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自主創業作為一種職業選擇以實現自身的價值。創業教育也逐漸地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本論文主要是基于分析本科大學生和專科大學生創業意向的一項調查研究。創業意向主要從創業意愿、創業動機、創業指導需求等三個方面展開調查,通過問卷調查,以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分析影響本科和專科大學生在創業意愿的主要因素,探求他們的創業動機和創業能力,了解創業指導需求等方面的不同,根據調查分析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意向;創業意識;創業教育
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自主創業作為一種職業選擇以實現自身的價值。創業教育也逐漸地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創業不僅能解決創業者自己的生存發展還能創造就業機會來帶動其他人實現就業。我國創業教育最早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而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也從自主探索發展到現在的多元化。從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現狀看,創業課程設置不靈活、創業課程和專業課程相脫節、課程內容單一等問題,這是目前創業指導的難點。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師資來源大多數是沒有創業經驗的半專業教師或從行政部門轉崗的指導教師,經過短期集中培訓后成為學校創業指導教師。因此,了解大學生的創業意向是至關重要的。
一、大學生創業意向現狀
目前,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是比較淺顯。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開辦一個企業公司就是創業,有的認為開創一份事業叫創業,有的認為創業就是開發一項前沿的科技項目,有的認為開創性的工作就是創業。至于創業的目的,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創業目的是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有的認為創業目的就是賺更多的錢,還有人認為創業目的可以解決就業。從國家高校信息咨詢和國家就業指導中心2006-2007年的調查數據發現,大學畢業生中有強烈創業意向的僅占25.93%,有過創業意向的占53.02%,有創業潛質的占10%。
二、大學生創業意向的概念分析
個體的創業意識強度因人而異,同時也因地而異。不同的學者對創業意向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創業是個人或團體必須貢獻出時間和付出努力,承擔相應的財務的、精神的和實踐操作中的必要風險,由此創造出新的產品或服務,同時獲得財富的回報、精神的滿足和個人的獨立精神,最終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創業過程中,創業意向作為一個心理過程處于創業意識和創業行為的中間位置,個體與環境的變量通過創業意向支配創業行為。創業行為是指個體在開創一個新公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活動。簡丹丹認為,創業意向是一種主觀的心理傾向,即在計劃開創新公司前,潛在創業者會對現階段自身所掌握的創業知識和創業啟動資金、自身創業潛能、所擁有的創業外部資源、市場需求等內外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基于這種考慮而做出的對自身是否適合創業的綜合評估和判斷。
三、調查結果分析
據調查結果發現,本專科大學生創業意識整體水平為中等,而且差異不顯著。在性別方面,男女大學的總體創業意識在創業行為態度和創業主觀規范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在創業行為態度和創業主觀規范方面的得分顯著程度均低于男生,但不同性別在創業知覺行為控制上未存在顯著差異:在年級方面,在創業行為態度和創業主觀規范方面,大二學生最為顯著,隨著年級的增加,逐漸降低,大三、大四年級為最低,但年級差異在創業知覺行為控制方面都沒有顯著影響。在不同專業方面,不同專業中,文科學生的創業意識水平顯著高于理科、工科的學生,并在創業行為態度、創業主觀規范和創業知覺行為控制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總體來說,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對創業行為的影響非常重大。一方面,大學生創業的行為或創業成功不僅能驗證自身的想法,享受過程中的挑戰,不斷創新,鍛煉意志,超越自我,帶來個人成就感和財富;另一方面,人才資源和科技資源會得到充分的優化配置,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的新創意和新科技成果能夠實現迅速轉化,不僅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同時也能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可。
四、反思與建議
1.鼓勵大學生把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動。
由于經濟形勢下行等客觀原因和“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觀原因,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這就要求我們在不斷提高人才社會適應性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現在的高校對創業教育和創業精神的認識往往停留在理念層面。而在實際情況中,有創業意愿的學生與每年實際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比例差距巨大,且年級越高的學生,自主創業意愿越低。這說明高校創業指導的最大挑戰并非學生創業意愿不足,而是創業意愿難以保持并轉化為創業行動。因此,高校在開設創業課程,提高學生創業技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創業心理學、成功學和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建立。如在學生創業過程中,給予高度重視,并不斷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嘗試創業路徑,摸著石頭過河,使其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創業經驗,增強創業信心。
2.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加強關注與培養。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大學生的性別、年級、生源地、家庭經濟情況、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實習經歷等等情況對大學生從創業意向影響比較重大。學校方面應對人才培養進行重新定位,提供靈活多樣的創業課程設置,從課程設置、教育體制上逐漸轉變現階段目標單一的教育培養觀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活動,敢于冒險創新,敢于接受挑戰。對于具有創業意愿的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也較為突出。因此,高校可以結合這些特點,重點關注自主創業意愿較高的人群,發掘其中具有較高地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等特征的學生,進行重點關注與跟蹤指導。
3.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采取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培養策略。
因為大學生已經完全能夠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所以大二、大三階段是學生創業意識發展的最為關鍵時期。大學二年級、三年級就要對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進行鎖定,有針對性地學習一些知識,提升自身的職業修養;大學四年級需要到一些相關單位參加就業實習或者社會實踐等,積累工作經驗,為自己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角色轉換打下堅實基礎。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方面充分挖掘了自身的個人潛力,讓自己意識到潛力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被有效地激發,另一方面也逐步提升了自身的工作技能,提高了適應社會的能力,不斷縮小個人條件與職業要求的距離。
4.政府及社會提供相應的平臺和支持
創業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綜合各種因素的系統,包括著創業硬件環境和創業軟件環境兩個方面,創業硬件環境包括政府是否有資金扶持、教育培訓、是夠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研究開發轉移效率、進入壁壘等:軟件環境包括是否具備良好完善的金融和市場環境、文化和社會規范等。除政府主導之外,還須通過社會層面上各種專業協會、創業教育中心、學術研究組織、創業基金會等組織,形成相互支持發展的創業教育推進機制。作為高校,必須從長遠考慮構建創業教育體制,重點發揮高校在完善創業成果轉化為中介機構的功能,尤其是發揮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科技園區等機構在推動高校創業活動成果轉化中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