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沖
?
東漢中期滇零叛羌割據政權的控制地域初探
□艾 沖
東漢中期西北地區的羌民之亂持續十二年之久,即永初元年至元初五年(107—118)。滇零叛羌割據政權以北地郡治所富平城為中心,控制著北地、安定、上、西河、漢陽、隴西、金城和武都八個郡級政區。此外,在滇零割據政權的指揮下,叛羌武裝活動區域擴大至三輔地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漢中郡、河東郡、河內郡、上黨郡,以及太行山東側的魏郡、趙國等地。元初五年,滇零建立的叛羌割據政權徹底解體,其所控制地區亦隨之被政府軍收復。
東漢中期;羌民之亂;滇零
東漢永初年間(107—113),在北部邊疆和西北地區相繼爆發雁門烏桓、南匈奴單于檀和羌民動亂事件,從而使得東漢朝廷面臨空前嚴重的政治危機[1]2884-2885。在西北地區的涼州、司隸校尉部和并州西部爆發的羌族居民叛亂期間,出現一個由先零部叛羌酋長滇零為首的割據政權。史書雖然未記載其割據政權之名稱,但此股政治勢力存在達十余年之久,號令各股叛羌武裝。其控制或主要活動區域究竟包括哪些郡級政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歷史政治地理問題。迄今為止,尚未見到相關研究論著問世。本文就此試做探討,以期澄清歷史真相。
羌族先零部滇零割據政權出現的歷史背景就是東漢安帝(劉祜)永初元年(107)爆發的羌民動亂。羌民動亂之所以會發生,從根本上觀察,實乃東漢地方政府強行征調羌族青年、暴力毀壞羌民財產激起的民變。
自西漢后期以來,降附漢朝的羌族部落被遷移至隴西、金城兩郡以東地區,散布在天水(漢陽)、安定、北地、上郡和西河諸郡,與漢族農民交錯居住。例如東漢和帝永元十三年(101),東漢政府軍擊敗燒當羌酋迷唐后,“羌眾折傷,種人瓦解,降者六千余口,分徙安定、漢陽、隴西。迷唐遂弱,其種眾不滿千人,遠逾賜支河首,依發羌居”[1]2884-2885。遷入內地諸郡的羌族人口,其后受到地方官吏和豪強地主的剝削與欺凌,反抗情緒漸次積累,“時,諸降羌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1] 2886。
至永初元年(107)夏天,一個偶發事件猶如導火索點燃了羌民積壓的不滿怒火。東漢朝廷派遣騎都尉王弘征調金城、隴西、漢陽三郡羌族青壯年騎士約一千名,前往西域(今中國新疆,以及中亞部分區域)。王弘征發方法簡單粗暴,催促甚急,引起出征的羌族騎士的擔憂,沿途相繼出現開小差的情況。史載:“安帝永初元年夏,遣騎都尉王弘發金城、隴西、漢陽羌數百千騎征西域。弘迫促發遣,群羌懼遠屯不還,行到酒泉,多有散叛。諸郡各發兵儌遮,或覆其廬落。”[1]2886在西進途中出現逃兵現象,金城、隴西、漢陽、武威、張掖諸郡發兵予以攔截、搜捕。這本來僅是抓捕逃兵的單純事件,但是,某個郡的士兵在搜尋過程中暴力摧毀羌族居民的住所與財產。當這一消息傳播開來,引發羌民極大的慌恐而群起反抗。“勒姐、當煎大豪東岸等愈驚,遂同時奔潰。麻奴兄弟因此遂與種人俱西出塞。先零別種滇零與鐘羌諸種大為寇掠,斷隴道。時,羌歸附既久,無復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板案以為盾,或執銅鏡以象兵。郡縣畏懦不能制。”[1]2886于是,羌族民變由此爆發,進而引起其后持續數十年的羌亂。同年冬季,東漢政府遣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率五萬大軍進駐漢陽郡(治冀縣,今甘肅天水市西北),以鎮壓叛羌武裝。但是政府軍在戰場上連吃敗仗,損失慘重。永初二年(108)春天,鐘羌數千人先在冀縣西部擊敗鄧騭所率軍隊,政府軍陣亡一千余人。同年冬十月,先零羌首領滇零率數萬人與任尚、司馬鈞指揮的官軍鏖戰于漢陽郡平襄縣(治今甘肅通渭縣西北)境,“尚軍大敗,死者八千余人”。于是,隴右地區失去有效的控制,叛羌勢力大張,混亂局勢更為嚴峻。當時“湟中諸縣粟石萬錢,百姓死亡不可勝數”。東漢面臨這種危局,“朝廷不能制,而轉運難劇,遂詔騭還師,留任尚屯漢陽,為諸軍節度”,其時在永初二年十一月辛酉。[1]211,2886
