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平元
(濮陽縣文物管理所,河南 濮陽 457100)
摘 要:作者通過對開州清河店重建龍泉寺記碑的研究,較為詳盡的解讀了清河店的來歷,龍泉寺的由來,對了解明代開州的民俗、歷史、地望變更發展具有一定意義。探索了開州一帶數座較著名的佛寺的發展演化、黃河對開州的影響。程顥判開州事而治水等均可與史形成互證。是研究開州歷史、民俗的直接資料。
關鍵詞:碑刻;開州;民俗歷史;寺廟
中圖分類號:K87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073-02
一、開州清河店重建龍泉寺記碑簡介
開州清河店重建龍泉寺記碑,是明代開州名人侯英撰文的記事碑,創制于明孝宗弘治四年。隨時代變遷龍泉寺幾經廢立,建國后改為清河頭鄉西清河頭村小學,該碑無意中被置于一教室門口作過門石用,且碑陽朝上,故碑陽靠上端兩側字跡被全部磨光,僅中間四、五行字跡依稀可以辨認。2004年學校搬遷新址,龍泉寺原址學校隨廢。2012年當地群眾將石碑挖出,后重新扶立于舊址。
石碑原碑座已丟失。扶立后碑身高213cm,寬80cm,厚20cm。原碑首仍存,首高78cm,寬85cm,厚22cm。碑身左、右兩側有纏枝花卉圖案,但多已模糊不清。
碑陽文字缺失較多,約缺235字。所幸侯氏家族家譜有記《開州清河店重建龍泉寺記碑》一文,但謬誤時存,可據此大略考證加以補缺,補缺后仍有數處文字殘缺。所幸陳氏族譜對《開州清河店重建龍泉寺記碑》亦有記載,現參互何氏、陳氏所舊有資料大多補齊(方框內為根據資料補全,黑體字為訂正內容),使碑文得以基本整理完整。碑陰原有捐資者名單,不知何時、何故后半邊被鏨洗;前半邊雖未經鏨洗,但人名已模糊不可辨認。碑陽正書共二十六行,行滿七十七字。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龍泉寺的演變及創建經過。
二、碑文原文
現將碑文補錄如下:
開州清[河店重建龍泉寺記]
賜進士[第嘉議大夫資治尹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前正奉大夫正治卿里人侯英撰文/
代府[昌化王教授司教授]豋仕左郎里人陳禮書丹/
詔舉[孝廉不次選用進階脩職郎直隸淮安]府鹽城縣丞里人陳璋篆額/
開州古澶淵[名郡也風土人物冠乎北幾清河唐濮陽縣治也衣冠詩禮甲於魏]郡按郡誌縣隸於州五代末改州為開德府徙縣於州而附屬焉縣治雖徙而居民猶存佛寺僧宇亦兼有之在古/有佛寺數區曰[彌陀曰石佛曰紅蓮曰龍鳳皆一方之鎮也在今有民居數街曰]石灰市曰乾榆頭曰老軍營曰女婿店皆店之小別名也彌陀寺舊有鐵佛三尊又名鐵佛寺後因[水]患寺傾東昌/府起去鐵佛二尊[只遺一尊今本州興國寺當陽佛是也寺於縣治今殿東有寺堤口故址尚存囙徙去老軍營巽方三五十步補添石佛名石佛寺]宋熙寧間河決澶州南城明(道)程先生判州/事捲埽時又徙去[女婿店坤方五七十步河水左源因其水有紅蓮遂名紅蓮寺]至今水中有洲髙起水上俗呼為寺臺至元時大水泛漲又徙坤方七里許改名龍鳳寺俗名七里寺遺址亦在碑/刻猶存但歷年久文字[剝落難為考辨]/
