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超 邵超群
信息技術課堂有效導入的6種類型
■呂 超 邵超群
課堂是信息技術課程實施和學生信息素養發展的主陣地,而有效的課堂導入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本文就設計各種課堂導入類型進行闡述,以切實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有效導入
眾所周知,唱戲有開場鑼鼓,說書有開場道白,大型音樂會有開場樂曲,電視電影有精彩的序幕。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錘”,是課堂教學給人的第一印象。一堂課,能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堂導入部分起著重要作用。
充滿情趣的導入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調劑課堂教學氛圍,如果學生能夠在上課伊始就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感興趣,產生學習動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那么無疑后續的學習將會更加有效。
例如我在設計“走近物聯網”這節課的導入時,播放“百度神燈”視頻。“剛才大家看到的百度神燈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成為現實。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智能,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物聯網技術。那到底什么是物聯網呢?它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近物聯網。”這樣極具吸引力的趣味型導入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啟迪了學生思維,可以激發情感,喚起動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從而保證了課堂教學有效進行。
啟發型導入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和誘導力,能讓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變為現實發展區,能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積極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
例如我在設計“計算機與信息安全”這節課的導入時,設置陷阱,將VB編寫的小程序取名“驚喜大禮包”發送到學生電腦桌面,誘導部分學生點擊,出現藍屏假死,模擬中病毒現象。教師提問:“你們的電腦怎么了?中毒?”通過設置陷阱,引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發現問題,并帶著疑問去自學,在自學的基礎上,集體樹立對計算機病毒的正確的觀點。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啟發型導入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鼓勵他們大膽猜測、動手實踐。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回歸生活,讓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一門技術只有用于實踐才能有生命力,也只有讓學生看到軟件的實用性,學生才可能愿學樂學。
例如我在設計“網絡改變生活”這節課的導入時,國慶節來臨之際,我們班要舉辦慶祝活動并邀請家長、老師、領導和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參加。假如班主任老師要求你作為活動的總策劃,把這個重任交給你,讓你當一回導演,策劃一下班級的大戲,作為導演的你需要準備什么嗎?學生討論總結并回答:劇本(制定方案)、道具(購買物品)、演員(邀請嘉賓)等。每一個環節你打算如何具體實施?下面我們就此活動的每個環節來設計。

作為教師,要為學生學以致用搭建平臺,通過設計別具匠心的生活型導入,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不斷地通過實踐獲得真實體驗,把學習過程變為時刻伴隨著收獲喜悅的享受過程。我們要將信息技術融入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大膽動手、勇于嘗試,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以致用的學習積極性。
具有“新”與“熱”特性的時事熱點往往容易刺激學生心理,所以結合教材并利用時事熱點導入無疑有極強的吸引力,無形之中拉近了信息技術與學生的距離。熱點型導入是把相關的課堂教學內容與當前關注程度較高的時事熱點問題結合起來,創造一種融洽的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教學任務和內容相適應的環境,通過巧妙的引入,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積極參加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我在設計“有效獲取信息”這節課的導入時,正值霧霾爆發期間,于是便設計制作了一份“走進低碳生活”的海報(如下圖),但是僅僅是個半成品,仔細找找,里面缺少什么?學生回答:缺少文本內容和圖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就來完善這份海報。本課所涉及的主題為“走進低碳生活”,相關實踐學習活動圍繞“低碳”展開。學生通過制作“走進低碳生活”宣傳海報,感受低碳環保的意義,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國內外的熱點事件是中學生比較關注的話題,我們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靈活地應用熱點來導入新課,借助熱點事件的轟動效應來營造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從而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參與學習,去獲取新的知識。
古代學者陳獻章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英國科學和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啟發新問題的問題。”學貴有疑,“疑”能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喚起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生求知欲,引發學生認知需求,調動學生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求知欲驅使下,不斷探索,完成解答過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例如我在設計“封面制作”這節課的導入時,在上課前展示封面樣張(如下圖)并給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封面由哪些內容組成嗎?一般包括哪些要素?要實現這些封面的制作我們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交流各自的觀點,教師適時抓住引入新課的時機,引導學生開始學習。

教師設計問題型導入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從不同的角度設置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引導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揮,讓學習變得有的放矢,讓課堂的氛圍變得更加活躍。
作品型導入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內驅力,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研究,向學生展示用課堂待授知識制作出來的電腦作品,明確將要學習的內容,質疑解疑,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例如我在設計“我的作品我來秀——作品評價”這課的導入時,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學生運動——“一二·九”運動,我們學校不光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還準備開展紀念“一二·九”運動的小報制作。有位學生通過第4單元的學習想一展身手,于是他找資料、拍照片、做小報,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一口氣制作了5個word作品(如下圖)。然而,小麻煩卻接踵而來……這位同學遞交了5份小報,團委書記卻只接受了一份,其他4份全被退了回來,你能猜猜團委書記接受了哪一份嗎?為什么團委書記選這一份?

通過設計作品型導入,可明確教學內容,引起學生共鳴,培養創作的欲望和興趣。通過展示和分享優秀作品,學生體驗了成功,樹立了信心,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這既是對學生努力的肯定,也是對他們的一種鞭策,讓他們邁向更高的目標。
明代文學家謝榛曾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我們要充分發揮導入的“導火索”“催化劑”“潤滑劑”作用,使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充滿愉悅、充滿活力、充滿激情,成為學生永不枯竭的知識海洋。
(作者為江蘇省宜興市和橋鎮第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