就在官軍慘敗于平襄之后,先零羌首領滇零于同年十一月在北地郡建立割據政權,自稱“天子”,以北地郡治所富平縣城為其偽“都城”。“于是,滇零等自稱‘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種,眾遂大盛。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寇鈔三輔,斷隴道。”羌族滇零割據政權遂于永初二年(108)冬十一月出現在羌民叛亂地區。[1]2886,211

那么,東漢北地郡治城——富平故城址具體在今何地呢?
首先,依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等文獻的相關記載,可知東漢北地郡治所——富平縣城位于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南部、黃河東岸。
《水經注》載:“河水又東北徑于黑城北,又東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河水又東北徑眴卷縣故城西……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世謂之青山峽。河水歷峽北注,枝分東出。河水又北徑富平縣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縣城,王莽名郡為威戎,縣曰持武。……河水又北,薄骨律鎮城在河渚上,赫連果(園)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河水又東北徑廉縣故城東……河水又北與枝津合,水受大河,東北徑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園圃,北流入河。今無水。”[3] 52-54,74-75據此,漢代富平縣故城位于今寧夏青銅峽東北方、黃河東岸。
《元和郡縣圖志》稱:漢代北地郡富平故城位于唐代靈州治所——回樂縣城西南方、黃河東側,即“回樂縣,望,郭下,本漢富平縣地,屬北地郡;在今縣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4]93。《后漢書·孝安帝紀》唐人李賢等注、《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皆認定“富平縣,屬北地郡,故城在今靈州回樂縣西南”[1]228[8]1599。唐代靈州治城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古城灣村西側、黃河大橋所在地。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在黃河特大洪水的側蝕沖刷下,靈州城所在的河心洲因凸岸北段河道不斷向西南側蝕推進而急劇縮小,靈州城因坐落在河心洲東側凸岸南段河畔而被吞噬。這座延續八百多年的靈州城至此遭遇滅頂之災,至今無跡可覓。[5]125-133據此可知,漢代北地郡富平縣城故址應在今寧夏吳忠市市區西南方、青銅峽北口東北方的黃河東岸地帶尋覓。《中國歷史地圖集》將富平縣治城標繪在此區域,基本準確。而今這個區域分別屬于今吳忠市利通區和青銅峽市(縣級市)管轄。
