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鴻達


(湘南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無論是舞臺劇、音樂劇、歌舞劇、芭蕾舞劇,皆乃綜合藝術。視覺美感是戲劇藝術中觀賞者與戲劇演出之間的橋梁, 舞臺美術的作用則是通過運用各種手段,表達審美觀點從而架起著這座多姿的渡橋——它具有極強的揭示主題的內涵和暗示性,是戲劇藝術諸要素中擔負著向觀眾表達和傳述靜態造型美的“物象”。每個時期舞臺美術設計都從其它造型藝術門類當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整個日本的舞臺美術形式,無論是圖形還是筆法,從中都可以看到日本繪畫的特點,就是日式的審美風格和儀式感共存,豐富的舞臺美術形式貫穿于所有的戲劇表演之中。五十年代后,從事歌劇和芭蕾舞舞美工作的舞臺美術家妹尾河童是日本舞臺美術設計界的代表。它的作品極強的寫實風格著稱,更注重舞臺本身的感染力,力求使觀眾身臨其境,更好的投入到觀劇之中。
關鍵詞:舞臺美術;風格化;解構主義;使用原則;戲劇空間;形式語言
中圖分類號:J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062-02
一、前言
戲劇——無論是舞臺劇、音樂劇、歌舞劇、芭蕾舞劇,皆乃綜合藝術,一場完美的演出,除了幕前的演出者與導演之外,必須配合布景、音效、燈光、服裝、道具等各種幕后人員專業技術支持。
視覺美感是戲劇藝術中觀賞者與戲劇演出之間的橋梁①。舞臺美術的作用則是通過運用各種手段,表達審美觀點從而架起著這座多姿的渡橋。舞臺美術從古希臘、古羅馬, 從最原始的陪襯到現在的表現作用, 已經有了一個完全質的飛躍。美國著名舞臺美術家羅伯特·埃得蒙·瓊斯說:“舞臺美術設計唯一的目標, 就是要證實演員的藝術, 并使之崇高化! ”②舞臺美術設計發展到今天, 已經完全擺脫了最初的依附性, 僅次于演員的表演而具有了表演功能, 因為它具有極強的揭示主題的內涵和暗示性,它是戲劇藝術諸要素中擔負著向觀眾表達和傳述靜態造型美的“物象”。所有的舞臺裝置、大道具、布景、照明、服裝、化妝等在相互的配合中發揮著作用,創造出綜合的藝術效果。
二、舞臺美術與傳統美術
每個時期舞臺美術設計都從其它造型藝術門類當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無論是舞臺美術家還是畫家、舞臺的美術形式和繪畫等造型藝術之間都不可分割。可以說,繪畫造型等藝術始終存在于舞臺美術之中,日本的舞臺美術的發展變化也和戲劇、歌舞、音樂藝術的發展變化密不可分。上世紀中期,藝術家織田音就曾在專業畫展上展示自己設計的舞臺藝術效果圖。
當傳統的歌舞伎趨向于按照經典戲劇的法則加以改造之時,其改革的主將世川猿之助所竭力追求的是一種能為現代人所歡迎的新的歌舞伎。新的歌舞伎將表現人生的、帶有明顯的、淺顯明燎的情節性的戲劇和華麗壯觀的場景效果融為一體,演出效果獲得國內外一致的贊賞。這樣一場全新形式歌舞伎演出的成功,除了猿之助本身制定的演出方案想法超前外,釘叮久磨次和金井俊一郎的舞美設計,以及松井正三的舞臺道具設計都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相似的例子還有:知名導演路川幸雄和舞臺美術家朝倉攝合作,別出心裁的舞臺設計使路川幸雄的新劇和商業性演出很好的融為一體;已故舞臺美術家金森馨及其舞美工場和淺利慶太的四季劇團合作,使新劇和商業化演出結合的更為緊密;泰斗級聲優熊倉一雄和舞臺美術家孫福剛久配合,在沙龍式小劇場—“回聲劇場”的演出,以“嚴謹細密的寫實布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③。
