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烜
(山西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摘 要:山西花饃在民間美術的長河中占據重要地位,其顯著的地域特征,和濃厚的民俗文化,折射出當地民眾的信仰和歷史的傳承。自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發揚,現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花饃作為藝術品也作為文化的傳遞者,為聞喜地區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關鍵詞:聞喜花饃;發展概述;花饃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134-01
一、花饃藝術的產生及發展概述
花饃是指糯米面或面粉經過捏塑上色之后制成的造型藝術品。我國的面食文化源遠流長,民間面塑的發展伴隨著面食風俗的形成,經過民間祖輩手手相傳,延續發展至今。在我國黃河流域的山東、山西、陜西、河南、甘肅、寧夏等地都流傳著各具特色的花饃藝術,流傳過程中也有了:面塑、面人、面羊、花饃、面花、禮饃等稱呼。民間花饃的應用及其廣泛,參與到各種民間禮儀活動中,用于祭祀、祈禱、喜慶、饋贈、裝飾等方面,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感情寄托,同時也是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縮影。
漢以前少有面食,人們的主食還是粒食。自漢代開始,小麥成為北方的主要農產品,再加上對石磨技術的改進,我國的面食開始了新發展。據著名民俗學家魯漢先生考證,“饅頭即民間面花的濫觴”,“民間面花應該起源于漢代”。①此時,在漢代的文字記載中就出現了花饃的雛形,《中國大百科全書輕工卷》記載“漢代迎神賽會上的儺舞便以面團塑成鬼怪頭部形象。”②大儺,是古代人民為了祛除疾病瘟疫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活動中的舞蹈者會有一些頭部裝飾,這些裝飾就是由面制成的鬼怪造型。據傳說,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后,行軍來到了瀘水(也就是現在的怒江),可是江面波濤洶涌,部隊無法前行。孟獲告訴諸葛亮:“江中有狂神作禍,必須用人頭來祭祀神靈才可渡江。”諸葛亮不相信這種野蠻的習俗,叫來軍中的伙夫殺牛宰羊,然后用面包著牛羊肉做成人頭形狀,用以祭神,從此便有了有饅頭之說,也可稱得上是花饃藝術的早期形態。
到了隋唐時期,花饃的制作形成了一片繁榮的景象,不但在制作技藝上有了新的提高,做工也更加精細,形態更為逼真。宋人所著《唐語林》對唐朝的面塑有如下描述“宴諸司以面及藥翡之類,染作顏色,用像豚肩、羊、膾炙之屬,皆逼真也。”③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永徽四年墓中出土了面制女俑頭、男俑上半身像、面塑小豬,這些都是陪葬品,由此可見,民間花饃在當時就被用來達到祭祀的目的。這些面制陪葬品的出土,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宋代的花饃藝術則更為成熟。就是每逢清明節,在前一天人們會用面塑成棗錮、飛燕,并用柳條將這些面塑穿在一起,插在門楣上,做祭祀用并且在祭祀后可做食用。除此之外還有:上元節的炸元宵;二月初二的迎貴果子;三月初三的“鏤人”;七夕的花瓜、果食;九九重陽節的獅蠻;中元節的盂蘭餅餡;中秋節有玩月羹;進了臘月則有口脂、面藥、草面等。④可見此時的面塑已經參與到節日習俗當中。
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中也有記載:“七月,宛農家歲以是月祈禱年豐,各用面果送紙錢,掛田禾之上,號約掛地頭。”⑤這里的面果就是用面塑造后煮熟的面塑祭祀品。明清時期,民間花饃發展至鼎盛,成為歲時、節日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過春節時更會有各種花鳥、人物、動物花饃,形象生動逼真,以此來象征吉祥,保佑家人平安長壽,清朝時甚至發展成供人們把玩的藝術品,花饃民間藝人也應運而生,花饃在這些民間藝人的手中更加精致美觀,加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花饃藝術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姿,外國元素也不斷融入其中。
二、傳統民間美術中的聞喜花饃藝術
聞喜花饃種類繁多,并且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花饃體系。可以分為四大類別:花糕類、花饃類、吉祥物類、盤頂類四類。花糕類的代表包括:五谷豐登節節高、五福捧壽、龍鳳糕、九鳳朝陽等。花饃類有大燒饃、對對饃、棗花饃、餛飩饃、石榴饃、龍鳳配。吉祥物有龍鳳、老虎、魚、羊、書包。盤頂類主要用作祭祀,內容多選用民間故事和戲文里的角色。在聞喜,人們常稱“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過去每逢過年過節或者哪家娶媳婦、嫁閨女、孩子過滿月等,村里的婦女們總是熱熱鬧鬧的圍在長長的案板跟前,一邊拉家常,一邊蒸花饃,那情景真是熱鬧喜慶,記憶里蒸花饃的場景總是最溫馨的。此刻,他們手中的花饃是一種藝術的傳承和創造,也是祖輩寄托情感的方式。
注釋:
①魯漢.民間面花[M].南昌: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01-02.
②何紅.鏤月裁云 長江流域的民間工藝美術[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296.
③魯漢.民間面花[M].南昌: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02.
④唐家路.民間面塑藝術的源流與技藝特征[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1999(12):31-50.
⑤李蒼彥.面粉捏出人間情——面塑[J].中國民間工藝史話,1987:24.
參考文獻:
[1]薄松年.民間美術研究工作的迫切任務[J].美術觀察,1997(02).
[2]鄧福星.民間美術的界定和分類[J].美術觀察,1997(02).
[3]焦長虹.民間美術的流變[J].文藝研究,2005(01).
[4]曹振峰.黃河萬里尋面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5]段改芳.民間禮饃(面花)制作[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