其次,依據這個區域的漢代墓葬遺址的分布,可推斷出東漢時期富平縣城故址的具體位置。在上述區域,存在著早年發現的關馬湖漢墓群、小梁子漢墓群、莫茨墩漢墓群、沙渠漢墓群和李橋漢墓群。它們呈現集中連片分布,可作為判斷富平故城的參照坐標。關馬湖漢墓群位于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西南5千米、關馬湖農場場部駐地北側,面積約6 000平方米,地面墓冢已無存。小梁子漢墓群位于高閘鎮韓橋村南約1千米的小梁子丘陵臺地上,面積約3 500米,已發現墓葬100余座,但地面墓冢不存。莫茨墩漢墓群位于高閘鎮韓橋村西南約3千米的莫茨墩周邊坡地上,面積約7 000平方米,已發現漢墓葬200余座。沙渠漢墓群位于高閘鎮李橋村東南約1千米的丘陵臺地上,面積約7 000平方米,地表墓冢無存。李橋漢墓群位于高閘鎮李橋村南約1.5千米的山坡臺地,面積約5 000平方米,地面墓冢無存。[6]106-107,110-111,291漢代先民視死如生,俗好厚葬,其選擇墓地一般定在高亢安全之處,絕不會選在黃河之濱、近水之地。這有旁證可據,唐代靈州治城東側地勢較高的“東原”成為靈州居民的身后歸宿地,包括今吳忠市利通區金星村綠地園唐墓群、紅星村唐墓群、朝陽東街唐墓群、石佛寺村唐宋墓群、東塔寺村隋唐宋墓群等。[6]106-107,291-292據彼推此,其理亦然。因此,富平故城址應在今關馬湖漢墓群的西北方、黃河東岸。而其地屬于今青銅峽市、黃河東側的青銅峽鎮、峽口鎮管區。其中,青銅峽鎮坐落在青銅峽水庫大壩東側,境內幾無漢代遺址,且地勢較高,兩千年前顯然沒有建立城市的條件。其東北方的峽口鎮駐地——任橋村,地勢偏低,是數條灌溉渠道必經之地,西北密邇黃河干流,東南靠近關馬湖諸漢墓群。據此,漢代北地郡富平縣城故址應在今青銅峽市黃河東側的峽口鎮附近。具體而言,當在今任橋村、巴閘村、譚橋村、西灘村一帶。[7]圖15,圖16此地完全符合《水經注·河水》、《元和郡縣圖志·靈州回樂縣》的記述,關馬湖等漢代墓群遺址也反證富平縣故城址應在其西北、黃河東側之地。總而言之,東漢中期羌族滇零割據政權的統治中心——富平城故址就在今寧夏青銅峽市峽口鎮及其附近的巴閘村、譚橋村、西灘村一帶。
在東漢中期羌民叛亂期間屢屢見于記載的“丁奚城”,也應在富平縣城側近地帶。依據文物普查資料,東漢時期“丁奚城”相當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南部、扁擔溝鎮西部扁擔溝村古城址。扁擔溝村城址,位于今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扁擔溝村西4.5千米處,“城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面遺跡無存,散布磚、繩紋大板瓦、云紋瓦當等建筑殘片”。文物工作者判定該城址為漢代富平故城遺址。但是,扁擔溝村城址的占地面積過小,只是一個長約200米、寬約100米的小城圈,即便是作為漢代普通縣城也非常勉強,何況是作為北地郡治城,那就更不可能了。[6]106-107,289-290此古城址只能是見于史書記載的“丁奚城”遺址。
據《后漢書》記載,丁奚城是保衛滇零叛羌割據政權中心——富平城的軍事堡壘[1]2888。其位置只能位于富平城的東南方①。為什么呢?因為從自然地理形勢觀察,富平城坐落在漢時上河峽(即青山峽,今青銅峽)東北,其西側、北側有黃河干流圍護,南有牛首山巨障;其東北雖然地勢開闊,卻存在同時叛亂且有聯絡的南匈奴單于檀的割據勢力。唯有東南方的落川(即大洛川,今山水河)上游流域連通三輔地區,是東漢政府軍直搗其巢穴——富平城的近捷必經之路,須加防范。丁奚城(今扁擔溝古城)恰好扼處在落川(今山水河)西側要害部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后的歷史進程表明,欲奪取滇零叛羌割據勢力的巢穴——富平城(今寧夏青銅峽市峽口鎮及附近),必須先攻據丁奚城(今扁擔溝古城),掃清進軍之道路。永初六年(112),滇零死,其子零昌代立,年尚幼小,同種狼莫為其計策,以杜(季)貢為將軍,別居丁奚城。[1]2888元初二年(115)秋天,東漢政府策劃一次分道進軍、討伐零昌的軍事行動。行征西將軍司馬鈞統率八千余人,從關中出發為東路軍,主攻丁奚城、富平城。護羌校尉龐參率領羌胡兵七千余人,從令居縣城(今甘肅永登縣)出發為西路軍,計劃與東路軍齊頭同進,“并北擊零昌”。