整個日本的舞臺美術形式,日式的審美風格和儀式感共存,豐富的舞臺美術形式貫穿于所有的戲劇表演之中。在繪畫式的舞臺背景中,從圖形、使用顏色,乃至工具,筆法都可以看到日本繪畫的特點。著名的日本舞臺藝術家金森香對于繪畫和舞臺美術設計之間的相關性曾這樣說過:那些想成為舞臺藝術家的人要仔細地研究美術史,不僅只讀,還應該把它們帶在身邊。雖然他們不必精通的美術史,也不必深刻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但需要對美術有廣泛的認知。舞臺美術就是這樣一個職業,對舞臺美術追根溯源就能清楚的發現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在照明技術出現前,舞臺美術和繪畫藝術“難分彼此”——作為應用美術的一個分支,它的表現樣式一直跟隨繪畫的軌跡,其表現風格也受美術樣式的支配和影響
三、近代日本舞臺美術流派
日本有著很長的戲劇演出歷史,但舞臺美術設計并非從開始就被看做是一個獨立的職業。近幾十年來,舞臺美術設計師開始漸漸被人們看做是“藝術家”,并認為其所從事的工作是“藝術創作”。但正是在這短短幾十年間,日本的舞臺美術設計和日本的平面設計一樣發展迅速,被公認為具有國際水準——舞臺美術設計師以優秀的作品一次次亮相,出現的公眾視野并被認可。這是日本優秀舞臺美術家結合日本傳統文化的結果:他們努力將外國舞臺美術設計理念和日本繪畫藝術的特點相結合用于自己的國家。
總體來說,近現代日本舞臺美術大致分為兩個流派。
一種稱之為:傳統舞臺美術。比如日本傳統藝術中的“日本舞”、“歌舞伎”等戲劇表演的舞臺裝飾。日本的歌舞伎出現于慶長年間,初期并沒有固定的舞臺,演出時的場景大都是些簡單的手繪美術作品,十七世紀下半葉隨著各種舞臺技術的不斷出現,紙框糊制的道具和開拉幕布作為簡單的舞臺裝飾物開始逐漸應用。明治時期歌舞伎的舞臺美術的形式感初現雛形,明治維新后受歐洲文化潮流的影響日本文藝界——歌舞伎舞劇院的建筑和機械設備,也開始了現代化進程。同時繼承了傳統日本舞臺美術風格的美學意識也延續至今,形成了獨特形式美的日本舞臺。其中設計如畫卷般的寬屏鏡框式舞臺臺口和相對應的舞臺裝置至今仍為傳統舞臺藝術擁護者依然被大家銘記。
另一種是在明治時代晚期出現的近現代舞臺美術系統。近現代舞臺美術系統的雛形始于歐洲戲劇藝術的影響。其類別包括新派劇、現代民間故事劇等表演形式在內的的舞臺美術,這些舞臺美術風格和傳統舞臺美術樣式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并未單純的模仿和照搬歐式風格的舞臺美術形式,而是將日本藝術的內涵與西方寫實美術風格和工業文明帶來的技術手段相結合。這使日本的舞臺美術進步非常快。其代表人物包括優秀的先驅者伊藤西爍以及同時期其他舞臺美術設計師和他們的門徒們。 比如:吉田健二、川原和夫等一批優秀舞臺美術家,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濃烈的印記——用自己的作品來詮釋了獨特的審美品味,同時在世界戲劇藝術的舞臺上樹立了日本現代舞臺美術的獨特形象。
四、妹尾河童的舞臺美術設計
正如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田中良所倡導的新舞蹈運動曾有力地推動了尾上菊五郎和世川猿之助的歌舞伎舞蹈的革新一樣,五十年代后,活躍于商業性演出的舞臺美術家開始逐漸增多。其中從事于歌劇和芭蕾舞舞美工作的舞臺美術家妹尾河童則是一個代表。
妹尾河童,生于1930年,本名為“肇”,被譽為“日本舞臺設計界的第一把交椅”。一生從事藝術設計和戲劇、音樂、電視表演等舞臺美術設計領域。曾榮獲多項舞美設計和文學獎——獲得“紀伊國屋演劇”、“藝術祭優秀”等眾多獎項。
