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守斌
(黑龍江寶清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龍江 寶清 155600)
?
黑龍江七星河自然保護區白琵鷺數量分布及繁殖習性初步研究
崔守斌
(黑龍江寶清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龍江 寶清 155600)
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屬鸛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琵鷺屬(Platalea)的中型涉禽,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被IUCN世界鳥類紅皮書列為近危物種,CITES列入附錄II。2008—2015年,對棲息于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白琵鷺生境選擇、數量變化及繁殖行為進行了研究。白琵鷺在保護區數量在500只左右,170多個繁殖巢。繁殖生境主要為蘆葦沼澤濕地,有利于防止人類和獸類靠近巢區,影響其繁殖。還對白琵鷺巢結構、卵及雛鳥生長發育進行了研究。為我國白琵鷺保護和棲息恢復提供了科學依據。
七星河濕地;白琵鷺;營巢區;繁育
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屬鸛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琵鷺屬(Platalea)的中型涉禽,因嘴長且形狀似“飯勺”,也稱“勺嘴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被IUCN世界鳥類紅皮書列為近危物種,CITES列入附錄II。白琵鷺繁殖于我國北部地區,越冬于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種群在12 000只左右。白琵鷺的全球種群數量約140 000只,但由于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一些區域的白琵鷺正瀕臨滅絕[1-4]。白琵鷺在我國是鹮科鳥類中數量最多的種類,且分布廣,較少受到關注,關于白琵鷺研究的文獻較少,目前僅有20余篇,大部分是涉及生態習性、數量分布等方面[5-14]。我國最大白琵鷺繁殖群在七星河自然保護區,每年繁殖種群達500多只。通過對保護區白琵鷺數量變化及繁殖生態研究,為我國白琵鷺保護和棲息地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黑龍江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寶清縣境內,保護區總面積為20 800 hm2,區域內仍存在大面積保存完好的原始濕地生態系統,是三江平原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自然性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之一,也是三江平原原始濕地生態系統的縮影。保護區地處中緯度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4℃,全年活動積溫為2 500℃~2 700℃,無霜期為140 d左右。土壤類型有白漿土、沼澤土和草甸土3種;七星河濕地屬于低河漫灘濕地,主要以沼澤濕地類型為主,七星河為保護區內最主要水體。區內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共記錄有脊椎動物5綱75科207屬263種,占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種數的27.64%,占三江平原動物種數的33.69%。全區共有國家級保護動物3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6種,如丹頂鶴(Grus japonensis)、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中華秋沙鴨(Megus squamatus)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31種,如白琵鷺、白枕鶴(Grus vipio)、大天鵝(Cygnus cygnus)、鴛鴦(Aix galericulata)等;獸類種類較少,且多數為食肉目和嚙齒目種類,常見種類如麝鼠(Ondatra zibethicus)、赤狐(Vulpes vulpes)、黃鼬(Mustela sibirica)等。此外,本區還有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重點保護18種。保護區記錄有魚類18種,兩棲類6種,爬行類2種。本區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植被類型主要以草甸植被、沼澤植被和水生植被為主,共記錄有植物415種,包括苔蘚植物3種,蕨類植物4種,種子植物408種[15-17]。
白琵鷺在七星河為夏候鳥,每年4月初到達保護區,10月初遷離保護區,在保護區停留時間達7個月。保護區一直有白琵鷺記錄,但每年數量在5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保護區的蓄水池北部的蘆葦濕地中,但每年巢區均有變化,但相鄰兩年巢區移動一般不超過1 km(圖1)。從2008—2015年我們對保護區白琵鷺繁殖數量進行了監測,結果表明,白琵鷺繁殖群從2009年開始,數量逐年增加,2011年繁殖種群達500多只,白琵鷺歷年夏季種群及營巢數量如圖2、圖3。
