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讀者樊某來電說: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除了戒酒外,是不是還得戒肉?
答樊某讀者:
正常人體肝臟中含有少量脂肪,其重量約為肝臟重量(濕重)的4%~5%,當其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5%時,即為脂肪肝。早期脂肪肝通常缺乏明顯癥狀,極易被忽視。隨著病情加重,可有倦怠、乏力、肝區不適、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或出現鼻和牙齦出血、女性月經不調或閉經、男性性功能減退等。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長期、大量飲酒導致的肝臟疾病。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學名叫乙醇。乙醇被吸收入肝臟,經代謝轉變為乙醛。乙醇和乙醛的過量蓄積,會直接損害肝細胞,使肝細胞發生反復的脂肪變性和壞死,產生脂肪肝。脂肪肝的演變如果不加人為干預,可表現為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三步曲”,也是肝癌的發生因素之一。嚴重的酒精性肝病,特別是伴有HBV和HCV感染者,約30%最終可發生肝癌。
一旦發現酒精性脂肪肝,家人除了要求患者戒煙外,有時會刻意要求患者不吃肉。這其實是一個認識誤區。
食物包括肉類吸收后,在肝臟進行處理。肝臟就像一個化工廠,脂質和脂蛋白都在此加工、合成、分解和排泄。一旦肝臟損傷,脂質代謝必然會發生故障。酒精性脂肪肝的成因,除了乙醇和乙醛的直接損傷外,飲酒時能量的大量攝入也起著重要作用。如在長時間的飲酒過程中,會吃下很多高脂肪食品、動物內臟;相反,含纖維素的蔬菜的攝入卻大大減少,導致脂肪和膽固醇在體內的蓄積。另外,飲酒時常常情緒高漲、興奮,也可引起血中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由此不難看出,一方面是脂類在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體內的蓄積,另一方面卻是營養攝入的不平衡,兩者的矛盾最終導致患者出現營養失衡。因此,簡單地回答“能不能吃肉”,遠遠不能解決問題。合理的建議是“科學地吃肉”以及營養均衡攝入。
⒈限制甜食。糖攝入過多,可在肝臟中轉化為內源性三酸甘油酯,使血漿中三酸甘油酯濃度升高。
⒉善于吃肉。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優選瘦肉、牛、羊肉、去皮畜肉及魚,同時吃肉要有“度”,限制在每天75克以內。要減少或避免肥肉、含皮畜肉、加工肉制品如肉腸類及魚子和動物內臟等。蛋類每周可食3~4個,最好去掉蛋黃。
⒊營養全面。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應高蛋白、低脂飲食,并注意維生素(B、C、K)、纖維素和葉酸等的攝入。
研究認為,戒酒是最重要的措施,單純性脂肪肝停止飲酒4~6周后可能完全逆轉;而改善營養狀況可提高存活率,是治療酒精性肝病必要的基礎手段。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閩東醫院副主任醫師龍振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