妹尾河童在其24歲時為男高音歌唱家藤原義江設計歌劇《托斯卡》的舞臺美術而一舉成名,此后開始了他一生為之傾注的舞美設計。不同于堀尾幸男靈活多變的設計手法和高田一郎大膽前衛的構成主義設計風格,妹尾河童的舞臺設計設計作品以極強的寫實風格著稱,更注重舞臺本身的感染力,力求使觀眾身臨其境,更好的投入到觀劇之中。比如:在“欲望號街車”的布景中,從到屋外的鐵藝樓梯到屋內的桌椅,甚至是室內每一件小道具的擺設,河童都竭力設計的貼近現實,比如為了表現出演員上下樓梯時發出鏗鏘的腳步聲,布景中的鐵樓梯采用了“真材實料”的鐵質材料,演員實在踩在真的鐵樓梯上,不僅演技更能發揮自如,同時布景的水泥污墻因為鏗鏘的金屬聲也更具真實感。種種細節最終呈現在舞臺上的效果,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了一個毫無生氣的環境(圖1),正是在這樣的美國中下階層家庭的破敗居室,曾經迷人的布蘭奇遭遇不幸,坐上了真正的“欲望號街車”,這樣精心布置的道具充滿了舞臺的每一個細節,大大提高了觀眾的代入感,使觀眾迅速融入其中。
與繪畫相比,舞臺設計有其局限性——它的表現載體是固定的。即舞臺美術的設計,必須依據已有劇院模式的基本形態和展示方向進行設計。舞臺的臺口決定觀眾視線的方向是一個由臺口向內伸展的縱深線,所以舞臺美術設計最大的矛盾在于如何解決臺口框架與觀眾視線遮擋之間的矛盾。妹尾河童常感嘆,舞臺設計的魅力在于在方寸之間,創造出另一個世界。
在《窺看舞臺》一書中,作者以話劇《底層》為例詳細講述了如何解決臺口框架與觀眾視線遮擋之間的矛盾問題。劇本的背景是發生在日本昭和時代的貧民窟——一個充滿了破敗木屋的低洼濕地。本身場景設定的空間特質,再加上舞臺表演中事件同時發生的可能性,給舞臺美術設計師妹尾河童出了一個難題——如何將8個家庭的生活場景安排在這樣一個有限的舞臺空間之中,并在演出過程中不會互相影響?將八家人的場景展示區域層疊堆積的 “跌落式疊加法”無疑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將原本平底式的舞臺改為坡地形,八家人的場景展示區以舞臺中心為發射點,左邊五家右邊三家,分別呈八字形排布在不同的臺子上。這樣一來,八家人的舞臺布景實際上是以“跌落式”方式呈現在舞臺上。接著,妹尾河童在跌落兩邊的臺子中央,置入一道至下而上末端留有洞口的坡道——隱約提示著后面還有空間”(圖2)。 并將舞臺上所有的屋頂和墻壁掀去,只留下幾處標示范圍的柱子和邊緣④。于是,在觀看《底層》這個話劇時,由于舞臺設置效果為層層抬高式樣,對于觀眾來說,大多數是處于一個較低的視點,即在縱深方向疊加了更多的內容。這種對于豎向高度的介入的舞臺美術設計新模式——尾河童獨特的跌落式,使舞臺內外的空間不會互相遮擋。
五、結語
作為一個舞臺設計師,無論是河童的書籍作品還是舞臺設計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一種特別的人文關懷。他的舞臺美術作品有藝術的、有生活的,更多的是揭示各類文化和各個藝術造型之間的“親密血緣關系”,各種美學的融匯貫通,仿佛一扇扇樸素的窗子,推開了,便能望見整個絢爛的世界。
注釋:
①趙國宏.日本現代民族劇的舞臺設計中傳統美術的存在與影響[J].藝術評論,2008(09):88-90.
②張重文.舞臺美術——無聲的演員[J].劇作家,2007(01):97-98.
③周衛春.讓我窺視一下吧[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4(12):38-40.
④趙國宏.“洋才和用和洋折中”日本舞臺美術家高田一郎的藝術創作[J].中國戲劇,2009(0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