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梅
廣西大學
人民幣國際化收益成本淺析
謝思梅
廣西大學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既能使我國從中得到收益,也會使我國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給我國帶來的影響是利大于弊。因此,我國應當在現有的條件下,積極、謹慎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收益;成本
1、獲得國際鑄幣稅收益
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鑄幣稅是指發行貨幣所能得到的收入,即貨幣的鑄造成本與發行貨幣所獲得的利潤之間的差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張100元的人民幣的鑄造成本是1元,而用它卻可以購買100元的商品,這之間的差額99元即為鑄幣稅收入。國際鑄幣稅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因此,放棄人民幣國際化就相當于放棄了巨大的財富。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紙幣的鑄造成本幾乎為零。因此,貨幣發行國對外發行了多少面值的貨幣,就相當于獲得了同樣數額的鑄幣稅收益。當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后,貨幣發行國的鑄幣稅收益一部分來自本國居民持有的本國貨幣,另一部分則來源于外國居民以現鈔的形式持有和其他國家以該貨幣作為外匯儲備的形式持有。而前者大多數來源于貨幣發行國的居民持有本國貨幣進行交易流出而形成,且其占比非常小,因此,這部分鑄幣稅收益已經在國內居民持有本國貨幣產生的鑄幣稅收益中所反映,無需重復考慮;但是后者意味著貨幣發行國增加了國際貨幣的發行量,這部分收益即為國際貨幣的鑄幣稅收入,將通貨膨脹考慮進去以后,實際鑄幣稅收益用公式來表示為:

其中:Srf——實際國際鑄幣稅收益
Mf——新增國際貨幣供應量
P ——貨幣發行國通貨膨脹率
2、降低匯率風險,減輕外匯儲備壓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調節經濟、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但外匯儲備并不是越多越好,外匯儲備過多會引發本幣的增發,無形中使得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還會給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施壓,限制貨幣政策作用的有效發揮。關于一國外匯儲備規模多少,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1960)的適度外匯儲備規模研究顯示,一國的外匯儲備量與其對外貿易進口額之間應當保持穩定的比例關系,這一比例的大小,以40%為標準,最低限度是20%。2006年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量首次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在這之后,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迅猛增長,年增長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截止201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上公布的國家外匯儲備為38213.15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2013年的進口額是19499.90億美元。根據特里芬的適度外匯儲備規模理論,按照40%的標準計算,與我國出口額相匹配的外匯儲備規模該為7799.96億美元。而我國實際的外匯儲備規模大大超出了這一數字。因此,我國的超額外匯儲備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有效規避我國外匯儲備風險的一項有效措施就是使人民幣國際化,當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在進行對外貿易時可以更多地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和結算,進而減少美元、日元、歐元的使用,從而可以減少持有的其他外幣資產,外匯儲備量毫無疑問會隨之降低。外匯儲備量的減少降低了匯率變動給外匯儲備帶來的損失,減輕了外匯儲備貶值風險。此外,人民幣國際化后,即便我國出現了對外貿易逆差,我國也可以通過增發人民幣的措施來應對,無需進行大幅度的調整,這也使我國經濟政策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得以增加。
3、促進我國對外貿易與投資發展
眾所周知,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緊密度就不斷增加,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對外貿易系數,指的是一國的進出口總額與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是衡量一國經濟對進出口貿易依賴程度的主要指標。多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我國的主要貿易對象以美、日、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為主,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占比到達70%左右,與這些國家進行貿易往來,絕大多數情況是以美元、歐元為計價結算貨幣,以人民幣結算的比例較低,且這些產品具有極強的替代性。因此,我國在進出口貿易的貨幣結算方面沒有選擇權和話語權。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大量的外匯債權匯集在我國對外企業手中,而人民幣匯率的不斷升值使得這些外匯債權不斷貶值,這就導致我國外貿企業在對外貿易中面臨著很大的匯率風險。而使用本國的貨幣進行對外貿易的交易計價結算是有效規避匯率風險最好的辦法。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的外貿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時,可以更多地選擇以人民幣作為計價結算貨幣,從而有效地規避了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我國的進出口商、消費者和投資者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在國外購買商品、對外投資,免去了貨幣兌換的環節,可以為他們節約交易時間和成本,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無疑也會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和消費投資的發展。
4、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國貨幣國際化通常伴隨著該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人民幣國際化使得我國擁有了對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權和管理權,我國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的制定來影響使用人民幣的國家和地區,其賦予了中國對世界經濟更強的影響力。通過人民幣國際化,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逐漸增加,政治和經濟互信日益增強,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和發言權也隨之提高,從而有更多的權利參與到國際事務的管理中,這就使我國能夠為自身爭取更多的合理利益。人民幣國際化促進了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將會改變我國長期以來所處的被動地位,再加上我國一直樹立的都是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也有利于減輕國際貨幣體系的波動給世界經濟帶來的風險和不利影響,符合中國與世界的共同利益。從另一方面來說,人民幣國際化加快了我國經濟的改革步伐,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這也必然會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1、面臨“特里芬難題”