但是,西路軍行至勇士縣東部時,被零昌大將杜季貢指揮叛眾截擊,無法前進,只好退回令居。唯有司馬鈞等獨進,“攻拔丁奚城,大克獲。杜季貢率眾偽逃”。但由于政府軍隨后分散收割“羌禾稼”,“散兵深入,羌乃設伏要擊之”,官軍大敗,“死者三千余人,鈞乃遁還,坐征自殺”。丁奚城得而復失,兩路征伐失利。[1]2889,224其后的元初二年冬十月,任尚出任中郎將,率領三千五百人駐防三輔地區。他接受懷縣令虞詡的建議,改編軍隊,組建騎兵,以迅疾之勢“乃遣輕騎鈔擊杜季貢于丁奚城,斬首四百余級,獲牛馬羊數千頭”。[1] 224,2889-2890元初三年(116)夏五月,任尚率所部騎兵與度遼將軍鄧遵所率一萬南匈奴部族騎兵分為南、北兩路,夾擊零昌為首的叛羌。鄧遵指揮北路軍推進至靈州縣境(今吳忠市利通區、靈武市),于五月癸酉擊敗零昌叛眾;任尚指揮南路軍于六月擊敗先零羌叛亂武裝,攻陷丁奚城。至同年秋,任尚組建敢死隊,攻擊零昌于北地郡,于十二月擊破之,殺其妻子,燒其廬落,斬首七百余級,得僭號文書及所沒諸將印綬。[1]2890,225-226可見,丁奚城是滇零叛羌割據政權統治中心——富平城的外圍屏障,是政府軍進剿行軍的必經之地。丁奚城遺址,就是今扁擔溝村古城址。
東漢中期,滇零叛羌割據政權以北地郡城為核心,相繼控制著北地郡、安定郡、上郡、西河郡南部、漢陽郡、隴西郡、金城郡和武都郡,共計八個郡級政區;此外,叛羌武裝在滇零割據勢力的指揮下,其活動區域還擴大到周邊地區,包括三輔地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漢中郡、河東郡、河內郡、上黨郡,以及太行山東側的魏郡、趙國等地。
羌民叛亂首發于安定、北地、金城、隴西、漢陽五郡之地,這是滇零割據勢力最早控制之區。永初元年(107)夏,早就移居在安定郡境的燒當羌首領麻奴在動亂發生后,“遂與種人俱西出塞”,加入叛亂之列。先零羌、鐘羌叛亂武裝首先在金城、隴西、漢陽三郡“大為寇掠,斷隴道”,繼而在漢陽郡冀縣(今甘肅天水市西北)西部、平襄縣(今甘肅通渭縣西北)擊敗官軍。永初二年(108)十一月,先零羌首領滇零稱“天子”于北地郡,建立割據政權,以北地郡富平縣城為其偽“都城”。其后,滇零“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種,眾遂大盛”[1]2886。顯然,滇零在控制上述五郡后,繼而控制著南面的武都郡、東面的上郡、西河郡南部[1]2886。 而政府軍撤退至三輔地區,遣散部分兵士返鄉務農;四年二月乙丑,又“置京兆虎牙都尉于長安、扶風都尉于雍,如西京三輔都尉故事”[1]2887,215。政府軍的東撤,就為滇零在北地郡城建立叛羌割據政權、控制羌亂區提供了機會。
滇零叛羌割據政權所控制八個郡級政區,即北地郡、安定郡、上郡、西河郡南部、漢陽郡、隴西郡、金城郡和武都郡,其地理區位分別如下所述。北地郡管區相當今甘肅慶陽市東半部,陜西定邊縣,寧夏鹽池、吳忠、靈武等地,以及寧夏平原諸市縣,內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大部。上郡轄地包括今陜西延安地區、榆林地區綏德、米脂、榆陽以西和靖邊以東,以及內蒙古烏審旗、鄂托克前旗東南部諸地。西河郡南部主要是指其黃河西側的西半部管區的南部,包括今陜西榆林市東部的吳堡、佳縣、神木、府谷等縣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南半部、伊金霍洛旗、杭錦旗東南部諸地。安定郡轄區位于北地郡西側,相當于今甘肅平涼市、寧夏同心、寧夏中寧以西、甘肅靖遠屈吳山主脊以東、六盤山以北、寧夏中衛市境賀蘭山余脈以南之地。漢陽郡(原名天水郡)轄域包括今甘肅靜寧、會寧、靖遠以南,六盤山、隴山以西,黃河以東,隴西、武山、禮縣以北。金城郡管區相當于今甘肅烏鞘嶺以南,臨夏、永靖以北,榆中以西,青海省海晏、貴德一線以東。隴西郡管區相當今甘肅臨夏、永靖以南,岷縣至禮縣以北,隴西、武山以西,青海省尖扎、同仁、夏河以東諸地。武都郡轄域位于今甘肅省南部,相當今舟曲、岷縣以東,陜西留壩、勉縣以西,秦嶺主脈以南,川甘省界以北,包括嘉陵江上游、白龍江流域在內。②[2]圖57-58
