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曉旭
廣西大學商學院
稅收收入與GDP的效應研究
尤曉旭
廣西大學商學院
稅收收入是組成政府財政收入的主體,是決定政府宏觀調控力度的關鍵,而經濟增長水平又是促進稅收收入增加的關鍵。本文選取了我國從1994年-2013年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度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構建誤差修正模型等分析方法對我國稅收收入與GDP進行實證研究。實證表明:稅收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在長期內保持均衡關系,稅收收入彈性與國內生產總值彈性在長期內保持著均衡關系,同時稅收收入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乘數機制,當GDP增速下滑,稅收收入增速會以更快的速度下滑,但會在一定范圍內保持均衡(協整),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期,GDP增速下滑,稅收收入增速可能會以更快的速度下滑,我們需要相應的做好應對措施,保持GDP增速穩定。
稅收收入;GDP;實證研究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時在稅收體系的建立,稅收的監管方面不斷完善,我國的稅收收入與經濟增長總值都實現了快速提升,從1994年到2013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48197.86億元增長到568845.21億元,稅收收入從5126.88億元增長到110530.7億元,二者在總量上實現了快速提升。這意味著政府手中的資源越來多,可調控力度越來越大,政府的公務服務提供能力也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增強反過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增長。本文以中經網1994年到2013年的稅收收入與GDP為數據來源,對我國分稅制改革以來的稅收收入與GDP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研究。
許多國內外學者對稅收收入與經濟增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范廣軍(2004)針對直接稅、間接稅以及經濟增長等建立了線性回歸模型,采用最小二乘估計法對兩者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是當前的稅收結構不使用中國的經濟增長現狀,間接稅對經濟增長有不顯著的負影響,直接稅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負影響,因此,需要降低我國直接稅的比率來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賈康(2006)對相關回歸數據進行了調整,加入虛擬變量和滯后變量后再進行回歸分析,這樣排除了經濟的不正常波動對模型的影響,最后得出稅收收入和經濟增長、稅收征管能力的正相關性;張春文(2007)把地理格局引入到稅收增長的研究中去,將我國各地區按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劃分為三個區域,對每個地區的宏觀稅負進行比較分析。具體結論是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表現出從西部到東部逐漸遞增的趨勢。
從上述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對稅收收入與GDP長之間有很多研究成果。本文在研究過程中也借鑒了許多他們的研究方法,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ECM)等對我國1994年到3013年稅收收入與GDP的關系進行了初步實證分析與探討。
(一)數據選取與處理
本文選取了我國從1994年到2013年的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度時間序列數據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由于計量經濟學的模型建立于平穩的時間序列的基礎之上。這一點可以通過下列普通最小二乘法對稅收收入和GDP進行回歸驗證。結果顯示OLS回歸擬合優度高達0.99,DW值為0.4,解釋變量可能存在嚴重自相關。為了避免時間序列數據容易產生異方差這一概率的發生,所以分別對稅收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稅收收入與GDP出現了單位根問題,那么就意味著存在非平穩性,下面用單位根進行平穩性驗證。
(二)平穩性檢驗
首先使用ADF單位根檢驗方法對原序列進行ADF檢驗,若檢驗結果存在單位根,則原序列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再對其差分進行平穩性檢驗。當各變量為平穩性序列時,他們的線性組合才滿足平穩性,變量間才會有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下表1、表2所示。

表1 稅收收入與GDP的ADF檢驗結果
由表1可知,上述對稅收收入與GDP以及分別取對數后進行單位根檢驗,均表明存在單位根的過程,即tax、gdp、lntax、lngdp均為非平穩性序列。所以對四個變量分別進行一階差分并再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差分后稅收收入與GDP的ADF檢驗結果
由表2可知,四個變量在進行差分后在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通過了單位根檢驗,即序列存在平穩性。所以,tax、GDP、lntax,、lngdp都是一階單整。
(三)協整檢驗
由表1、表2的單位根檢驗可知,雖然tax、GDP、lntax,、lngdp是不平穩的,但經過了一階差分后tax、GDP、lntax,、lngdp可以變成平穩序列,即如上述所言tax、gdp、lntax,、lngdp均為一階單整。在此,我們將引入協整關系檢驗,該檢驗的研究思路是,若兩個或以上的時間序列是非平穩性的,但他們的某些線性組合卻表現出相當的平穩性,則可以此說明這些變量這間存在著長期穩定性,即是協整關系。為了檢驗稅收收入與GDP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我們將采用EG兩步檢驗法進行驗證。即先tax、gdp和lntax、lngdp兩組差分后的變量間做回歸,然后再對回歸殘差的平穩性進行檢驗。
1.若以tax為被解釋變量,以gdp為解釋變量,對二者進行最小二乘回歸,然后對其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
(1)回歸結果如下:

(2)殘差單位根檢驗:

表3 稅收收入與GDP協整檢驗結果
由上述檢驗結果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tax和gdp進行回歸得到的殘差是平穩的,因此稅收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存在協整關系,即稅收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在長期內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
2、若以lntax為被解釋變量,以lngdp為解釋變量,對二者進行最小二乘法回歸,然后對其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
(1)回歸結果如下:

(2)殘差單位根檢驗:

