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晴晴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摘 要:《民間音樂》與《傷心咖啡館之歌》分別是莫言和美國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的兩篇小說,兩者在故事架構、人物形象和細節刻畫等方面都體現出了深刻的異形同構關系。莫言成功地將西方的咖啡館故事轉化為帶有傳奇色彩的中國民間故事,并且在模仿中創新求變,很好地把握好了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本土、寫實與想象之間的關系,由此可以看出莫言創作初期對外國文學的接受及其獨特的運思。
關鍵詞:藝文本解讀;故事架構;人物形象;細節刻畫;影響與差異
中圖分類號:I106.4-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024-01
一、文本解讀
《民間音樂》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說,發表于1983年《蓮池》。《傷心咖啡館之歌》是美國南方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的代表性作品,發表于1940年。《民間音樂》是莫言在閱讀了李文俊翻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之后寫作完成的,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后者。兩相比較,可以尋繹出莫言創作初期對外國文學的接受及其獨特的運思。
《民間音樂》與《傷心咖啡館之歌》都可以看成是愛情故事,但不僅僅是對愛情的闡釋。麥卡勒斯講述的愛情故事詭譎、怪誕、神秘莫測;《民間音樂》中的愛情故事,虛幻、傳奇、富有唯美色彩。麥卡勒斯在《傷心咖啡館之歌》中通過一種陰暗潮濕的環境和怪異恐怖的氣氛來描寫和表現在這種扭曲的空間里人性的成分以及復雜的三角戀關系。
二、模仿與創造
兩篇小說的故事架構極為相似:都寫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愛情故事,一種“愛在別處”的模式:《傷心咖啡館之歌》是一種“三角關系”循環,愛與被愛的人物永遠無法逆向接受對方的愛意。《民間音樂》則簡化了敘事鏈條,采用“花茉莉-瞎子-音樂”的線性關系。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兩篇小說也具有頗多相似之處。花茉莉形象顯然有著艾米莉亞的影子,但經過了莫言的過濾、選擇和加工,成為一個與時代氣質相符合的新型農村女性形象。
三、影響與差異
雖然《民間音樂》與《傷心咖啡館之歌》有許多相似的情節,然而作者用心各不相同。“他的作品是多種聲音的雜糅,是多種藝術技巧的結晶,莫言當之無愧為當代文學史上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借鑒成功的一朵奇葩。”①莫言同時是一位受中國傳統文化較深的作家,他的創作根植于他土生土長的環境,深刻地表現他的生命體驗并融合獨特的中國式想象。
一是意蘊和主題上的處理。麥卡勒斯是美國南方作家的代表,她“婚姻的不幸和病痛的折磨使她的內心世界無法擺脫抑郁、孤寂的陰影。對生命特定的理解和感受使她寫起畸型、病態、痛苦和悲傷來很得心應手”②。莫言的《民間音樂》則更具有積極的意義--引領人們精神的升華。
其次,《民間音樂》更多地是側重氛圍的營造。在寫實與想象之間,莫言更注重想象。小說的故事結構和細節描寫,大致遵循著現實主義的路子,但是在場景、及人物描寫、小說氛圍營造等方面,偏重想象。《傷心咖啡館之歌》則更多怪誕、詭異的成分。因此與《民間音樂》的整體基調是相反的。這種創作的風格與麥卡勒斯的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一個作家對世界的生命體驗往往會很容易影響到作家的創作。
三是民間化立場。中國民間對于歸屬感看得很重,一個人要清楚的知道自己來自何方屬于何地,一個具體的地名就是一種身份的歸屬,小說中的馬桑鎮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共同歸屬,是他們生命里共同的印記,其中的人物、場景、故事也都具有“中國味”。更具體地說,“馬桑鎮”已經初具了“高密東北鄉”的原型,它雖然沒有像“高密東北鄉”那樣成為一個文學地標,但卻是高密東北鄉的一個單元。
四、結語
這歌聲像一條“光明的尾巴”,在冷酷的現實中將這美國南方小鎮的苦悶排解開來,將女主人公艾米利亞無解的孤獨遮蔽起來。這幅畫外的音樂,就像悲劇電影里的片尾曲,讓我們仿佛聆聽到了小說的主旋律,無論是高亢還是低沉,陰郁還是明朗,都是那么恢弘大氣,充滿著力量,那不是孤獨的淺吟低唱,也不是靡靡之音,而是一種樸素的、健康的、昂揚的、富于旋律感的對于美好未來的召喚,那是來自莽莽大地的歌聲。
注釋:
①趙玉杰.外來契機與多元因素—論莫言所受的外國文學的影響[J].文學界(理論版),2012(08):186.
②魯淑蘭.從拯救到滅亡:《傷心咖啡館之歌》與《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認同與補償[J].江南大學,2010.
參考文獻:
[1]劉莉.解讀莫言的《民間音樂》[J].文學教育(中),2011(03).
[2]曾玉雯.從“民間敘事”談莫言的《民間音樂》[J].名作欣賞,2015(15).
[3]王富仁,芳兢.不可不讀的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當代卷5)[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
[4]卡森·麥卡勒斯(美),李文俊(譯).傷心咖啡館之歌[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5]張藝田.《民間音樂》與《傷心咖啡館之歌》之比較[J].文藝爭鳴,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