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斌
(陜西省西安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陜西西安710100)
涇河張家山站洪水調查與考證
王曉斌
(陜西省西安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陜西西安710100)
為彌補水文站網定位觀測的局限性,擴大水文資料收集范圍,增強水文資料的完整性,涇河張家山河段開展了多次洪水調查,但各類相關專業書籍對其調查成果記錄不盡相同,使用不便?!端恼{查規范》(SL196-2015)要求:歷史洪水考證需要進行“不同版本記載,不同資料來源的對比甄別。”據此,通過對涇河張家山站實測洪水、調查洪水資料的匯總,結合文獻記錄對涇河張家山站歷次調查洪水發生時間洪峰流量進行考證,確定涇河張家山站調查洪水成果為:1841年洪峰流量為18800 m3/s,較可靠;1911年洪峰流量為14700 m3/s,可靠;1933年洪峰流量為9200 m3/s,實測。
涇河;張家山站;洪水;調查;考證
涇河洪水猛烈,是渭河及黃河洪水主要源地之一。其流域呈扇形,主要支流處于六盤山以東的暴雨區內、暴雨移動路徑與支流匯入走向一致,洪水多匯集于陜西省長武縣亭口以上,其干、支流洪水頻繁,量級高、遭遇機會多,是洪水易發區和洪峰流量高值區。張家山水文站為涇河干流出口控制站,位于陜西省涇陽縣王橋鎮岳家坡村趙家溝,1932年1月由民國陜西省水利局設立,集水面積43216 km2,控制河長397 km,距河口里程58 km。該站為陜西省最早開展水文工作的測站,有連續實測涇河洪水資料85年,并進行過多次洪水調查。對涇河張家山站洪水調查成果相關專業書籍均有記載,但是對其發生時間和洪峰流量記錄卻不盡相同,例如對于道光年間洪水發生時間《陜西省洪水調查成果表》記載為道光年,《咸陽市實用水文手冊》、《陜西省志-地理志》、《陜西省水文志》均記載為1841年;對于這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咸陽市實用水文手冊》、《咸陽大辭典》記載為15800 m3/s[1-5],《陜西省志-地理志》、《陜西省水文志》均記載為18800 m3/s。由于這些記載數據出現矛盾,給使用者造成了困惑,為此進行考證分析,確定其采用值。
涇河張家山站自1932年1月有連續觀測資料以來,測驗了多場洪水過程,其中典型的有以下幾次:
(1)1933年8月8日,涇河暴漲,張家山站出現洪峰流量9200 m3/s,涇惠渠攔河壩被毀,涇陽縣內3萬余畝莊稼和部分沿河村落被淹。
(2)1954年9月3日出現洪峰5640 m3/s,漂浮物多為大樹,本次洪水為張家山水文站有記載以來9月最大流量。
(3)1966年7月27日在張家山站出現洪峰流量7620 m3/s,洪水沖毀涇惠渠滾水壩,沿岸部分秋田淹沒。
(4)1977年7月6日,涇河出現較大洪水,張家山站洪峰為5750 m3/s。
(5)1996年7月26日,涇河上游甘肅省慶陽地區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致使涇河上游河水猛漲。張家山站分別出現28日4時3200 m3/s、17時3860 m3/s兩次洪峰。由于洪水來勢猛,演進快,災情較重。
(6)2003年8月26日,涇河上游馬蓮河暴雨形成洪水,當日21時42分在張家山出現洪峰流量3610 m3/s。
涇河張家山河段進行過5次洪水調查,分別為:
(1)首次洪水調查:1933年黃河流域發生大面積洪水,其中涇河也出現大洪水。1934年民國黃河水利委員會工務處測繪組主任工程師安立森(Sig·Eliassen挪威人)發表文章《民國二十二年黃河之洪水量》對該次洪水流量進行了推算:“涇惠渠工程處記載去年全部汛期水位,繪畫準確之流量曲線圖,依此估計最高洪水,得一萬二千秒立方公尺,似無差誤,此水流至陜州,須經二十六小時[6]。”
(2)第二次洪水調查,為了解1950年張家山站所報洪水流量與下游干支流各站的矛盾原因及歷年洪水情況,加強汛期測臉工作,黃河水利委員會于1951年8月12日派工程師劉昭華前往張家山水文站協助工作遷移斷面,調查得1933年8月8日洪峰流量為9950 m3/s。
(3)第三次洪水調查,1955年5月為了解黃河最大洪水來源,供黃河規劃參考,陜西省水利局主持,黃河水利委員會、北京水利設計院派員參加,由張金昌組成十人調查組,對涇河水系洪水進行較全面的調查,并整理了《涇洛渭河洪水調查報告》,本次調查得1911年張家山臥牛石斷面洪峰流量14125 m3/s,趙家石橋斷面洪峰流量13670 m3/s;1933年8月8日張家山(一)斷面洪峰流量9330 m3/s;道光年間(可能是道光二十七年)洪峰流量19630 m3/s。
(4)第四次洪水調查,1956年3~5月為開展涇河流域規劃進行了一次全流域性調查,在涇河亭口河段調查到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洪峰流量15200 m3/s。
(5)第五次洪水調查,1961年為規劃設計大佛寺水庫需要,黃河水利委員會設計院對涇河調查洪水進行了復查,并整理編寫了《涇河大佛寺至張家山歷史洪水調查報告》。
1973年陜西省水文總站對以上調查資料進行了審查,1984年12月由陜西省水利廳刊印入《陜西省洪水調查資料》。其中在涇河張家山(一)斷面分析計算了1933年洪水;臥牛石斷面調查到道光年間、1911年、1933年洪水;趙家石橋斷面調查到道光年間、1911年洪水;張家山(二)斷面調查到道光年間、1911年、1933年洪水。其中,清道光年間洪峰流量為18800 m3/s,較可靠;1911年8月3日洪峰流量為14700 m3/s,可靠;1933年8月8日洪峰流量9200 m3/s,按實測資料對待,各調查斷面分布見圖1。

圖1 涇河張家山站洪水調查斷面分布圖
涇河張家山河段的洪水調查斷面分布于涇惠渠壩下500至3200 m,即張家山(一)、張家山(二)斷面之間。為檢驗歷次調查成果的一致性,筆者2014年在該河段施測了19個斷面,對上、下游洪水進行演算,斷面分布見圖2。經過分析計算,發現歷次調查和本次計算洪水位成果誤差在0.20 m~0.50 m之間,考慮到多年河床沖刷,區間水利工程(主要是涇惠渠沉沙

圖2 涇惠渠壩下500 m~3200 m涇河斷面分布圖
池)的影響,驗證了歷年洪水調查成果是一致的。
2015年5月5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文調查規范》(SL196-2015)要求:歷史洪水考證需要進行“不同版本記載,不同資料來源的對比甄別?!睋烁鶕芎託v次洪水調查成果與各類文獻記載進行對比分析,進行確定。
涇河張家山站道光年間洪水,1955年調查時,被調查者均為聽過去傳說,因此調查得出結論:發生年份不詳。1996年出版的《黃河水文志》記載:1991年陜西省水利電力土木建筑勘測設計院為涇河東莊水庫設計的需要,在進行歷史洪水復核調查時,在長武縣胡家河村發現有一重修菩薩廟碑,碑文為:“茲因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四日,涇水浩浩,大損田園,折伐樹木,以致水入廟內傾頹神像[7]?!?000年出版的《長武縣志》記載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十四日,涇水浩浩,大損田園?!?001年出版的《涇陽縣志》也記載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涇水毀堤堰,知縣胡元煐倡諭募銀15000余兩,修復堤堰,開通渠路,水行130余里[8]。”由以上分析,斷定張家山道光年間特大洪水的年份應為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7月31日)。
