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摘 要:中國畫的色彩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道路,中國繪畫中的色與墨更是同時孕育而生的,在不同的歷史時間里有著不同的影響。本文闡述了中國繪畫從輝煌的色彩體制到水墨主導繪畫的原因及過程,以中國畫色彩的發展轉變為主線,介紹了歷史上幾個關鍵時期的色彩特點及變化方向,聯系古代繪畫理論進行闡釋。
關鍵詞:中國畫;色彩;水墨;發展
中圖分類號:J2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036-01
色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所穿的服飾、用的物品,街上張貼的的海報廣告,無一不是色彩表達的體現。色彩不僅是人們視知覺中最直觀、感性的表現,同樣能引發強烈的共鳴,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緊緊相連。中西繪畫的色彩發展歷史源遠流長,色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著不同的作用與意義,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象征節日的喜慶,黃色象征皇家的權勢與威嚴。不一樣的色彩,不一樣的色彩組合可以表達不一樣情感、不一樣的意義,任何一個民族的繪畫色彩觀大多都被本民族的哲學思想所影響著,中國的色彩觀受到天人合一的儒道思想影響,在中華文化精神背景下,從一色一墨兩個方向發展,二者和諧共處。
一、中國畫中的“隨類賦彩”
謝赫《畫品》一書中寫到“六法”,明確的提出了“隨類賦彩”這一規范,確立了中國畫色彩的理論基礎。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道:“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冬黯。”郭熙在這里所說的“水色”和“天色”其實并不是特指的某種顏色,而是畫家對于自然界景物的顏色隨時節變化而產生的主觀印象,是畫家概括分析后注入了本人內心深處的感情,從感悟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隋朝畫家展子虔所繪制的《游春圖》是青綠山水畫的開端,而李思訓和李昭道對其青綠山水進行了繼承與發展,《明皇幸蜀圖》使這種繪畫體制慢慢走入成熟。唐代在文化、經濟、藝術上都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詩書畫也呈現出大量名家,文人精神積極進取,繪畫色彩的表達也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其隨類賦彩的繪畫體制也逐步完備。色彩的繁榮發展也一直被延續到了五代兩宋時期,青綠山水的代表人物王希孟,工筆人物畫代表周昉、顧閎中等, 宋朝院體花鳥代表著黃荃、趙佶的等等,他們在色彩繪畫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繪畫成就和高度是后代值得學習、更是難以達到的。古代中國的色彩繪畫體現出中國傳統繪畫的中國哲學思想及精神,同時又與當時統治階級的繪畫審美趣味相一致,富麗堂皇的色彩表達正是權力與富貴的象征,與封建社會的精神氣質吻合,因此,這種色彩體制在古代封建社會的成熟發展也是必然的結果。
二、中國畫水墨畫的興盛
唐朝在經歷過安史之亂后,損傷根本,從此由盛轉衰,文人社會的精神變現逐漸由外拓轉向內省,而一種能代表文人精神的水墨畫漸漸興盛起來。雖然隨類賦彩的表達方法已在當時逐漸的完善,在此之后,雖也在繼續發展,卻沒有更大的突破。水墨像是被嚴謹和精致的勾勒渲染畫風壓抑過久后的突然迸發,像是在擺脫后宣泄, 宋元文人需要通過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來抒發心中的不滿,以追求更高的哲學精神,達到與天道相通,自我人格上的完善,由此,與人格品行相聯系的“水墨為上”的理念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高峰。隨后,色彩逐漸失去主流繪畫的霸主地位,而水墨逐步取代了色彩的主導地位。
文人開始用濃淡干濕變化多樣的墨色來表現多彩的自然萬物,古代就有“墨分五色”的說法,出自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
其實早在秦漢期間就出現了用線條與墨色來組織畫面,如顧愷之的《列女傳》中人物服裝的渲染也用的是墨色。在這一段時間里,少數用純用水墨完成的作品己有墨色濃淡的微弱變化,但總體來說,那時的用墨還是相對單一的,墨色大多是平涂,沒有太大的墨色變化,不過卻為“運墨而五色具”、“水墨為上”的文人畫埋下了伏筆,而后世的人們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繪畫傳統。
自水墨畫開始出現以來,眾多畫家紛紛效仿,成于五代,興盛于宋元明時期,可以說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但之中很多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文人們用水墨畫的感情表現。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莊子認為,“五色亂目”,受其影響所至,畫家也擯棄絢麗多彩的“五色”,代之以“素樸”的水墨。在中國繪畫歷史長河中,雖然繪畫的形式逐漸由色彩轉變為水墨,但是其內在的精神追求卻是始終如一的。
三、中國畫的發展
從古至今,我國繪畫的色彩發展由色墨并重轉至水墨為上最后又回歸色墨的歷程。其實不管是黑白或是色彩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并沒有一定的優劣之分。水墨畫是在特定的歷史時代被特定的文人畫家群體所獨愛的地域文化性觀念,可幾千年前我們也有過輝煌的色彩鼎盛時期,以筆墨為中心的水墨畫只是中國傳統繪畫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當代繪畫學習中,我們也可以將色彩語言運用到水墨畫創作中,色墨并重,充分利用色彩的價值,吸收兩者的優點,這才是中國畫不斷改革前進的需要,同樣也是中國畫得以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何志明,潘運告.唐五代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
[2]牛克誠.色彩的中國繪畫:中國繪畫樣式與風格歷史的展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