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安大略省公共衛生部與加拿大大學合作,在安大略省研究居住在主要道路附近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之間的聯系。經過對5000名志愿者家庭長達十二年的跟蹤訪問后發現,在一條主要道路50米內居住的志愿者家庭中,每10例阿爾茨海默病病例中就有1例可歸因于居住環境過于靠近繁忙道路。負責此項研究的馬斯林瑞克教授表示:“因為交通繁忙的道路邊長期存在噪音等污染,所以住在交通繁忙道路兩側50米范圍內的居民,即便在深夜時分,也很難得到真正的休息與深度的睡眠,長此以往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最近,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喝水比節食對減肥的效果更好。
研究人員將48名年齡55歲至75歲的中老年肥胖者分為兩組,第一組每天食用低脂肪低熱量食物,飯前不喝水;第二組與第一組食物相同,每日三餐前各喝兩杯水,水杯容量為226毫升。三個月后,三餐前喝兩杯水的中老年肥胖者平均減重約7公斤,飯前不喝水者平均減重約3公斤。

不少人喜歡照鏡子,有人因為愛美,有人因為無聊,還有人覺得自己不夠漂亮,希望改變。英國研究人員說,不經常照鏡子的心理健康人士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歡的身體部位上,而那些有心理問題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喜歡的部位。但是,如果照鏡子時間太長,健康人士就會把關注點轉移到不滿意的部位,因此長時間照鏡子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不良的精神心理,是癌癥的催化劑。日常生活中特別認真、一絲不茍的人,往往是癌癥的高發人群。
有四類職業人群是癌癥高發者,包括財會、中小學老師、文秘、辦公室管理人員。從事這些職業的人,通常比較較真,工作壓力較大,無法及時自我釋放或轉化壓力;大多從事低控制力的工作,必須服從安排;同時性格比較內向,在社會生活中容易感到孤獨。國外研究顯示,胃癌患者往往表現為過分謹慎、回避沖突、小心處事,即使內心有強烈的不滿,也會委曲求全。

很多人對自己能同時做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感到自豪,然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多管齊下會傷害大腦。

人類大腦總是在不同任務之間不斷切換,無法實現多項任務同時完成。當散步或嚼口香糖等注意力不需要特別集中的時候,大腦就會自動切換到打電話、開車等更重要的任務上。多項任務同時進行的時候,每項任務的進程都會大大減速,工作效率會顯著降低。多項任務同時進行會對記憶力及注意力產生負面影響。
意大利波爾扎諾自由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工作者若擁有愉快的心情,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工作效率更高。
研究人員選取了42名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志愿者,采用專業心理量表測試他們的情感狀態,隨后要求他們玩一種名為“倫敦塔”的游戲,來評價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顯示,情緒更好的志愿者,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信息化時代中,很多人都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去獲取新的資訊和知識,但這樣真的好嗎?會有哪些弊端?
通常,人們的思維方式是由其接受的信息決定的,所以,長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讓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復雜的思考。碎片信息通常具備以下特征: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往往不夠嚴謹、全面。簡而言之,碎片信息為了達到易于習得的目的,通常會顯著降低認知成本,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往往只告訴人們表面上的東西,卻不告訴人們背后的原理,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
我們所說的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實,二是聯系。事實就是一個個點,聯系則是把點連接起來的線,它們所構成的網絡,就是我們的知識結構。
事實決定了人們的知識廣度,聯系決定了人們的知識深度。如果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即使只知道ABC,也可以根據這三者的內在邏輯,得出DE,甚至F,這個過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不了解它們的內在邏輯,即使知道ABCDE,也是沒辦法得出F。
當我們接受碎片信息時,實際上是在擴充事實,但并沒有增加聯系。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知識結構變成一張浮點圖:孤零零的知識點漂浮在各個位置,卻缺乏一個將它們有序串聯起來的網絡。
這樣的結果是:
(1)碎片化知識通過連續的新鮮內容,不斷刺激大腦,讓人始終處于知道了新資訊的喜悅中,從而難以自拔,這就是人們難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緣故,因為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獲得了新資訊的刺激里面。但是,這些獲得的信息,因為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聯系,會被擠壓在記憶的底部。因此,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極其容易被遺忘。人們以為自己得到了很多,但其實什么都沒有得到。
(2)長期接受碎片信息,對人們的思考能力并沒有提升,甚至是有害的——已經習慣了用孤立的知識點去看待問題,習慣了一層、兩層的思維,難以對事物進行更深入的剖析。長此以往,將弱化對于復雜事物的思考能力。
那么怎樣預防碎片化信息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呢?

首先,花一點時間,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把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梳理一遍,以能夠說出某個知識點的影響因素,以及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為準。順著這樣的知識點捋一遍,這個網絡就是自己已經構建完成的知識網絡。
當接觸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先考慮如何將其納入知識體系。即在腦子里回想自己的知識網絡,思考它如何跟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聯系起來。如果找到了對應的點,就可以將這個新的知識點跟已經知道的某個點之間的路徑查清楚,將它們連接起來,使這個知識點成為新的觸點,拓展自己的思維網絡。
再試著將這兩個點之間的聯系講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口述、寫文章,去教會別人這個知識,看是否能夠講得清晰易懂,沒有障礙。只有能夠輸出的東西,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東西。
如果一個東西無法納入現有認知體系,那說明現在還不能掌握它,應該果斷放棄,因為它暫時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說成本是遠高于收益的。
編輯鐘健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