1911年洪水,被調查者多為親歷,因此調查成果可靠,同時從沿涇河各縣縣志中也可以看出對這次洪水的描述:(1)1999年出版的《禮泉縣志》記載:“宣統三年(1911),夏,涇水暴漲,高十余丈,傷害人畜,沖毀田、廬較多[9]。”(2)2000年出版的《長武縣志》記載:“宣統三年(1911年)七月,霪雨56天。涇水暴漲10余丈,沖毀田廬,傷害人畜。兩個看瓜老婦被洪水所圍,用騾子救出。災后測算,涇河洪峰達1.57萬秒立方米[10]?!保?)2000年出版的《彬縣志》記載:“民國元年(1911)8月,涇河暴漲,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秒,人畜傷亡,莊稼無收[11]?!保?)2000年出版的《高陵縣志》記載:“清宣統三年(1911),夏秋,涇河水暴漲,縣南有淹沒人畜等事[12]。”可見1911年洪水記載較多,洪水發生年份確切。
1933年洪水,因有水位記錄,洪峰流量后來經黃河水利委員會重新分析計算為9200 m3/s,被確定為實測。
經過考證分析,對于涇河張家山站道光年間洪水發生時間,采用《咸陽市實用水文手冊》、《陜西省志-地理志》、《陜西省水文志》中記載,即1841年;該次洪水的洪峰流量采用《陜西省洪水調查成果表》、《陜西省志-地理志》,《陜西省水文志》中記載,即18800 m3/s;1911年、1933年調查洪水的發生時間及洪峰流量各相關書籍均記載一致。
根據以上調查、考證分析確定:涇河張家山站調查洪水1841年洪峰流量為18800 m3/s,較可靠;1911年洪峰流量為14700 m3/s,可靠;1933年洪峰流量為9200 m3/s,實測。
[1]陜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廳.陜西省洪水調查資料(黃河流域)[M].1984.12.
[2]咸陽市水利水土保持局.咸陽市實用水文手冊[M].1988.2.
[3]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地理志[M].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0.6.
[4]陜西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陜西省水文志[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7.10.
[5]咸陽大辭典編纂委員會.咸陽大辭典[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12.
[6]民國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月刊[M].第一卷第6期,1934.6.
[7]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黃河水文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8.
[8]涇陽縣志編纂委員會.涇陽縣志[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8.
[9]禮泉縣志編纂委員會.禮泉縣志[M].三秦出版社,1999.3.
[10]長武縣志編纂委員會.長武縣志[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8.
[11]彬縣志編纂委員會.彬縣志[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9.
[12]高陵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高陵縣志[M].西安出版社,2000.8.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Flood in Zhangjiashan Station of Jinghe River
Wang Xiaobin
(Shaanxi Province Hydrology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Bureau Xi'an 710100,Shaanxi)
To make up for the limitations ofhydrological network location observation,to expand the scope ofhydrological data collection,toenhance the integrity of hydrological data,Jinghe Zhangjiashan section carried out a number of flood surveys, but all kinds of related professional books on their investigation results are not the same and is inconvenience in use. (SL196-2015)requirements:historical flood research needs to be"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record,different sources of contrast screening."Based on the summary ofthe flood data ofthe Zhangjiashan station in Jinghe River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flood data,the floods of Zhangjiashan station in the Jinghe River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literature.The results of the flood investigation were as follows:1841 Year flood peak flow of 18800 m3/s,more reliable;1911 peak flow of 14700 m3/s, reliable;1933 peak flowof9200 m3/s,those data are measured in practice.
Jinghe river,Zhangjiashan station,the flood,toinvestigate and toresearch
TV122.3
B
1673-9000(2017)04-0009-02
2017-06-01
王曉斌(1974-),男,陜西長武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勘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