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 平
精準扶貧
情暖石橋子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民宗局精準扶貧工作掃描
文/崔 平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楊坪鎮石橋子村是恩施市民宗局牽頭幫扶的貧困村,也是2016年要出列的脫貧村。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恩施市民宗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深入實施以發展生豬養殖和茶葉、馬鈴薯種植為主導產業的“五個一批、八個幫扶”等工程,采取“夯實基礎、發展產業、改善民生”等措施,扎實有效地開展精準扶貧各項工作,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底,經恩施市委、市政府統一驗收,石橋子村成為58個首批脫貧的貧困村之一。
石橋子村地處恩施市東北部,平均海拔800米,有耕地面積2303畝,轄6個村民小組,1607戶、4019人。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該村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單一。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恩施市民宗局按照“產業到村、扶持到戶”的原則,把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作為扶持重點,加大產業發展力度。根據該村實際,為大力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成立了國強養殖專業合作社、恩施市宏毅油料作物專業合作社、天露茶葉專業合作社,各合作社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黨組織+致富能人+貧困戶”的模式運作,為貧困戶提供種子、種苗和種養技術服務,解決發展缺啟動資金、銷售難等問題,充分調動了該村農戶生豬養殖的積極性,出欄生豬數迅速攀升,銷路通暢,銷價平穩,行情看好,發展勢頭強勁。同時,也帶動了農戶養雞、養蜂、養羊的積極性,油菜種植面積迅速增大,茶園管理趨于精細化,利用合作社帶動村民抱團發展,為貧困戶謀求各方面脫貧致富提供多種渠道保障。
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把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擺在突出位置。對全村范圍內的21戶貧困戶危房進行了改造;易地扶貧搬遷34戶,其中集中安置28戶。完成上店子至康家壩2.6公里公路硬化,椿樹灣至干巴溝公路、鐵角壩至漆家溝公路、九家灣公路均得到改造升級。石橋子至中嶺山和上店子、漆家溝、耿家壩人畜飲水工程9公里主管網改造也已完工,惠及周邊農戶達400余戶。解決茨竹溝、耿家壩用電難問題,對該組變壓器升級改造也已完成。
為確保該村 2016年 “摘帽子”,駐村工作隊真心 “出點子”,村支“兩委”積極“探路子”,搭建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新架子”。2016年,石橋子村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用村集體土地征用補償金158萬元,從白楊坪鎮政府招商引資的武漢鳴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回購位于青春大道二標段的土地7.55畝,以場地投入合作經營白楊坪精準扶貧修配廠,已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針對石橋子村脫貧的目標任務,恩施市民宗局就本單位精準扶貧領導小組成員、駐村工作隊員以及結對幫扶責任人提出嚴格要求,嚴明工作紀律,細化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職責。
按照要求,派駐的駐村“第一書記”常駐在村,每月在村工作時間達22日;駐村工作隊長常駐在村,每月在村工作時間達15日以上。幫扶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每位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2至7戶,每年入戶次數不少于8次,并做到勤走訪、多溝通,熟悉貧困戶的家庭狀況,主動為各位幫扶對象出點子、想法子,找準穩定增收脫貧致富的路子,根據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認真填寫《扶貧手冊》按要求建立扶貧檔案,做到了一戶一冊、一戶一檔、一戶一規劃。