圖1 七星河自然保護區白琵鷺分布區域圖Fig.1 Distribution area of Platalea leucorodia population in the Qixinghe natural reserve
圖2 七星河自然保護區白琵鷺繁殖種群數量統計Fig.2 Statics of breeding numbers of Platalea leucorodia population in the Qixinghe natural reserve
圖3 2008—2015年七星河自然保護區白琵鷺巢數統計Fig.3 Statics of nest numbers of Platalea leucorodia population in the Qixinghe natural reserve
3.1 巢址生境測量
通過監測調查,在七星河濕地保護區內,白琵鷺通常棲息于蓄水池外圍的蘆葦沼澤內,4月下旬開始營巢,選擇的位置多為有深水且不干涸的沼澤或明水域附近,遠離人為干擾,既安全又方便覓食。2014年對保護區內15個白琵鷺巢生境進行測量,各項指標結果如表1。
表1 白琵鷺巢區生境統計表
3.2 巢材組成及巢測量
通過對15個白琵鷺巢分析,白琵鷺營巢的巢材主要為蘆葦,內置少量苔草。經巢測量,白琵鷺巢各項指標如表2。
表2 七星河自然保護區白琵鷺巢測量
3.3 窩卵數及卵測量
白琵鷺每窩產卵3~4枚,極少有5枚卵的。卵橢圓形,白色無斑或有淡色斑。白琵鷺在開始產卵后,每枚卵通常間隔2~3 d,產出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工作,大部分僅晚上孵化,孵化期為23~26 d。2014年對15窩白琵鷺卵進行了測量,其中有3枚卵的9窩,4枚卵的有6窩,卵大平均為8.20 cm×5.30 cm;卵平均重量為73.00 g,隨著孵化期增加,卵重量還會有所下降,至雛鳥出殼時,卵重量將會下降1/3。卵測量結果如表3。
表3 七星河自然保護區白琵鷺卵測量
白琵鷺幼雛孵化后由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35~40 d的發育,幼鳥方可離巢,但此時雛鳥并不離開親鳥,而是在親鳥帶領下逐漸開始自己覓食,親鳥在開始時也喂食,以后逐漸減少,直至停止喂食。我們在育雛期對30只5~30 d齡雛鳥進行了測量,結果如圖4。
圖4 白琵鷺雛鳥生長曲線Fig.4 Growth curve of young Platalea leucorodia population
根據調查結果,白琵鷺雖然4月初到達保護區開始繁殖,但個體之間繁殖時間相差半個多月,因此,同一時間測量的雛鳥日齡相差較大,即使是同一巢的雛鳥日齡也相差6~8 d。同時,因出殼時間不一致,先出殼的雛鳥與后出殼雛鳥身體各項指標均相差很多。當食物缺乏時,晚出生的雛鳥會因為搶不到食物被餓死。
5.1 白琵鷺巢址變化原因
通過近幾年對白琵鷺營巢區域的監測調查發現,白琵鷺營巢地點每年均有變化。2011年白琵鷺巢區在養鴨場舊址以北營巢,2012年巢區向北移動了1 km左右。2013年,又回到2011年的位置,2014年巢區位置又向東移了2 km,2015年巢區雖然與2014年位置一致,但核心分布區向北移了500 m。其原因主要是由于2011年春季,鴨場舊址以北區域水位略有下降。此外,受大堤北面相鄰的農地放火燒秸稈和蘆葦收割的影響,且白琵鷺筑巢材料以蘆葦為主,此地的葦草密度不足,只能將筑巢區轉移。而在養鴨場舊址北部的巢區,分布著10多個大小不等的明水泡子,這些明水面對白琵鷺巢區安全和食物的豐富性起著重大作用。
5.2 人為干擾
人類活動干擾是白琵鷺選擇筑巢區域的重要條件之一。白琵鷺選擇營巢區域時,選擇的地點多是水深草密,人類或其他動物難以到達的地區,筑巢時,白琵鷺將巢穴周圍的蘆葦在巢穴上方50~80 cm處掐折,使巢穴區域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提早發現危險,增強巢穴的安全性。由于割葦、捕魚、開墾等活動對白琵鷺的棲息和繁殖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而使周邊區域白琵鷺繁殖數量下降,保護區內白琵鷺數量激增。
第一,加強白琵鷺棲息地生境保護。白琵鷺在七星河濕地保護區內有著相對固定的棲息地和繁殖區域,減少水域污染,保持一定的水域面積,盡量避免此處的旅游開發,可以為白琵鷺提供豐富的食物和安全穩定的繁殖地,從而增加白琵鷺的生存機會。第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利用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時機在保護區周邊社區開展科普宣傳,激發群眾保護鳥類的興趣,讓人們認識、了解白琵鷺,提高群眾保護鳥類的意識,從而自覺保護白琵鷺。第三,加強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捕獵鳥類的活動,制定嚴格措施,減少對白琵鷺的威脅。第四,加強濕地建設,改善濕地環境,恢復濕地多樣性,為濕地鳥類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第五,加強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強白琵鷺行為習性的深入研究,特別是繁殖行為、遷徙、疫源疫病等的研究和監測。
[1] 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7-18.