皇明洪武初民囙河水悉業楮幣遂編居民(為)(清)(河)里又徙其寺於清河右原北崗之上得義耆陳公彬隙地於龍祠之左防水患也永樂辛丑英先考憲副君登進士授南京御史便道省親於書筒(中)/得故紙有如此云囙暇偕治政官陳公旺耆老陳公林陳公樹義民鄭公禮詣寺遊談前故喜見寺面河水背倚崇山遂更今名曰龍泉寺據其初乃僧人道遝始結菴而居焉後為里人周顯輩(共)/舉僧人文進住院先建佛殿三楹繪塑一佛二菩薩及十八羅漢殿左建伽藍殿三楹殿南建寺門一楹次建廊房七楹於左及廚舎三楹庫房三楹於左廊之陽又建廊房七楹於右及方丈三楹/禪堂三楹於右廊之陰殿前植栢樹四行四十株殿後植栢樹六行六十株後圃築為土山高三十尺周圍植以佳木約千余樹穿井眼造法器無一不盡其心凡此皆文進以禮啓人脩造於前之/力也成化甲午英偕弟太學生侃蘆先母太恭人墓囙思里人劉氏德明和尚號長明者入山坐靜二十二年廼走書遣使取囬寺居以圖脩造長明果能不負衆望戒行高古多人感化得義民鄭/(顯)辯士王興募緣主持(覺)(如)僧人脩理(協)(贊)添建水陸殿五楹於殿後栢林之北又建天王殿三楹於殿前栢林之南又南建三楹為金剛殿所以衛佛像也殿右建三楹為祖師殿所以對伽藍也/方丈三楹南向而建[於廚庫之前禪室三楹西向而建於方丈之左對禪室者廚]房三楹也連禪室者僧房三楹也前後左右秩然有序佛像殿宇煥然一新不期年而大為完備凡此皆長明以德/感人繼脩於後之[韓昌黎謂大典曰墨名而儒行二僧者亦庶幾于乎近之矣弘]治庚戍年英自廣西左布政使進右副都御史奉/
勑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弟博輸資貿 於英十一點額窗友劉君欽囙故紙述始末走書河]南請記於後英以里人生長斯土其於寺之建置沿革目擊耳聞不一而足故修飾潤色以記之於戯有天地/則有此[圡有此圡則此寺之名不氓也造者理也亦數也若此寺者時異世殊遷繼而無]常人更物變名謚不一[茍]不刻諸堅珉以垂不朽則百世之下孰知斯人之為功[龍]泉之扁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於是乎記/
弘治四年歲在辛亥春 三月十五日 吉 / 男義官[侯]傅立石孫男義官侯疆 庠生侯天民 侯天秩 侯天工 侯天節 曾孫庠生侯嘉猷/
賜進士出身(祭)官郝瑄 劉輔 州掾侯公 李約 趙琮 陳進 官舍侯宸 陳時若 陳治道 張寅/(鳳)鳴 陳時雍 後縉 王崇慶 宗義 劉淮 李棐 侯良才 王[瑄] 陳治策 王繼文/ 李祺 李彪 監生郭忠 徐鵬 王[璽] 義官楊[蛻]芳 性潔 招賢 脩果 脩省 招勤 (成)成用 脩允招/鐘直 鐘臣 朱智 劉智 張林 化主僧脩理 石匠黎陽王
以上所錄文字,括號內不加黑文字為努力辨認可知文字,括號內加黑文字為根據侯氏、陳氏族譜資料補全文字。
三、考察的幾個問題
現就關于此碑的幾個問題加以考察:
(一)關于碑刻中涉及到的人物
碑文撰文人侯英,明代開州名宦。侯英,字世杰,號易簡齋,開州人,明宣德五年(1430年)閏十二月七日生,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二日卒,享年64歲。明天順四年(1460年)三甲第三十三名進士,歷任御史,四川按察司僉事、江西按察司僉事、江西按察使、廣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河南、四川憲副等職。天順八年(1464年)遼東等地受災嚴重,他奉命前往賑災,“按遼東,劾中宮,四方想望風彩”,遼人德之,立祠以祀。成化三年(1467年),于廣西道監察御史身份被敕封為文林郎。侯英至孝,曾于其弟侯侃為母守墓三年,并親手在墓地植柏樹楊。據傳當時群鳥于樹筑巢,旦夕飛鳴,人們認為是侯英兄弟孝心至誠所致,傳為佳話。本碑文為其致仕家居期間所撰。
