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敏
(肇慶市高要區文化館,廣東 肇慶 526100)
摘 要:“百姓大舞臺”其作用的發揮目前仍有很大空間,如果要繼續辦下去,待熱度過去后,就要冷,不是冷處理,而是冷思考,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品牌文化之路。
關鍵詞:百姓大舞臺;品牌效應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238-01
文藝來自生活來自百姓,文藝也高于生活與百姓共享。以我區工作為例,2016年,肇慶市高要區認真貫徹執行區委區政府的文化工作指示,在全區17個鎮(街道)中開展了“百姓大舞臺——鄉村聯動惠民送戲下鄉演出”活動,活動充分調動了鎮村各級的積極性,主辦和承辦單位超過20個,盤活了區鎮村50多支文化隊伍,發掘文藝骨干50多名,舞臺從城區走到鎮文化廣場、走進村文化廣場、走進社區、企業,惠民人次達10萬人以上,成為了當地的一個群眾文化品牌活動項目,掀起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潮。
一、“百姓大舞臺”鄉村聯動成果
(一)推動鎮村一級文化工作
2016年,區聯動惠民送戲下鄉由區文化館、各鎮文化站為承辦單位,鎮文化站負責節目統籌并對全鎮文藝團隊及文藝骨干進行了摸底,推送了一批有本地特色和文化熱情的群眾參與到百姓大舞臺的演出晚會中,有效地推動鎮村一級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拉近群眾和專業藝術的距離
高要區文化館作為承辦單位,在年初就做好相關的活動策劃方案,確定送戲內容和形式主調,先是創作了一批與時俱進的小品、音樂快板和歌舞節目如音樂快板《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舞蹈《共筑中國夢》、《美麗中國走起來》等,然后分做三個工作小組把成品節目以“種”的形式進鎮村,手把手的把這些具有新穎形式的文藝節目一個個的“種”到各鎮村的文藝隊伍中去,由各鎮村文藝隊伍的隊長或骨干負責給節目“培土、澆水、施肥和助長”,一段時間后區文化館工作小組再去幫助提高,共同把“種”下去的節目能夠生根、發芽、成長、成型,并結出果實,最終走上鄉村聯動惠民下鄉的舞臺。一年來,由工作組“種”下去的節目達到30多個(次),由各鎮村文藝隊伍和骨干組織排練參與聯動的節目達100多個(次),平均占據鄉村聯動惠民送戲節目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一改過去單一形式的節目,舞臺的搭建拉近了群眾和專業藝術的距離。
(三)盤活區鎮村50多支文化隊伍
高要區人口多,鄉鎮多,文藝隊伍也多。肇慶市高要區有十六個鄉鎮和一個街道辦,全區常住人口100萬,有279個行政村和73個社區,1900多條自然村,鎮鎮有文體廣場村村有文化室,有省市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7個。據不完全統計,遍布城鎮鄉村的廣場舞團隊有超過100支、曲藝社團11個,隊員3000人以上。平時,除了一部分的曲藝社經常有演出活動以外,大多的文藝隊伍都是各自圈地為營,各自為政,自娛自樂,他們的身影或在廣場、公園,或在社區、街角,很少有機會走上百姓大舞臺去展示。高要區的“百姓大舞臺——鄉村聯動惠民送戲下鄉演出”活動幾乎盤活了所有的區鎮村文藝隊伍,不但幫助他們搭建舞臺,還把他們帶上了“百姓大舞臺”,讓一直默默無聞的在自娛自樂的他們得到了一個展示的空間。一年來走上“百姓大舞臺”的文藝隊伍就達到50多支,參與表演節目超過100個。
(四)現場氣氛熱烈,觀眾倍增
以往,送戲下鄉都要鎮文化站和村委會去張貼公告,并在廣播站里告知,觀眾才會來觀看。而自從實行“百姓大舞臺——鄉村聯動惠民送戲下鄉演出”以來,觀眾都是不用請的而是自發的。原因一是參與聯動演出的人員互發微信轉告,二是有家屬、朋友或村民參與聯動演出大家關注的熱情度更高。演出還沒開始,觀眾已經是里外三層,人頭涌動,序幕才剛拉開,臺下的歡呼聲喝彩聲掌聲已經是一浪接一浪,現場氣氛熱烈非凡,觀眾倍增。百姓大舞臺,要的就是百姓參與其中,樂在其中,享在其中。
“百姓大舞臺”把我區的群眾文化搞熱了,政府搭臺,百姓唱戲,一年來,通過區鎮村三級聯動,從無到有,隊伍從小到大,人員從少到多,聯動節目從單一的表演形式向專業藝術靠攏,觀眾由被動轉換到主動,所有的這些變化都在彰顯著“百姓大舞臺”的魅力所在,既然受到歡迎,我們是否繼續做下去呢?
