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海
(深圳市水務規劃設計院,廣東深圳518000)
小型水庫開敞式溢洪道的優化設計
劉長海
(深圳市水務規劃設計院,廣東深圳518000)
溢洪道是水庫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設備,在工程項目中能夠發揮出排泄水庫存超蓄洪水的作用,使得水庫在汛期泄洪期間處于安全狀態。溢洪道一般不經常工作,但卻是水利樞紐工程中重要的結構組成之一。溢洪道的設計和布置合理與否,不僅直接影響到水庫的安全,而且關系到整個工程造價,因此,研究溢洪道的優化設計至關重要。結合具體工程實例,針對水庫溢洪道工程區基巖強風化深度大、巖質較軟、不均勻沉降等問題,探討了溢洪道布置和體形結構的優化設計。
溢洪道;泄流;優化設計;泄洪建筑物
溢洪道是水利工程建設中的重要泄洪建筑物,其設計直接影響著水庫的安全運行,對于其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某水庫工程為例,討論了溢洪道的優化設計,以供參考。
某水庫工程是以農業灌溉、城市防洪和城鎮供水為主,兼引水發電和生態旅游等功能的一項綜合性水利工程。壩址以上流域面積為79 km2,多年平均徑流量1.726×107m3,多年平均降水量835.9 mm。水庫校核洪水位840.50 m,總庫容8.65×106m3,正常蓄水位為837.50 m,相應庫容為8.19×106m3,最大壩高49.0 m。首部樞紐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右岸開敞式溢洪道和右岸取水兼放空隧洞等水工建筑物組成。工程等別Ⅳ等,工程規模小(一)型,其永久性主要建筑物為4級。
壩址溢洪道分布于右岸單薄山體埡口沖溝地帶,進口段橫切埡口地形,上游側坡度較陡,坡度53°,以下為斜坡、沖溝地形,坡度10°~15°,出口段為一級階地,地形緩,坡度2°~8°,長約300 m。溢洪道兩旁無高陡邊坡存在,自然邊坡穩定。
設計采用邊坡開挖坡比為:覆蓋層1∶1~1∶1.25.
J2ln1石英砂巖、砂質泥巖:強風化1∶1,弱風化1∶0.5~1∶0.75.
3.1 溢洪道建筑物優化布置
大壩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右岸開敞式溢洪道。如果采用泄洪隧洞,施工相對復雜,布置上與導流洞有沖突。為了便于工程的運行和管理,溢洪道首選不設閘門的自由溢流方案,堰頂高程為正常蓄水位1 288.00 m。
根據壩址段地形地質條件,結合壩線的布置,將溢洪道布置在大壩右岸。右岸溢洪道由進水渠、控制段、泄槽段、消力池組成,總長238.35 m。絕大部分覆蓋層厚度都在3~5 m。進水渠沿山體開挖形成,長20.46 m,進口采用“八”字型,前緣寬度36.5 m,底面高程1 282.00 m。
溢0+000—0+009.000為控制段,長9 m,邊強厚1.5 m,堰頂凈寬20.0 m,堰頂高程與正常蓄水位同高1 288.00 m,不設閘門。溢流堰型式采用WES實用堰,堰面曲線方程為y=0.189×1.85,堰面曲線與1∶1的斜線相切,后接反弧段,反弧半徑為5 m,中心角為35.037°,后接泄槽段。
溢0+009.000—0+190.350為泄槽段,長181.35 m。溢0+009.000—0+034.000為漸變段,底寬15.0~20.0 m,底坡為20/1 000,溢0+034.000—0+040.250為過渡連接段,采用拋物線連接,拋物線方程為y=0.017x+0.012x2;溢0+040.250—0+124.000段,底寬15.0 m,底坡為420/1 000;0+124.000—0+129.509段為過渡鏈接段,采用圓弧鏈接,圓弧半徑為15.0 m;0+129.509—0+151.000段,底寬15.0 m,底坡為20/1 000;0+151.000—0+158.500段為過渡銜接段,采用拋物線連接,拋物線方程為y=0.02x+0.024x2;0+158.500—0+183.650段底寬15.0 m,底坡為500/1 000;0+183.650—0+190.350段為過渡銜接段,采用圓弧鏈接,圓弧半徑為15.0 m。溢0+190.350—0+228.350段為消力池段,寬度為15.0 m,邊墻厚度為1.5 m。出口接下游河道。
3.2 溢洪道建筑物結構計算
3.2.1 WES實用堰泄流能力計算
根據《溢洪道設計規范》(SL 253—2000)水力設計計算,開敞式WES實用堰泄流能力計算為:

