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佳
國家電網:任重道遠社會責任十年路
文_張佳
近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供電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工具叢書,這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領域尚屬首創

《古鎮掌燈人》嘉興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為月河沿街商戶義務檢修裝飾燈線路。劉紅 攝
在6月26日召開的主題為“負責任的中國制造”2017中國工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上,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供電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工具叢書,這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領域尚屬首創。
當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實現全社會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國家層面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國家政策,實施了社會責任國家標準,推進了社會責任立法。企業層面,特別是在中央企業的持續推動下,社會企業責任從無到有,從理論到實踐,從理念到根植。
會上,《中國品牌》雜志記者專訪了國家電網公司對外聯絡部社會責任處處長劉心放,就企業社會責任與品牌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劉心放的“中央企業履行責任引領表率作用”“推動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根植于企業運營”推進社會責任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觀點仍猶言在耳,無論是對企業創造綜合價值還是服務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品牌》雜志:國家電網公司作為關系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以建設和運營電網為核心業務,承擔著保障更安全、更經濟、更清潔、可持續的電力供應的基本使命,公司經營區域覆蓋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覆蓋國土面積的88%,供電人口超過11億人。這樣的企業背景,也決定了企業社會責任的重擔,請您談談國家電網公司是如何發展“企業社會責任”這項工作的,在企業發展戰略中,十年多的經驗或理念探索,以及新時期、新環境下的創新發展。
劉心放:基于全球和我國社會責任發展趨勢,國網將十余年來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成果、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經驗,以及社會責任根植各層級、各業務、各崗位的管理實踐進行整理匯編,編制出這套《供電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工具叢書》。
《叢書》選擇與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供用電領域,從社會責任的邊界、社會責任的議題、利益相關方溝通、公益項目管理,及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報告編制等五個維度,以全新的視角界定和解析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性問題。這套叢書兼顧指導性和實用性,本著“管理流程圖示化”的原則,將社會責任專業術語“翻譯”成企業運營管理實操用語,開發為直接應用于企業管理提升的社會責任工具。
2006年國網率先發布中國企業首份社會責任報告。從2008年開始,國網提出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理念,在公司總部、省、地市、縣四級單位啟動全面社會責任管理試點。從2012年開始,國網在經營覆蓋區域27個省市各選擇一家地市級供電企業,開展“全過程覆蓋、全方位融合、全員參與”的社會責任管理。2014年以來,為了更好推動社會責任融入戰略運營和生產經營管理,國網創新開展了社會責任根植項目制,實施社會責任根植項目827個,評選出優秀社會責任根植項目65個。今年,國家電網公司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責任根植立項、評估、推廣常態機制,鞏固完善供電企業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工作模式,大力推動利益相關方參與,切實提高企業運營透明度。

通過社會責任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公司持續關注并解決社會和企業發展中的問題,緊緊圍繞特高壓、智能電網和清潔能源輸送消納三大核心方向,推動企業治理現代化,保證特大電網安全可靠經濟運行、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發展,為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清潔化轉型提供支撐,引領電網技術進步,引領裝備制造產業升級,引領能源供給和消費方式變革。公司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亮點不斷涌現,企業的綜合價值創造能力極大提升,為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中國品牌》雜志:我們也看到在今天的叢書中,國家電網公司也明確了“企業不可能承擔無限的社會責任”的理念,這是基于什么樣的思想流變?其他四本手冊主要是什么功用?
劉心放:其中,《社會責任邊界管理手冊》明確了“企業不可能承擔無限的社會責任,企業要正確地履行社會責任首先必須明確自身社會責任的內容和邊界”這一基本邏輯,清晰界定了社會責任邊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構建了社會責任邊界管理流程,開發了7個責任邊界管理工具,為企業管理社會責任邊界提供了案例參考和操作指南。
中央企業,國有企業,到底該做什么樣的公益項目,這就涉及屬于公共領域決策的事還是企業決策領域的事。所以我們就想針對當前企業做公益的這種亂象,出一本工具書來規范公益項目的管理,這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特別重要的議題,所以就編了這個議題。
《社會責任議題管理手冊》對社會責任的議題進行了闡述,深刻闡述了議題管理的方法和程序,開發了一系列的管理工具,并結合實際對議題的積極解釋和模擬,以引導企業社會責任議題管理的結構化、明確化。
《利益相關方責任手冊》以傳播理論和管理理論為指導,對供電企業建立相關方的體系進行探討,并根據不同主題、選題、對象和不同語境制定了不同溝通程序,開發了利益相關方識別議題管理溝通評估效果的工具,為企業開展利益相關方溝通提供了指導和幫助。
《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報告書編制手冊》,是通過梳理國內外多家企業在編制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報告書方面的典型經驗和做法,總結歸納報告書的功能定位、編寫流程、方法、技巧,指導企業快速的學習掌握編制方法與要領,不斷改進和提高報告書的質量,為提升企業的方法路徑提供了指引。
《公益項目管理手冊》回答了公益與慈善,企業公益的基本模式與選擇策略,工藝項目管理等問題,立足企業公益管理實際,系統研究了供電企業做公益的系統、原則、路徑、方法等問題,從公益項目選題、策劃、實施、管控、品牌成效等方面進行了結構性管理,并開發了公益項目管理對公益中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創新性的解答。