表4 取對數后稅收收入與GDP協整檢驗結果
由上述檢驗結果可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對lntax和lngdp進行回歸得到的殘差是平穩的。即可證明,稅收收入增長率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也就是說稅收收入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由(2)可知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稅收收入就增長1.293%。
(四)構建誤差修正模型
由于誤差修正模型(EGM)是針對存在協整關系的非平穩時間序列數據而設計的。相對于協整關系而言,誤差修正模型不僅能反映數據間的長期關系,又能反映出短期偏離項長期均衡修正的機制,彌補長期靜態模型的缺陷。下面延續上述的單位根檢驗,將利用方程(2)來估算殘差序列,構建其誤差修正模型對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進行更進一步說明,如方程(3)所示,經檢驗估計得到的ECM模型結果如下:

由誤差修正模型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模型擬合優度較高,為0.98,D.W檢驗的值為2.39,說明模型幾乎不存在序列相關性,其懷特檢驗的P值=0.9>0.05,所以無法拒絕原假設,不存在異方差。對模型的經濟意義分析主要有以下三點:
1.稅收收入的增長率是快于同期GDP的增長率,稅收收入的增長率不僅取決于當期GDP的增長率以及上一年度GDP與稅收收入的增長率,而且它要受到稅收收入與GDP長期協整關系的制約。稅收收入增長率與當期GDP增長率成正相關,系數為1.37,即當期GDP每增長1%,稅收收入增長1.37%。
2.稅收收入與上一年度GDP增長率成負相關,系數為-0.76,表明上一年度GDP率會對當期稅收增長率有一定的制約,此外稅收收入增長率與上一年度的稅收收入成正相關,即上一年稅收收入增長較快,會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年稅收收入的增長,其系數為0.55,即雖然稅收收入的增長率是快于同期GDP的增長率,但最終的增長率也要受到上一年度的稅收收入的促進和GDP增長率的制約。
3.稅收收入與GDP的長期關系系數為-0.29,即稅收收入與GDP為保持長期的穩定關系,當一個變量變動時,另一個變量會自動進行調節,調節力度為0.29。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實際值與長期值間的偏差減少約0.29。換言之,雖然稅收收入增長快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但二者之間的缺口在下一個年度將很快得到顯著調整,這使得稅收與經濟稅源之間保持著合理的關系。
稅收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雙向的作用力。過重的稅負水平一方面會削弱社會的投資與消費,另一方面也會削弱經濟的發展速度,反過來又制約稅收收入的增長。在當前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期,GDP增速下滑,通過模型分析稅收收入增速可能會以更快的速度下滑,我們需要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以保持GDP增速的穩定。基于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稅制結構調整的現實狀況,若要實現稅收收入的穩定與經濟的均衡發展,則需要加大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加快“營改增”的改革腳步,促進稅制結構的穩定。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是我國稅制改革上一個巨大的進步,由于營業稅在整個地方稅收體系的比重較大,而增值稅在整個稅收體系的主體作用比較明顯,特別是其地方共享部分與營業稅共同構成了地方稅收體系的主體,營改增的改革推進必將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來稅制結構的平穩。所以應適時推進“營改增”的改革力度,加快“營改增”的改革腳步,一方面是促進我國整個稅收體系趨于合理化、健康化發展,另一方面也是推進整個稅制結構盡快穩定化著陸。
2.深化增值稅改革,促進分配結構合理化。增值稅作為我國稅制結構的主體稅種之一,對消費、投資等諸方面的影響重大。“營改增”的推進,一方面使得增值稅影響力逐步擴大,另一方面營業稅改革對地方政府的營業稅稅收收入部分形成“一刀切”局面,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銳減,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權陷入不穩定狀態,中央與地方兩級政府間財權與事權不平衡的矛盾更為明顯。所以在橫向進行營改增改革,減少重復征稅、促進稅收結構在橫向上合理化的同時,應注重稅制結構縱向的健康化發展 ,進一步推進增值稅的深化改革,合理度量增值稅收入在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合理分配,推動整個稅收收入分配結構的合理化。
3.完善稅收體系,促進稅收格局的穩定化。稅收體系結構本身存在的深層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一是稅收重復征稅嚴重;二是個稅體系過于繁雜,單稅負擔過重,如我國稅收體系中與房地產有關的稅多達八九種,整個房地產稅稅收體系的稅收負擔繁重;三是政府間稅收分配結構與其職能結構的非匹配性。隨著營改增的推進,稅收重復征稅形成的問題逐步被弱化,房地產稅收體系的改革也將會成為整個稅制結構調整的重點。所以在稅制改革中,應逐步完善地方稅收體系的構建,合理調整財權與事權在各級政府間的分配,促進整個稅收格局的穩定化。
[1] 安體富:《如何看待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J].經濟參考研究,2009年第24期.
[2] Mehmet Serkan Tosun,Sohrab Abizadeh. Economic Growth and Tax Components: An Analysis of Tax Changes in OECD[M].Applied Economics,2005(37).
[3] 郭健.《稅收、政府支出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6.
[4] 岳樹民,安體富.《加入WTO后的中國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
[5] 曾康華.《1978-2005年稅收變動的實證分析》[J].稅務研究,2006.
[6] 于志軍.《我國稅收收入與GDP關系的實證及預測分析》[J].會計之友,2013.
[7] 吳鵬飛,《稅收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稅務研究.2005.
[8] 李銳,應師來.《經濟增長與稅收收入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07.
[9] 謝波.《稅收收入、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J].經濟問題,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