“特里芬難題”最初的含義是:美國要提供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就必須長期保持貿易逆差;為了維持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就必須要長期保持貿易順差來保證美元幣值的穩定;而這兩個要求之間顯然是相悖的。顯然,“特里芬難題”對于每一個國際貨幣的發行國來說,都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的。人民幣國際化后,其他國家大量持有人民幣是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發揮其作為國際貨幣的職能的前提條件,這一條件的滿足要通過中國持續的貿易逆差來實現,而持續的貿易逆差會導致中國的國際收支失衡,進而影響到人民幣幣值的穩定;而作為國際貨幣,保持幣值穩定又是人民幣的核心目標,這就要求中國不能出現持續的貿易逆差,而是要實現貿易順差,否則就會降低其他國家對人民幣的信心,進而影響到其持有和使用人民幣的意愿。
改革開放多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持續保持順差且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并且還有逐漸增長的趨勢。這為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奠定了基礎,也極大地增強了其他國家對人民幣的信心。目前,中國還處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初級階段,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的使用有限,我國并不需要大規模地對外發行人民幣,也就無需保持長期的貿易逆差。因此,中國目前尚未出現“特里芬難題”。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幣在境外使用的規模不斷增長,我國也很有可能將會面臨“特里芬難題”。
2、增加貨幣政策制定與調控的難度
貨幣政策是一國當局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當一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時,貨幣政策的制定只需要考慮國內因素的影響,較少考慮國際因素對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影響;而當一國經濟高度開放后,國際因素會較多地對國內經濟產生影響,這時候,一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就要在較大的程度上考慮國際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經濟將具有“三自由”特征——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性、人民幣匯率的自由浮動性、資本的自由流動。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增加,本國經濟與國際經濟之間的一體化程度會提高,國內經濟會較多地受到國外因素的影響,貨幣需求函數會變得復雜,央行對貨幣供給的準確確定難度加大,從而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制定和調控,甚至會導致內外不均衡局面的出現。在政策的實行過程中,國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可能會降低我國央行對基礎貨幣和經濟運行的調控能力,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會同時對國內經濟變量和國際經濟變量產生作用,加大了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難度,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也將難以預計。
3、遭受國際沖擊機會加大
人民幣國際化必然伴隨著金融自由化、資本項目完全放開的過程。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的經濟緊密聯系,人民幣國際化又提高了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緊密程度,在享有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好處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世界經濟的沖擊。在當前人民幣資本項目沒有完全放開、匯率和利率沒有實現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政府的政策調控仍然是較為有效的,當世界上其他國家發生經濟動亂和金融危機時,可以起到一個屏障的作用,將對中國的不利影響隔離在一定的范圍之內。而當金融自由化、資本項目完全放開之后,我國經濟遭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的風險就會加大,當其他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很有可能會通過國際途徑傳導到中國,從而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穩定。
4、面臨發達國家的抵制
當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后,原來由發達國家獨享的好處如國際鑄幣稅收入、國際貿易投資借貸便利等將會由中國分享一部分,這樣必然會削弱發達國家的利益,進而引起發達國家對中國的不滿和排斥,甚至會引發“中國威脅論”。人民幣國際化后,美元和日元將會是受到沖擊最大的國際貨幣。作為當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始終以自己的利益為最終出發點來參與國際事務,美元長期以來一直是主要的國際貨幣,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必然會使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動搖,削弱美國的既得利益。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美國必然會采取各種方式阻撓人民幣國際化。而同屬于亞洲的日本,一直致力于推行東亞地區貨幣合作,謀求其“日元圈”的夢想。人民幣的國際化必然會使日元在亞洲勢力減弱。因此,日本不會甘于看到人民幣成為亞洲主要貨幣甚至國際貨幣,人民幣國際化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日元的挑戰。
通過梳理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與成本,本文認為從長遠的角度出發,人民幣國際化給我國帶來的影響是利大于弊的,從總體權衡,人民幣國際化給中國帶來的利益遠遠大于將要付出的成本。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堅持改革開放,慎重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最終促進收益大于成本,讓人民幣國際化成為我們的一把利劍,沖破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桎梏,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在國際的競爭與合作中掌握主動權。
[1] 成思危.人民幣國際化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11.
[2] 李稻葵、徐欣、伏霖等.人民幣國際化道路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4-15.
[3] 陳小五.人民幣國際化與金融財稅政策支持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16-17.
[4] 陳雨露, 王芳, 楊明. 作為國家競爭戰略的貨幣國際化:美元的經驗證據——兼論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J]. 經濟研究, 2005, (2):35-44.
[5] 高海紅, 余永定. 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與條件[J]. 國際經濟評論,2010, (1):46-64.
[6] 鐘偉. 略論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J]. 世界經濟, 2002, (3):56-59.
[7] Benjamin J Cohen. The seigniorage gain of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an empirical tes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pp.494-507.
[8] 王海平. 人民幣國際化利弊分析[D]. 東北師范大學, 2006.
[9] Chetty V.K. On Measuring the Nearness of Near Money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 1969.
謝思梅(1992—),女,漢族,廣西桂林,大學本科,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