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新周期還是新成長
胡語文
盡管上證指數面臨3400點就只剩下一層紙,上證指數依然在3400點以下保持連續震蕩走勢,上周我們曾經提示市場處于反彈中后期,預計10月份大會前有最后一波強勢反彈。現階段投資進入雞肋行情。一方面,市場缺少主攻方向,比如金融股曾經擔當了突破3300點的主力部隊,現在卻少了催化劑;另一方面,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成長股雖影響力深遠,但更多的是在結構性上啟動個股機會,無法調動整體行情。
宏觀上經濟數據已經企穩,但除了周期股上漲之后,市場難以找到超預期的板塊來選擇替代周期股。當前如果資源品價格已經充分反映了階段性漲價帶來的業績改善機會,則相關周期股很難在這個位置進一步延續上行走勢,也就是說,周期股受供給側改革帶來的預期差基本消失,業績改善的確定性已經反映到股價的漲幅上。
由于在10月18日之前,市場預期政策市的格局仍以維穩為主基調,但周期股上漲的邏輯并不具有可持續性。比如,一些周期股的價格雖然估值偏低,但需求端出現的周期性的萎縮是屬于長期趨勢性的狀態,依靠供給端的壓縮,并不能掩飾中國工業化時代處于尾聲的現狀。
所以,周期股的上漲并不是新周期,更可能是一次短周期的反彈。周期股行業已經進入自2011年中國粗鋼產量拐點形成之后的工業化后周期時代。
所以,在當前階段,信息技術和高科技公司的創新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經濟結構的轉型是大勢所趨,股市作為經濟晴雨表,只可能反映經濟發展的未來預期,而不可能開倒車,繼續追隨周期股的大漲。
但周期股的上漲并不是一種簡單的階段性機會,其中龍頭股的上漲有行業集中度不斷上升、產品價格上漲及國企改革多重因素的驅動,所以,在本輪周期股的補漲行情中,需要看到上述驅動因素何時會充分兌現,一旦預期兌現,則需要警惕市場的見頂回落。
所以,本階段,股市雖然存在結構性機會,但系統性機會并不大,期待慢牛行情雖然理想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
目前10年期國債利率自2015年12月見底之后,已經反彈了一段時間,最近利率能否繼續上行,取決于美聯儲9月份是否加息,如果9月如期加息,則國內利率仍有上行空間。今年2月份以來CPI連續上行,雖然累計漲幅不大,但趨勢已經明朗,所以,疊加PPI上行之后的整個通脹形勢可能會進一步反映到下游產業當中,最終加息變成確定性事件之后,企業盈利會更加受到限制,除非上游資源品進一步漲價,但成本傳導到下游之后,整個經濟的成本上升壓力會更大,房價不僅不會下跌,反而會出現報復性反彈。所以,除非中國央行跟隨美聯儲加息,否則通脹的形勢會進一步強化。
在通脹過程中,如果企業業績改善,則股市仍有上行空間,主要有周期股為主導,但從經濟結構轉型角度而言,這種周期股的上漲只能看作是反彈,而不是大周期上漲機會。
不可否認,周期股的補漲機會需要進一步強化及確認,明年如果油價上漲,也許兩桶油都會有階段性表現機會。但科技股的演繹將會出現一波三折,從中國未來二十年來看,科技立國的根本不會改變,成長股依然是主流,這將是未來二十年股市的最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