀腺等器官的致癌基因突變絕大部分都源自壞運氣,和環境因素無關。
既然如此,那這篇論文還有什么意義呢?兩位作者指出,他們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指揮抗癌戰役,盡可能把錢花在最有效的地方。比如,他們的研究證明,有很多癌癥都是壞運氣導致的,無法提前預防,這就意味著各國政府應該把更多的抗癌經費用于癌癥篩查和治療上,因為防是防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