碑刻中涉及到的人物王崇慶,作為明代開州名宦之一。王崇慶,字德征,號端溪子,祖籍山西繁峙縣,世居開州(今胡狀鎮老王莊)。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二甲第九十三名進士,授戶部主事。 時劉瑾既得罪下獄而未誅,崇慶上《請誅逆瑾疏》請誅奸臣劉瑾,且論武宗塞言路之過;刑部主事宿進因犯顏直諫而削職為民,崇慶上《救宿進疏》請救宿進,且評武宗拒諫之失。武宗怒,下錦衣衛獄,謫廣東肇慶壽康驛丞。逾年判沁州,不久升登州同知、戶部員外郎,轉郎中,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山西參議,乞終養。起河南副使,再乞終養,家居十年。丁母憂,三年服闋,即家起河南行太仆寺,擢四川布政使。嘉靖八年(1529年)任河南按察使,尋改遼東苑馬卿。又以功擢南京太常卿,升禮部侍郎,累官南京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僅兩個月而致休)累任三尚書。崇慶性耿介,不可干以私。有孝行,奉母色養備至,前后告歸依膝下凡二十年。王崇慶實為明代開州為政、治學第一人。
碑文書丹者陳禮,碑中自署:“代府昌化縣教授司教授登仕左郎陳禮書”,查明嘉靖《開州志》卷七?選舉志?貢士有:陳禮,萊州府訓導代府教授。清光緒《開州志》卷五?選舉,天順壬午年貢生有:陳禮,教授。
該碑篆額者陳璋,自署:“詔舉孝廉,不次選用進階修職郎,直隸淮安府鹽城縣丞陳璋”。結合《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孝義所載:“成化間,…………開州任勉、陳璋、僉事侯英及弟侃、副使甘澤。”可知,陳璋為開州人。清光緒《開州志》卷五?選舉?文“等仕籍不由科目分別文武另錄附載”:陳璋,鹽城縣丞。自署與地方史志相合。
(二)關于開州與東昌府(今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關系問題
碑文中提到:“彌陀寺舊有鐵佛三尊,又名鐵佛寺,后因水患寺傾,東昌府起去鐵佛二尊,只遺一尊,今本州興國寺當陽佛是也。”這種異地可以起去鐵佛的行為,是佛家之間的無私交流嗎?問題應該不是那么簡單。碑文明確提到“東昌府”,府與州之間,行政級別是明顯不同的,但歷史記載相互間又沒有隸屬關系。或是佛家間普天一家思想使之然。
(三)碑刻提到宋代發生在濮陽的一個事件,宋熙寧間,程顥判澶州事
“宋熙寧間,河決澶州南城,明道程先生判州事。”查明嘉靖《開州志》有載:“程顥判澶州帥府,熙寧間河決曹村,顥監督兵卒筑塞,其帥付以印。俾從宜區處,乃募善水者,衘細索度西,引大繩繼之,使得往來依據以料理下埽。久而兩岸將坍,難使人力,顥默祝于水畔,曰:‘此水不塞必為國患俄有大樹流至,顥默祝‘如得此木橫于埽口,庶幾可塞已而果然于是。夫丁齊力下埽捲之,河遂塞。后顥去,河復大決。眾曰“使程公在比不至此也”。此碑的出土,正可佐證程顥判澶州,河決曹村事。與史書互證。
四、結語
該碑所含信息量較大,如明代佛教的考察、民俗的考察、龍泉寺建筑的考察等,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明嘉靖.開州志: 天一閣藏本北圖版[Z].
[2]清光緒.開州志:北圖版[Z].
[3]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河南省濮陽縣檔案館.直隸開州八都三尚書文獻選編[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5]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