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農業 情牽農民
——記萊蕪市植保堂病蟲草害防治專業合作社總經理 孫小燕
孫小燕,中共黨員,現任萊蕪市植保堂病蟲草害防治專業合作社經理,萊蕪市工商聯女企業家商會執行會長,先后被授予萊蕪市“最美農技員”、第三屆萊蕪市鄉村之星、萊蕪市巾幗奉獻獎和中國(萊蕪)國際生姜科技博覽會生姜大王挑戰賽愛心人士等稱號。
在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勞務費不斷提高,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社會化病蟲草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勢在必行。孫小燕于2009年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萊蕪市植保堂病蟲草害防治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實行從預防、技術、防治,后期跟蹤等一站式服務。合作社現有專家、技術員、操作手120余人,組建了10支機防隊,配備現代化的農用飛行噴淋器械2架、大型機動自走式噴霧機10臺、手推式噴霧機15臺、機動背負式噴霧機107臺,日作業能力為840公頃。同時,合作社還會同市植保站技術人員,不定期的組織專家深入到田間地頭傳授新技術,推廣新經驗,現場解答農民朋友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每年培訓農民朋友3萬多人次。
合作社先后與全市400多個行政村及10多個林場果園分別簽訂作物病蟲草害防治協議,根據農時季節開展病蟲草害防治服務。同時,合作社健全三農服務網點,在萊蕪市各鄉鎮及重點村已成立二級配送服務網點18家,三級配送服務網點228家,綜合配套服務占全區的75%以上,服務500多個村近2萬公頃耕地;服務的農產品出口企業有16家,占全市農產品出口企業的70%以上,服務企業累計出口銷售額達到4億美元以上。同時,合作社積極承擔省市項目,先后組織實施了萊蕪市林業飛防項目,萊蕪市小麥“一噴三防”項目,萊蕪市玉米“一噴三防”等項目。
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在統防統治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并獲得了各級政府的認可。先后榮獲農業部“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組織”、省市區“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省級示范合作社”“國家示范社”等榮譽稱號。
針對目前農業分散式經營方式造成成本高、收益低等問題,孫小燕提出了采取土地流轉辦法,承包村民土地,發展規模高效設施農業的思路,并于2011年身體力行,在寨里鎮卞官莊村流轉土地建立了潤百禾現代農業園。
為了得到關于設施農業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建園之初,孫小燕先后到蔬菜之鄉壽光、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大學等地參觀學習,并結合自身情況,設計建設了新型無立柱式雙面日光溫室,并申請了實用新型發明專利。
關于園區的發展,她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在經營模式上,她提出了公司+合作社+市場+科研+農戶的發展思路。實行“五個統一管理”,即:統一品種供應、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產品銷售、統一科技服務。在設施農業定位上,她提出發展精品綠色蔬菜及種苗繁育產業,發揮園區的示范推廣帶動作用。構建“種苗繁育—標準化生產—加工配送—休閑觀光”的現代農業鏈條,成為萊蕪市萊城區設施農業產業先導示范區。在設施農業建設上,注重建好“四個中心”:一是科技開發中心。與萊蕪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引進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和新工藝,推進蔬菜工廠化育苗技術、綠色蔬菜高效栽培技術、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節水灌溉技術。二是教育培訓中心。與萊蕪市植物保護站等機構合作,實現校企掛鉤,科研與培訓相結合,并培訓區域蔬菜種植人員。三是技術服務中心。聘請壽光蔬菜種植技術人員常駐基地,對園區和各農戶親自指導,及時解決技術問題,保證蔬菜生產。四是物聯網+智慧農業。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積極開發農業智能管理系統,實現農作物種植管理智能化,并實現種植加工銷售全過程可追溯。
目前,園區擁有核心基地33公頃,各類大棚40余個,年產蔬菜約40萬千克,實現產值1000萬元,凈利潤100余萬元。常年在基地工作的婦女有68人,忙季達到100人左右,在基地常年工作婦女的人均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同時,通過園區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可帶動周邊農戶2000多戶參與綠色果蔬的種植,推廣農業標準化種植面積達667公頃,帶動當地農民收入增收1000多萬元,從整體上提高了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自園區成立以來,園區先后承擔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山東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2014年度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項目、2015年菜果茶標準化項目創建等項目。園區先后榮獲山東省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等榮譽稱號。

山東省萊蕪市大冶村位于市中部禿妮山北麓,滿山遍野酸棗叢生,而酸棗嫁接后的大棗具有抗旱耐瘠薄,適應性較強的特點。當地把酸棗嫁接大棗作為開發山區經濟治山致富的戰略措施來抓。但由于大冶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農民不懂大棗種植技術,大冶大棗病蟲害嚴重,產量低,銷路不佳。孫小燕得知這一情況后,牽頭組織43戶大棗種植大戶成立了萊蕪市農樂長紅大棗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通過品種優化、技術培訓、訂單收購、合同銷售,生產加工,實現市場化銷售,完成了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同時她利用自身及周邊關系,大力宣傳紅棗的品牌,推出大冶棗采摘及大冶水庫休閑旅游為一體的采摘活動,通過近兩年的宣傳推廣,長紅大棗已成為一個品牌。目前,該合作社吸引農民116人加入,大棗種植面積100多公頃,帶動和聯系本鄉及周邊鄉鎮農戶800余戶,人均收入1.6萬元。(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