[2] 鄭作新.中國動物志·鳥綱 (第一卷) 第二部 鸛形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166-177.
[3] N. J. Collar,A.V. Andreev,S. Chan, et la. Threatened birds of Asia: the Birdlife Intaernational Red Data Book [D]. Cambridge,UK: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
[4] 朱冰潤, 李曉民. 七星河自然保護區白琵鷺繁殖期生境選擇研究[J].野生動物學報, 2014,(02):183-186.
[5] 吳長申,徐鐵林.白琵鷺生態習性的觀察[J].野生動物,1983,(05):5-8.
[6] 柳勁松,王德華,孫儒泳.白琵鷺雛鳥的生長和恒溫能力的發育[J].動物學研究,2003,(04):249-253.
[7] 李林,王俊紅,田永豐,等.白琵鷺的人工馴養[J].林業科技,2001,(04):30-32.
[8] 陳輝,高智晟,崔守斌,等.黑龍江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琵鷺巢區配置研究[J].濕地科學,2014,12(2):192-196.
[9] 朱冰潤,李曉民.七星河自然保護區白琵鷺繁殖期生境選擇研究[J].野生動物學報,2014,35(2):183-186.
[10] 王鴻浩,崔守斌,裴仲旭,等.黑龍江七星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白琵鷺種群數量和巢址選擇初步調查[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3,(01):86-88.
[11] 金杰鋒,劉觀華,金志芳,等.鄱陽湖保護區白琵鷺越冬種群分布[J].動物學雜志,2011, 46(2):59-64.
[12] 李秉書,高智晟,崔守斌,等.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繁殖期行為譜及PAE編碼系統[J].中國農學通報,2014,(09):259-265.
[13] 李佳,李言闊,繆瀘君,等.越冬地氣候條件對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白琵鷺種群數量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4,34(19):5522-5529.
[14] 鄧慶華,牛二偉.達賚湖烏蘭諾爾保護區白琵鷺繁殖生態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 2012,40(11):6559-6560.
[15] 周琳,崔守斌,陳輝,等.黑龍江七星河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觀鳥旅游資源分析[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4,(02):36-38.
[16] 楊娃娃,陳俊范,王鳳玲,等.應對氣候變化整治七星河濕地國家自然保護區[C]//中國氣象學會第32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6 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學會,2015.
[17] 陳禹橋,劉方,金蘭淑,等.七星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水質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2):120-122.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numerical distribution and breeding behaboirs of spoonbill Platalea leucorodia in Qixinghe Nation Natural Reserv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UI Shou-bin
(Qixinghe Nation Natural Reserve, Baoqing 155600, China)
Platalea leucorodia, who is the Threskiornithidae genus, Ciconiiformes order, is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II birds and nearly dangerous species in IUCN world bird endanger catalog. From 2008 to 2015, we have studied the habitat selection, population number variation and breeding behavior of Platalea leucorodia population, living in Qixinghe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500 Platalea leucorodia and more than 170 breeding nests in the Qixinghe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The breed habitat was reed marsh wetlands, which can avoid human and beasts affecting their breeding. In addition, we have studied the nest structure, eggs and the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birds, which have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habitat restoration of Platalea leucorodia in China.
Qixinghe wetland; Platalea leucorodia; Nesting area: Breeding
2017-04-02
崔守斌(1962-),男,高級工程師。
Q958
A
1674-8646(2017)10-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