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都特
[摘要]蒙古族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女性各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視其勞動技能教育。勞動技能教育不僅對蒙古族女性的身心健康起了積極作用,而且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及發展。因此傳承蒙古族女性勞動技能教育對今天的社會發展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蒙古族;勞動技能教育
一、縫制技能教育
蒙古族生活生產所需的物品都要靠女性的兩個手。關于這方面學者羅布桑所說“凡人身上所用的衣、物,全由婦女用手工做成。買現成的一般碰不到,而且碰上也不一定合身,因此都是自己動手做”。可見這樣經濟、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不得不重視女性的縫制技能教育。縫制技能教育也是與其他技能教育一樣,從小開就開始進行。關于這方面在《蒙古風俗鑒》載:“女孩長到五、六歲時,母親和姐們教他做布娃娃和荷包,以針線活為玩耍”,到“十來歲時要學會納襪底和做各種荷包:十五六歲時要學會做褲子、納鞋幫;還要教會拿剪子裁衣服”。總之蒙古族讓女性到成年之前(蒙古族認為十八歲已成年),學會針線活,并達到熟練程度。那為何一定要成年之前教會針線活呢?當時蒙古族的長輩給兒子娶妻子一定要看對方的縫制技能,反而女方的父母想讓自己女兒嫁到好人家,也要讓自己女兒學會針線活,將其成為心靈手巧的女性。可見縫紉技能是女性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成家立業的前提條件。關于這方面在蒙古地區是沒有貧富之別。當年的忽必烈之妻子察必皇后是以心靈手巧為于世聞名的。她設計出了帶帽檐的蒙古帽子和無袖子的蒙古袍子,這不僅給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方便,而且還贏得了皇帝的贊賞和民眾的尊敬。
蒙古女性承擔著繁重的針線活,她們為此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尤其制作靴子是考驗蒙古女性意志的重活。學者羅布桑在《蒙古風俗鑒》中寫道:“蒙古人家的衣服、鞋子、荷包等都是婦女手工制作,針線活兒中做鞋最為重活。因為做鞋要用麻繩,麻繩是腿上搓的。搓繩時不論年齡大小,腿都會搓紅的”,搓繩子既費力氣又損傷皮膚,不過這只是制作靴子過程中的一小環節而已。其實制作靴子過程中最難的環節是制作靴底,因為:“靴鞋底頗特別,法用布折數層,實以繩實,極精致,號千層底”,而且蒙古婦女用及其簡單的工具制作及厚的鞋底真是讓人筋疲力盡并受皮肉之苦。關于這方面法國旅行家古伯察在《蒙古見聞錄》中這樣寫的:“她們制作的靴子雖然不是很美觀,但是其結實令人好奇。她們竟然用極其簡單的工具就能夠做出如此結實的靴子,真是讓人不可思議”目。與制作靴子一樣制作其他任何東西都需要熟練的技能,并要付出辛勤的勞動。蒙古族婦女靠針線活不僅解決全家人的穿著等問題,而且有時(牧業生產每遇到災年,牲畜便大批死亡,一個富有的人家,頃刻之間可以變得一無所有)也會靠針線活來養家糊口。這后來慢慢發展成了專門的商道了。關于這方面在《蒙古及蒙古人》記載:“專門婦女經營的買賣還有販賣蒙古人的男帽和女帽。這種買賣當然掙錢較多,但也是困難的,因為縫制蒙古人的帽子需要熟練技巧”。然而到目前,蒙古族婦女縫制技能教育也被忽視,只有及少數的婦女掌握了傳統的縫制技能。這也是對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以及民族教育等多方面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希望有關高校能夠成立相關的專業,為蒙古族女性縫制技能教育找出一條適合時代發展的新的出路。
二、制作飲食技能教育
蒙古族自古從事畜牧業生產,飲食中肉類和奶類占主要地位。史書記載:“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尤其是成吉思汗西征時,行軍不帶糧食,以肉與乳品沖擊。在《多桑蒙古史》中記載:“蒙古軍全為戰騎,每人有革制甲一、兜一、攜弓一、茅一,及僅需草原之草為食之馬數匹。有畜群甚眾軍之后。軍隊急行時,每人自攜少量之肉與乳”。
蒙古族祖祖輩輩食用五畜的肉和乳汁的過程中發明了諸多制作方法。尤其乳制品的使用大大減少肉類的食用。這有利于牲畜數量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蒙古族制作奶制品方面有一系列特色的制作方法。這些都需要讓蒙古族女性去學,并傳承發展。在《黑韃事略》中記載著制作馬奶酒的簡單過程:“霆常見其日中涕馬奶矣,亦嘗問之,初無拘于日與夜,涕之之法,先另駒子啜,教乳路來,卻趕了駒子,人自用手涕下皮桶中,卻又傾入皮袋裝之,尋常人只數宿便飲”,馬奶酒制作方法看似簡單,但實際制作過程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例如:用馬駒催乳時一定要掌握時間,不然將會減少擠奶量。最簡單的催乳過程都需要一定的經驗,何況是其他步驟呢?所以蒙古人讓女性從小靠近五畜,讓其學會制作方法,并積累經驗。
蒙古族人的生活離不開肉和奶制品,尤其蒙古族認為奶制品是最好的食品,因此好客的蒙古人接待客人時首先拿出自己制作的奶制品,讓客人品嘗。在《內蒙古紀要》里記載:《略微應酬向左入座。主人出鼻煙壺敬客。客亦答之如禮。主婦并勸客進茶及奶皮子奶豆腐》。婦女以豐盛的奶制品接待客人不僅能夠表達自己歡迎之情,而且讓家人和丈夫也感到很有臉面。關于這方面《多桑蒙古史》中所講的:“人不能如太陽在在皆能照臨也。設若夫在戰中,抑在獵中,其妻應整理家務。俾漢之使臣或其他旅客頓止其廬舍者,見其家整而供客之食豐,此足為其夫之榮。則知妻之能即可知夫之能”,因此制作飲食的技能對蒙古族婦女來說不僅是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促使構建和睦的人際關系和成就丈夫事業等等。
牧區,牧民孳養繁殖的牛、羊、馬、駱駝提供生活所需的肉和乳。每屆夏秋季,牲畜膘肥奶足,牧民就可以有充足的鮮奶制作奶豆腐、奶皮子、奶油、奶酪、干酪等乳制品。到冬春季主要以肉食為主。肉質食品和乳制食品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熱量高,這讓蒙古人具有了超人的耐餓、耐寒能力。關于這點在《夷俗記》里寫道:“即食一酪飲水一升可度二三日也。又耐寒。冬夜臥雪中。宿其手足,即雪厚數尺,不言凍也”。蒙古族的食品除了這些功能以外還有很多防病和治病的功能。例如奶制品富含蛋白質,因此補鈣的功效特別好,這方面可以肯定的說任何一種藥都很難替代。而且制做蒙古食品過程中不放任何添加劑,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產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養生意識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古食品應該是很受歡迎,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我們傳統的制作飲食技能,為人類的健康美好生活做出一份貢獻。尤其是市場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大環境下我們可以靠傳統制做飲食技能來能夠為自己找一份工作,為民族經濟的發展開拓新的發展道路。其實蒙古很早以前就有制做奶制品來補貼生活的優良傳統。在《蒙古及蒙古人》里記載:“關于草原上的蒙古人,在庫倫出售物品的情況主要是:女人賣牛奶,馬奶,男人賣牲畜,特別是普通需要的馬和綿羊。總之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學好自己民族的特有的技能,讓它成為競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