二、活動存在的弊端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發現作為文化惠民主陣地之一的“百姓大舞臺”,其弊端和作用的發揮仍有很大空間。(1)熱情過后沒有持續的平臺給予熱情的文藝愛好者,普遍是很多地區,主辦方為了應付上級文件“當年活動當年搞,總結時候熱情高,總結完畢任務完,剩下群眾一團糟”。(2)一談到搞活動,政府就以要發展經濟為擋箭牌,能推則推,不能推應付了事。(3)因為處于社會的邊緣,群眾得不到更高造詣的文化熏陶,普遍上臺的節目質量偏低。(4)社會文藝群體雖然已作登記造冊,但缺乏統籌性的管理。有問題就糾正問題,有難處就解決難處,鑒于群眾文化,公共文化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如果要繼續辦下去,待熱度過去后,就要冷,不是冷處理,而是冷思考,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品牌文化之路。
三、探索“百姓大舞臺”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一)長遠謀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品牌之路
確實,比硬件設施更關鍵的是“百姓大舞臺”背后相關制度的建立。對于公共文化活動品牌,百姓最看重的是其長效性和定期化,并不是組織活動時熱熱鬧鬧,活動過后無人問津,熱了一回就冷下來。從長遠著手,制訂計劃者就要有品牌意識,文化品牌就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產生的,把品牌打造當成是商業模式,著力呈現項目主體現狀、發展定位、發展遠景和使命、發展戰略、商業運作模式、發展前景等,最大限度地體現項目的價值而訂立,不可能一年就有效果,三年或五年計劃,讓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品牌之路,為品牌準確定位。。
(二)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多元化的服務載體
一個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持,然而政府的財政不只是向文化傾斜,為政府分憂的做法筆者認為可以借鑒一些地方好的經驗。如山東省濟寧市,當地“十二五”期間將“百姓大舞臺”建設作為主打文化惠民工程,并出臺了相關建設指導標準,在活動層面,有政府投入為主、企業冠名贊助兩種模式。打造文化惠民品牌時,應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能夠彌補文化機構專業力量的不足和資金的短板,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三)以創新的理念,以新的形式滿足人民群眾新的文化需求
“百姓大舞臺”等文化惠民品牌一旦“站住腳”,人氣必然越來越旺,但文化館自身力量的不足也會凸顯.服務基層文化多年,筆者發現以鎮村為舞臺的晚會節目類型單一,無非是唱歌、跳舞、小品幾大類型為主,既然以百姓為受眾,就要找到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創新,創新的內容不止是節目,更應該在舞臺的主題和節目架構,如:高要區白土鎮,是國畫大師嶺南畫派的領軍人物黎雄才的故鄉,在百姓大舞臺的演出中,就可以以“文化之魂”為主題,邀請其后人或該鎮的美術班學生一展畫藝,還可以圍繞主題創作一批高雅又貼近群眾生活的藝術作品,這樣既可以增加節目的形式,也能引起當地群眾的共鳴。
(四)抓住時機撒播“種子”
我區“百姓大舞臺”活動開了一個好頭,從送文化到“種”文化,把好的藝術種子撒播在廣袤的鄉村,從業余無人管理到規范化,舞臺的建立把全區業余群眾文化隊伍逐一進行了注冊登記.我們何不趁熱打鐵,把“種子”撒得更遠,把這些隊伍規范起來管理,帶動起來,區級文化館作為基層文化的主陣地可以為這些團隊提供必要的場地服務和專業業務指導,定期培訓,讓他們有更多到外面學習的機會,提高專業技能,從而為“百姓大舞臺”打造更多的精品藝術。
四、結語
文化產業已成為當今生產力新的增長平臺,經濟的文化和文化的經濟也成為了世界發展的趨勢。 “百姓大舞臺”帶出的“舞臺熱”反映出了新時代群眾對藝術的追求,人們已遠遠不滿足于廣場文化。“百姓大舞臺”只有在文化品質上有新提升,多出精品才讓大家更期待,也只有這樣,文化惠民的路子才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方黎明.淺談建設百姓大舞臺的措施與意義[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06).
[2]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安全征集選登——浙江仙居:“百姓大舞臺”作抓手豐富基層群眾文化[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
7/11458663.html.
[3]樓新平.投行思維:商業模式創新及實現的經營邏輯[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6.
[4]創新與跨越[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肇慶市高要區文化館.2016年百姓大舞臺活動開展總結[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