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珊
(廣東省汕頭市文化藝術學校,廣東 汕頭 515041)
摘 要: 潮州漢調音樂是潮州音樂樂種之一,在潮汕地區也被稱為外江樂、儒家樂。本文對潮州漢調音樂進行了簡要介紹和研究
關鍵詞:潮州漢調音樂;外江樂;儒樂家;弦索樂;清樂鑼鼓樂;軟錢;硬線;鑼鼓吹;中軍班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138-01
潮州音樂以內涵豐富,品種多樣稱著。不同品種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不同的樂器組合及演奏形式、演奏風格上。潮州音樂的種類可分為鑼鼓樂、笛套古樂、細樂、弦詩樂、廟堂音樂、漢調音樂等六種。
潮州漢調(原稱外江)淵源自老徽調二簧,以后又吸收西皮,所以樂曲又稱南北路。它是清代中后期隨著外江戲傳入潮州,后至興梅、大埔等地。外江音樂隨外江戲流播潮汕,本地稱廣東以外的劇種、樂種為外江戲、外江音樂,1933年由晚清秀才錢熱儲先生在其創辦的汕頭公益社《樂劇月刊》及《漢劇提綱》中倡議,將雍、乾年間從安徽、湖南、贛南、閩西一帶流入潮汕的徽班外江戲改名為漢劇,其演奏的器樂曲稱為漢樂。
漢調音樂主要樂器是外江頭弦,合奏有三弦、月弦、琵琶、笛子等,1936年以后增加提胡,以后又增加了低音樂器。漢調流行潮汕以后,不少樂曲為潮州音樂所吸收,并在演奏方法上應用潮州音樂的板式變化和催奏等,因而產生了潮味,已有一部分樂曲成為流行的潮化漢調,史上把它稱為潮州漢調。而漢調歸梅縣、大埔等地,由客家人演奏,則另有一番風韻,與潮州漢調有別,故稱客家漢調。潮州漢調代表曲目有《小桃紅》、《柳搖金》、《小梁州》、《南正宮》等。
漢樂到清代光諸年間風靡潮汕,尤為貴族、文人、紳士等上層社會所鐘愛,被稱為儒家樂、國樂。其時樂社林立,汕頭有以成社、公益社、儒樂軒;潮州有友聲儒樂社、揚風國樂社;庵埠有詠霓裳、庵江儒樂社;澄海有詠懷天、陽春幽處、遏云社;揭陽的榕江、云傲、普南軒、雅樂軒;潮陽有友聲、蕉桐社;普寧有鈞天樂社等。漢樂不僅在潮汕普及興盛,而且傳播到廣州、漳州、廈門、上海、臺灣等地及東南亞各國。如廣州市有潮梅國樂社;新加坡有余娛儒樂社,陶融儒樂社等;檳榔市有大埔國樂社;泰國有蕭戛玉、新聲社等。這些樂社多數由客家人和潮汕人融合組成,演奏曲目為漢樂、潮調兼善。
漢樂保存著中原古樂的風韻,樂曲典雅、純樸、流暢、優美。演奏分弦索樂、清樂和鑼鼓樂三種。
弦索樂,也稱和弦索。1920年以前主要樂器有頭弦(也叫吊規子)、鼓板、月琴、小三弦、小嗩吶、大嗩吶和笛子等,1920年以后,逐漸吸收了揚琴、提胡、琵琶、箏、二胡、低胡等。樂曲有大套如《小桃紅》、《傍妝臺》、《出水蓮》、《玉連環》等,多為六十八板體,可聯曲演奏;有串調,屬單曲體如《單點頭》、《亂插花》等。
清樂,也叫細樂或儒家樂。主要樂器有古箏、小三弦、琵琶,或加椰胡、洞簫。樂曲有《雪花飄》、《挑簾》、《有緣千里》、《平山樂》等。
在弦索樂和清樂的樂曲中,其曲調風格分為硬線和軟線,也稱硬套和軟套。硬線如《水龍吟》、《華春蘭》、《一點金》、《百家春》等;軟線如《思春》、《鳳雛詞》、《蕉窗夜雨》、《雪雁南飛》等。
鑼鼓樂,分為鑼鼓吹和中軍班兩種。主要樂器有大嗩吶、小嗩吶和橫笛,伴以弦樂,打擊樂器有大鼓、蘇鼓、哲鼓、檀板(過山板)、蘇鑼(銅鑼)、小鑼、蘇鈸、小鈸、碗鑼、銅鐘等。鑼鼓吹樂曲主要有外江曲牌,如《浪淘沙》、《點絳唇》、《吹鼓》、《畫眉序》等;中軍班吹奏樂曲主要有《嫁好郎》、《冷煲茶》等。
漢調音樂在流行過程中,其弦索樂和清樂,與地方音樂互相融合,逐漸地方化,分為兩支,一支由漢樂和客家音樂相結合,形成具有客家音樂風格的漢調,稱為廣東漢樂。主要流行于大埔、興寧、梅州、閩南等地方。漢樂流行在潮州,另一支與潮州民間音樂互相滲透,形成具有潮州地方音樂特色的漢樂,稱為潮州漢樂。流行樂曲主要有《柳搖金》、《小桃紅》、《一點金》、《到春來》、《迎仙客》、《萬年歡》、《賜閣》、《小揚州》、《南正宮》、《過江龍》、《懷古》、《上天梯》、《絆馬索》、《北正宮》、《串珠簾》等。漢調音樂與潮州音樂的特點區別是:曲調起音板眼不同,漢樂起音在眼,眼后入板;潮調起音在板,板落音行。漢樂多采在加花,潮調多采在催拍等。
近代漢樂名師輩出,知名者有洪派臣、榮貞、王澤如、張漢齋、蔡少梅、劉隆炎、鄭映梅、李嘉聽、饒淑樞、魏松庵、羅旋、管石鑾、鄭南勛、楊少南、陳羹石、陳子栗、黃漢民、陳啟茂等。
潮州漢調音樂曲譜,多為漢調、潮調、牌子、小調等綜合抄本和刊本,現存最早刊本是1933年11月出版的公益社《樂劇月刊》1—12期共刊登樂曲60首,其中漢調40多曲;其次是1935年鄭映梅先生抄本曲譜,包括《潮音樂譜》兩冊,《外江弦套》一冊,由澄海蔡遠濤先生保存。第三是1954年3月25日潮劇樂師胡昭先生轉抄《樂譜》一冊,其中有南、北路漢調68曲。第四是1954年4月根據孫裕德轉抄本重錄《大埔何育齋先生箏譜》一冊,計漢調工尺譜十六曲。刊本有1958年由張伯杰、陳華(仙花)收集、整理、校正出版,1960年再版、1981年6月修訂再版的《潮劇音樂》,其中有部分漢調。1958年由張漢齋、鄭詩敏、張華收集、整理出版的《潮州民間樂曲選》等樂譜,其中有部分漢調。廣東漢樂曲譜有1962年8月由廣東漢劇院樂師羅璇收集整理編印資料《廣東漢劇音樂·絲弦樂類》一冊,1987年3月新加坡市客屬總會國樂部銀禧紀念特刊《漢調工尺譜曲選》一冊,大埔文化局廣東漢樂研究組編輯整理《廣東漢樂三百首》一冊,1985年6月由漢樂名師羅九香傳譜,史兆元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漢樂箏曲四十首》,1995年12月由居文郁根據羅九香傳授古箏譜和羅德栽傳授的椰胡譜為基礎編著《廣東漢樂胡琴古箏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