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思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摘 要:建筑作為文化的一種外顯形態,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性格與內質。文章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與“德”這兩個方面來闡述其與建筑之間的互為關系,并分析現代設計應如何延續傳統建筑文化之精髓。
關鍵詞:傳統;文化;建筑;禮;德
中圖分類號:TU-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179-01
中國的傳統建筑歷經久遠而依然魅力長存,不僅是因其結構、裝飾、色彩等方面所帶來的視覺上的審美感知,還應該歸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與“德”影響頗為深遠,從上層建筑來看,影響著整個民族的思想意識、行為活動以及人們在治國、修身、齊家中的方方面面,而從物質基礎來看,則影響到人們的生存生產及生活環境,包括廣泛的社會環境和具體的建筑環境,以及其中的裝飾配件、家具等。而中國傳統建筑對于“禮”和“德”的表達,是幾千年來人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傳統文化內在精髓的體現,當然,也可以說是當時社會文明中某種環境的具象映射。
一、中國傳統建筑之“禮”
建筑之“禮”,概括來說可以體現于“中、和、適、衡”四個方面,無不傳達出“中庸之道”,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古人將文化之“禮”融于建筑之中,使得人們的生活環境處處闡述著思想上的禮制規范,潛移默化地統一了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使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論是否為有意之作,還是無心之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源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原發性的“整體原則”。
誠然,“禮”實則也是講求對“度”的把握,是一種自我約束的力量。不論是建筑外觀還是內部的結構、布局、裝飾等,都要求符合適中、平衡、和諧的原則。建筑之“禮”不僅反映著古代人們生活中的封建等級制度,更多地還包含著客體的原生性美感以及主體普適的心理審美尺度。如果說建筑之“中和”是對設計的客觀性要求,那么建筑之“適”便是主觀性的要求了。因此,優秀的設計,不論古今,必然是“克己守禮”且“以人為本”的。符合“禮”的設計,自然會達到“和美”的理想境界,而“和”的包容性又決定了設計是“善”的,致使設計的“真善美”正體現于此。
二、中國傳統建筑之“德”
而中國傳統建筑還有另外難能可貴的一點就在于將“德”與造物藝術相融合。人們不論身處何種環境之中,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對人們的教化作用,大到格局,小到裝飾,都傳達著古人的“尚德”思想。
“尚德”最外在的表現是直接影響了自古以來中國傳統建筑的形制,自“構木為巢”以來,人們便以建筑之四方形態來暗喻人的品性,以此傳達人們對于自我德行的期許與約束。而內在層面上,則是將“德”之精神構筑于建筑環境之中,以實用質樸的設計原則來體現中華傳統美德。從現代設計的視角來看,“適用”、“夠用”應當成為現代設計的準則。當設計適合并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自然而然便界定出了恰切的范圍,將其把控在一個合適的程度范圍之內。從現代層面理解,便是遵循了可持續性的設計要求,古語有云:“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這種“儉以養德”的優良品質實應讓當今設計者們為之深思。
除了“儉以養德”之外,對于“德”的體現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孝”。時至今日,重孝仍然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美德,“孝”不僅意味著要孝敬父母,更應該是“立身行道,以顯父母”。中國傳統建筑對于“孝德”精神的營造,也是絲絲入扣的,譬如中國傳統四合院中正房的顯耀地位。而“孝”體現于現代建筑環境中,可以轉譯為“人文關懷”,即對老年人的行為活動、思想情感作多方面的考慮,深入挖掘人們的內心需求,摒棄冰冷的、缺乏人情味的設計,重新找回自古以來人們所傾向的“親和感”審美體驗。
由于現代設計性質的轉變,流水線大批量地產出往往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因此對“德”的把握還應從“質”上下功夫。設計的品質代表的是一種人生態度,這也是“尚德”的最好體現。現在許多粗制濫造的產品由于過多追求利益與效率,導致忽視了自身的品質,不僅使其得不到自我價值的展現,更造成了無謂的浪費。
三、總結
如今,許多人認為建筑中的“禮”與“德”是古代封建思想的遺存,不能與現代建筑環境相適應,但事實上中國傳統建筑之“根”是須臾不能丟棄的。“禮”體現的是客觀世界的秩序,是人們意識形態中的審美規律;“德”則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涵養與精神要求。雖然現代設計更多推崇的是個性的釋放,但也應該是在符合“禮”、“德”的基礎之上,否則可能會形成弗善弗美的設計。
中國傳統建筑因其獨特的文化制度與精神內涵,展現出無與倫比的藝術感染力,不僅視覺審美上能夠愉悅大眾,同時還能“以禮制人,以德化人”。基于此,現代設計師應將傳統建筑之禮、德與現代之“新”相結合,以此來優化人們的生活環境。而若從根本而言,更加重要應該是從了解自我出發,只有真正深入理解了本民族的傳統之美,才能正確地傳承、延續并發展其精華,為今所用。
參考文獻:
[1]薛娟.居以養體[M].濟南:齊魯書社,2010.
[2]孔子.大學·中庸·論語[M].北京: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3]柳素.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4]張道一.造物的藝術論[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