式(1)(2)(3)中:Q為流量,m3/s;B為溢流堰總凈寬,m,定義B=nb;b為單孔寬度,m;n為閘孔數目;H0為計入行近流速水頭的堰上總水頭,m;g為重力加速度,9.81 m/s2;m為二維水流WES實用堰流量系數;c為上游堰坡影響系數;ε為閘墩側收縮系數;ξ0為中墩形狀系數;ξk為邊墩形狀系數;σs為淹沒系數。
波動及摻氣水位計算為:

式(4)中:h和hb為泄槽計算斷面的水深及摻氣后的水深;v為不摻氣情況下泄槽計算斷面的流速;ξ為修正系數,可取1.0為1.4 s/m,流速大者取大值,取1.2.溢洪道泄流能力計算表及特征水位泄流計算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溢洪道泄流能力計算成果表

表2 特征水位泄量關系計算成果
從表2可知,在校核水位工況下P=0.2%,上游水位為1 291.70 m,相應的下泄流量為309.79 m3/s;在校核水位工況下P=2.0%,上游水位為1 290.78 m,相應的下泄流量為197.40 m3/s;在消能防沖工況下P=5.0%,上游水位為1 290.46 m,相應下泄流量為161.70 m3/s。
3.2.2 泄槽水面線計算
泄槽段均采用矩形斷面,三面采用混凝土襯砌防滲,水面線根據能量方程用分段求和法計算,即:

式(5)(6)中:Δl1-2為分段長度;h1和h2為分段始、末斷面水深,h1取泄槽首端斷面計算的臨界水深,a取1.05,q為單寬流量/(m3/s);v1和v2為分段始、末斷面平均流速,m/s;α1和α2為流速分布不均勻系數,取1.05;θ為泄槽底坡角度;i為泄槽底坡,i=tgθ;為分段內平均摩阻坡降;n為泄槽槽身糙率系數,取0.017;為分段平均流速,=(v1+v2)/2,m/s;為分段平均水力半徑,m。通過計算,泄槽段各分段始末斷面水深計算成果如表3所示。
3.2.3 消能計算
設計采用下挖式消力池底流消能,按《溢洪道設計規范》(SL253—2000)計算消能防沖,設計采用20年一遇洪水標準計算,即:

式(7)(8)(9)中:d為池深,m;σ為水躍淹沒度,取1.05;h2為池中發生臨界水躍時的躍后水深,m;ht為消能池出口下游水的深度,m;Δz為消能池尾部出口水面躍落,m;Q為流量,m3/s;L為水躍長度,m;Fr1為收縮斷面費勞德數。
將表1、表2、表3各特性參數代入到式(7)(8)(9)中,計算得消能防沖洪水(P=5%)下泄流量Q=154.3 m3/s時,得到消能池深6.0 m,設計取6.0 m;池長37.58 m,設計取38.0 m。出口接下游河道,水深為1.76 m。邊墻高8.0 m,厚1.5 m。設計確定的WES實用堰結構尺寸,其泄流能力、消能防沖等均能滿足工程安全運行需求,符合規范要求。

表3 泄槽段水面線推算成果表
綜上所述,針對水庫溢洪道常出現的問題,應從地質條件、規劃布置、水利計算及結構計算等層層把關,保證工程安全經濟可行。在本工程中,設計采用了地質條件適應性強、工程量較省、安全可靠性和節能經濟性均較優的右岸開敞式溢洪道。經優化調整后,并結合泄流能力、泄槽水面線和消能防沖等對溢洪道細部結構進行了計算分析,結果表明,開敞式溢洪道的泄流能力和底流消能均能夠滿足規范要求,具有較高安全可靠性和技術經濟性。
[1]聶建云.試論某水庫溢洪道設計及優化[J].地球,2014(04).
[2]彭超.淺議小型水庫加固設計中的溢洪道優化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2).
〔編輯:張思楠〕
TV651.1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5.112
2095-6835(2017)15-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