《防洪大堤上燈亮了》湖北武漢供電公司黨員突擊隊在黃陂區府河黃花澇段兩岸架設抗洪搶險照明線路。陳剛 攝
我們其實還有計劃繼續往下編,因為這個領域里還有好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社會責任風險管控手冊等等。
《中國品牌》雜志:國家電網公司近年來也正在大力推進國際化戰略,6月20日,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正式入股希臘國家電網公司,占股24%。這也是國家電網公司繼入股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意大利能源網存貸款公司后在歐洲市場的又一項重大投資,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國際化進程中的新里程碑。請您談談國家電網公司在國際化戰略發展的同時,企業社會責任在國際化方面有哪些進展。
劉心放:從編制手冊的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今年打算給走出去的下屬企業,有裝備制造業,也有承建、土建、電力施工企業,包括在境外的電網運營,要有一本在境外履行社會責任的操作手冊。從工具導入的角度來說,其實國家電網公司,現在國際化發展的這個戰略是非常明晰的。
國家電網先后在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亞、香港、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投資、運營骨干能源網公司,業務布局實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經濟體、發達國家的延伸?!耙粠б宦贰苯ㄔO,是國家電網公司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化戰略的重中之重。沿線國家互聯互通,首先就是能源網絡的互聯互通,更好的服務整個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建設中。
在這種背景下,社會責任將會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商務語言,得教會所有“走出去”的這些企業,明確以何種姿態,立場,價值導向,戰略目標以及資源配置去跟對方對話,區別于國內文化,從這方面考慮,還是任重道遠的。不過,我們處于得天獨厚的后發優勢中,中國在高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多,解決問題方法多,解決問題的意愿強,對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整體發展是有好處的。
《中國品牌》雜志:近年來,我國品牌建設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個轉變”,到李克強總理的“質量時代”,再到今年國務院批復將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請您談談國家電網公司的品牌建設戰略,品牌在國家電網公司發展中的作用和位置,以及品牌建設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
劉心放:國家電網公司自2009年提出品牌引領戰略。電力行業的產品特點是看不見,摸不著,提供了服務,但是沒有辦法打品牌。沒有辦法把自己的產品貼上標簽,這源于高度趨同的社會用戶體驗產品,只有用戶體驗。于是國家電網公司從產品品牌轉化為企業品牌理念。又從企業品牌過渡到價值階段,再到用戶體驗,而后上升到歸屬感。但是品牌要想走到這一步實屬艱難,然而我認為這還不是品牌建設的頂端,品牌的最高層次是信仰。
這就是說品牌對于企業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品牌會變成無形資產,成為企業軟實力,是影響社會的綜合能力的體現。但是知易行難,需要長期不懈的品牌建設。
國家電網品牌引領戰略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叫服務,服務企業中心工作,戰略布局;第二個階段做保障,實現企業戰略管理和中心工作目的保障;第三階段叫支撐,支撐整個資本、服務、物流、運營體系,管理體系;最高階段,就是品牌要引領整個企業的發展,所有企業的活動,經營、管理、策略、戰略、規劃、都要服務于品牌的發展。品牌口號叫“你用電我用心”,品牌目標要打造一個可靠可信賴的責任品牌。可靠指有底線,可信賴指上限。品牌的定位是責任,就是要打造一個負責任的企業。這也充分結合了社會責任管理和社會責任實踐的考慮。
作為中國最大的電網企業,關系著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也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國家電網公司多年來一直推進社會責任與品牌建設,深化應用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普及企業社會責任理念,提升社會責任管理水平,推動社會責任本土化,同時致力于深化品牌研究,加強品牌傳播,強化品牌維護,優化品牌管理打造國家電網金字招牌。國家電網公司對外聯絡部社會責任處處長劉心放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中談吐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的分享了國網多年深耕社會責任與品牌建設領域的成果,并真誠地坦言每上一個臺階之艱難,品牌建設仍“在路上”,社會責任仍“未完成”。
國家電網攜手社會各界應對全球經濟社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去往懸崖村》四川漢源供電公司員工經由懸崖棧道前往彝家村寨進行供電服務。湯小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