永初三年至四年(109—110),滇零控制的叛亂武裝數次南犯三輔地區,并取道于右扶風、漢陽郡兩度進攻秦嶺山脈南側的益州漢中郡域,即“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寇鈔三輔,斷隴道”,繼而于四年三月再次進攻褒中,臨陣擊殺漢中郡太守鄭勤,“死者三千余人”。[1]215,2887永初五年(111)春二月,滇零所部叛亂武裝開始向東擴張,即叛“羌遂入寇河東,至河內,百姓相驚,多奔南渡河。(漢廷)使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士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1] 2887,216據此可知, 滇零叛羌割據武裝的活動范圍不僅擴至三輔地區,甚至東渡黃河進入河東郡(今山西省西南部臨汾市、運城市)、上黨郡(今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晉城市)、河內郡(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部分),南逼東漢京都洛陽城,東窺魏(郡)、趙(王國)所在的今華北平原。
東漢政府將羌亂地區的郡縣行政單位撤出、僑置于三輔地區之舉,從反面證實諸郡縣遷出地區被滇零割據勢力所控制。永初四年(110)春三月,“徙金城郡居襄武”[1]215。襄武縣(故治在今甘肅隴西縣東南)屬于隴西郡,位于隴西郡東部邊緣地帶。永初五年(111)夏,“羌既轉盛,而二千石、令、長多內郡人,并無守戰意,皆爭上徙郡縣以避寇難。朝廷從之,遂移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1]2887-2888。美陽縣(故治在今陜西扶風縣東部、氵韋水河北側)屬于右扶風,池陽縣(故治在今陜西涇陽縣西北)屬于左馮翊,衙縣(故治在今陜西白水縣北部、洛河北側)屬于左馮翊。襄武縣城遂成為金城郡、隴西郡的共同治所。內遷羌亂地區諸郡縣單位之同時,官府武力強迫各縣居民內遷三輔地區。史稱上述諸郡“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夷營壘,破積聚。時,連旱蝗饑荒,而驅蹙劫略,流離分散,隨道死亡,或棄捐老弱,或為人仆妾,喪其大半”[1]2888,216。東漢政府不僅遷出郡縣機構,更動用暴力迫使各縣居民離開故鄉家園而流徙外地,造成非常悲慘的局面。
由此可見,滇零叛羌割據政權控制的地域可分為兩部分:其一,其控制力度較強區域,包括北地、上、西河、安定、漢陽、金城、隴西和武都八郡之地。其二,其控制力度松散或叛亂武裝活動的邊緣區域,包括三輔(今陜西關中盆地)、漢中郡北部(今陜西漢中市秦嶺山區)、河東郡(今山西西南部)、河內郡(今河南黃河以北區域)、上黨郡(今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晉城市)的局部地區。
在這種形勢下,漢陽郡的漢族居民杜琦、杜季貢、王信等人也于永初五年(111)九月奮起反抗官府,他們“與羌通謀,聚眾入上邽城,(杜)琦自稱安漢將軍”。在被官軍鎮壓之后,杜季貢投奔滇零叛羌割據政權,即“杜(季)貢亡從滇零”。至永初六年(112),滇零去世,其子零昌代立,即偽“天子”位,即“是歲,先零羌滇零死,子零昌復襲偽號”[1]218-219。零昌年尚幼小,同種狼莫為其計策,以杜季貢為將軍,別居丁奚城。[1]2888政府軍將領任尚在元初二年至三年(115—116)接連克敵制勝之后,又部署刺殺滇零叛羌割據政權要員的秘密任務。元初四年(117)春季,任尚密遣當闐種羌榆鬼等五人,刺殺零昌割據政權的將軍杜季貢;同年秋九月,任尚又密遣效攻種羌號封,成功地刺殺叛羌割據政權的首腦偽“天子”零昌,極大地打擊了叛羌勢力。