在細化任務狠抓落實方面做到了有序運行。每年的2月至4月,幫扶責任人入戶與貧困戶面對面商議探討脫貧規劃,制定具體措施,并簽訂脫貧責任書;5月至6月,調配綜合幫扶資金,針對特殊貧困戶追加幫扶措施和幫扶資金,解決貧困戶的實際困難;7月至8月,進一步深入農戶,宣講白楊坪鎮《關于加快推進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實施方案》,鼓勵貧困戶追加發展生產的措施,擬定脫貧時間表,確保按期實現整村脫貧。這樣既增進了幫扶干部與貧困戶的感情,提高了幫扶干部的幫扶意識,把駐村幫扶工作落到了實處,又增強了貧困戶自力更生的意識,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制定脫貧計劃,謀劃脫貧路子。圍繞 “石橋子村2016整村脫貧”的工作目標,制定了精準扶貧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逐戶謀劃相對穩定的增收渠道,以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為主要脫貧方式。其中,生豬產業帶動貧困戶40多戶,茶葉產業帶動貧困戶37戶,馬鈴薯產業帶動貧困戶30多戶,藥材產業帶動貧困戶10余戶,勞動力轉移就業帶動貧困戶20余戶;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解決貧困戶 38戶脫貧;教育扶貧脫貧一批種享受雨露計劃的貧困戶4戶;生態補償脫貧一批中,退耕還林200畝,帶動貧困戶21戶,退耕還草70畝,帶動貧困戶6戶。
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夯實脫貧致富基礎。為認真落實恩施市《<關于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加快推進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結合白楊坪鎮實際,發展相應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確保70%以上的貧困戶綁定到產業鏈上,借助市場主體有序發展,達到真正脫貧致富。2016年該村實行產業脫貧以獎代補,共獎勵245戶貧困戶,約63萬元。
創新工作機制,筑牢致富根基。一方面,在項目資金使用上實行傾斜式安排。幾年來,恩施市民宗局優先安排項目資金解決石橋子村“行路難”“飲水難”,以及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問題,共計資金總額達212萬元。突出群眾最關注、最急需、受益面、最廣泛的項目,做到建設一個項目、帶動一批農戶脫貧、方便一方群眾,切實將扶貧項目建成民心工程、富民工程、亮點工程。另一反面,開展走訪、慰問、培訓系列活動。2015年9月18日,恩施市民宗局組織宗教界人士在石橋子村開展宗教慈善捐贈活動,捐贈善款3.5萬元,主要用于慰問貧困戶及公路維修。2016年的扶貧日活動中,有6家醫藥企業參與并捐贈扶貧資金3.6萬元,主要用于解決貧困戶中的特殊困難。牽頭組織科協、農業等部門,請種植、養殖等方面的專家在石橋子村舉辦農業科學種養知識講座,重點講解養豬、種茶等農村實用技術。另外,還聘請電商專家專題為石橋子村10名電商發展帶頭人進行業務知識培訓。通過這些活動,讓貧困戶能直接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與決心。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只有帶著對貧困戶的真實感情,帶著精準扶貧的責任與擔當,精準扶貧工作才能有力有效有溫度。
兩年來,恩施市民宗局的干部按照“五個一批、八個幫扶”要求,組成5個幫扶專班,共幫助30戶86人貧困戶脫了貧。其中生產發展方式脫貧11戶,勞動力轉移就業脫貧9戶,教育扶持脫貧2戶,社會保障兜底脫貧4戶,生態補償脫貧4戶,易地扶貧搬遷5戶。村級集體經濟采取合作經營模式,以確保2016年實現收入50000元。
恩施市民宗局黨組書記、局長周雁飛在工作中做到“七個必到”:鄉村開會時必到,到困難戶家摸底調查時必到,給困難戶制定規劃“拿脈問診”時必到,產業發展時必到,逢年過節時必到,聯系戶有困難時必到,組織驗收時必到。
朱遠略是恩施市民宗局的主任科員,2015年恩施市民宗局黨組安排他到石橋子村任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他所聯系的椿樹灣有一位叫廖勝月的貧困戶,獨自照顧多病的母親,因家境貧困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朱遠略了解情況后,多次上門,耐心細致地幫他出主意、想辦法,使他燃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2015年,廖勝月養了40多頭生豬,成了當地依靠養殖脫貧的典型。廖勝月逢人就說:“是黨的扶貧好政策讓我家脫了貧,是民宗局干部重新挽救了我的家。 ”
(作者單位:湖北恩施市民宗局)
責任編輯:邱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