[8]1598同年冬季十二月,政府軍再次兩路并進、攻擊叛羌割據政權的實際掌權者——狼莫。中郎將任尚指揮東路軍為主力,護羌校尉馬賢指揮西路軍為偏師,同時進攻北地郡城,“(元初四年)冬,任尚將諸郡兵與馬賢并進北地,擊狼莫。(馬)賢先至安定青石岸,狼莫逆擊敗之。會尚兵到高平,因合勢俱進,狼莫等引退。乃轉營迫之,至北地,相持六十余日,戰于富平上河,大破之,斬首五千級,還得所掠人男女千余人,牛馬驢羊駱駝十余萬頭。狼莫逃走。于是,西河虔人種羌萬一千口詣鄧遵降”,即“十二月甲子,任尚及騎都尉馬賢與先零羌戰于富平上河,大破之。虔人羌率眾降,隴右平”。[1]2891,227-228此次戰役,政府軍攻克滇零叛羌割據政權的統治中心富平縣城,迫使狼莫倉皇地逃往他處。元初五年(118)春季,度遼將軍鄧遵招募上郡全無種羌雕何等人,成功地刺殺了滇零割據政權的首領狼莫。[1]2891滇零叛羌割據政權徹底崩毀,叛羌武裝失去核心決策者而很快消散,其控制地區亦隨之解體。
東漢中期第一次羌亂給當時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史稱:“自零昌、狼莫死后,諸羌瓦解,三輔、益州無復寇儆。自羌叛十余年間,兵連師老,不暫寧息。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余億,府帑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并、涼二州遂至虛耗。”[1]2891探明滇零叛羌割據政權控制及活動的地域范圍,對于認知東漢羌民之亂的時空進程與歷史真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注釋:
①《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將“丁奚城”大體標繪于今寧夏靈武市南側,實屬不妥。
②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圖57—58“涼州刺史部”。但筆者對該圖幅顯示的政區有所修正,主要是北地郡的北界。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G].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3]酈道元.水經注[M]. 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4]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5]艾沖.靈州治城的變遷新探[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1(4).
[6]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寧夏回族自治區分冊[G].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7]張紅.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圖冊[G].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
[8]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責任編輯 仇王軍)
艾 沖(1955—),男,陜西周至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中國邊疆史和軍事考古學。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11&ZD09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