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陜西省水產研究所,陜西西安710086)
華陰市蓄滯洪區魚產力調查與評價
李濤
(陜西省水產研究所,陜西西安710086)
通過實地調查華陰市長澗河、柳葉河及羅敷河三個蓄滯洪區的水質理化特征、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及底棲生物,魚產力初步評價結果顯示:長澗河蓄滯洪區單位魚產力18.00t/km2,柳葉河蓄滯洪區單位魚產力14.18t/km2,羅敷河蓄滯洪區單位魚產力24.25t/km2,三個蓄滯洪區魚產力等級評價均為中產。科學發展水產養殖,有利于蓄滯洪區建立穩定的水域生態系統,更好發揮防洪、經濟和社會效益。
華陰市;南山支流;蓄滯洪區;魚產力
1.1 地理位置
華陰市蓄滯洪區地處關中平原東部,秦嶺以北,長澗河、柳葉河、羅敷河是其主要水源,這三條補給河流發源于秦嶺北麓,華山之東,流經華陰市匯入渭河,統稱南山支流。長澗河全長29.4 km,蓄滯洪區總庫容1688萬m3。柳葉河全長30.6 km,蓄滯洪區總庫容1786萬m3。羅敷河全長47.2 km,蓄滯洪區總庫容2381萬m3。
1.2 氣候、降雨等特征
華陰市蓄滯洪區具有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炎熱多雨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3.7℃,年平均降水量為591 mm,年平均相對濕度68%。全年無霜期209 d,年均日照數2311 h。
近年來渭河潼關高程居高不下,下游河床抬升,洪水倒灌,南山支流入渭行洪受阻,為蓄水防洪,2013年分別在華陰市北長澗河、柳葉河、羅敷河岸邊建成總面積276.81 ha,需水量可達2486萬m3的蓄滯洪區,將華陰市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為了充分發揮華陰市蓄滯洪區的生態、經濟效益,陜西省水產研究所對華陰市的長澗河蓄滯洪區、柳葉河蓄滯洪區、羅敷河蓄滯洪區魚產力進行了調查評價。
2.1 調查數據來源
魚產力調查采用現場實地調查為主,借鑒歷史相關材料為輔,通過對比分析篩選出可引用的資料作為本次調查的數據支持。
2.2 采樣點設置
由于三個蓄滯洪區的形狀比較規整,類似長方形,根據每個蓄滯洪區的具體性狀,選擇在進水口和出水口附近各設置一個采樣點。采樣點具體位置如圖1~圖3。

圖1 長澗河采樣點

圖2 柳葉河采樣點

圖3 羅敷河采樣點
2.3 餌料生物采集
浮游植物樣品用有機玻璃采水器在水面下30 cm處取水樣1000 mL,加入1.5%體積分數的魯哥試液固定,固定樣本在室內靜置24 h,在生物顯微鏡下鑒定種類并計數[1]。生物量依據各種類個體濕重換算。
浮游動物樣品用有機玻璃采水器取30 L混合水樣,用25#浮游生物網過濾濃縮至50 mL,加入5%甲醛溶液固定。在生物顯微鏡下鑒定浮游動物種類[2],并記錄個體數量和計算生物量。
底棲動物樣品采集使用1/16 m2“改良彼德生”采泥器,從每個采樣點采集泥樣1~2份,泥樣經孔徑為60目的篩絹網洗滌后挑出底棲動物,樣品用70%的酒精固定[3]。樣品經種類鑒定、計數、稱重(精度為0.0001 g)后換算生物量。
2.4 魚產力計算方法

式中,F浮游植物、F浮游動物、F底棲動物分別為魚產力(t);B1、B2和B3分別為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生物量(mg/L)和底棲動物生物量(g/m2);(P/B)1、(P/B)2、(P/B)3分別為生產量與生物量之比;a1、a2和a3分別最大利用率;k1、k2和k3分別為餌料系數;V為水體體積(m3);S為水體面積(km2)[4]。
3.1 水質監測
2015年4月21日實測數據見表1,2010年黃河鯉魚原種場(長澗河蓄滯洪區緊臨該場建設)池塘水質監測數據見表2,2009年黃河鯉魚原種場池塘水質監測數據見表3,2010年黃河鯉魚原種場池塘底泥監測數據見表4。

表1 華陰市蓄滯洪區水質監測數據表

表22010 年黃河鯉魚原種場池塘水質監測數據

表32009 年黃河鯉魚原種場池塘水質監測數據

表42010 年黃河鯉魚原種場池塘底泥監測數據
以上水質、底泥監測數據均符合《漁業水質標準(標準編號:GB 11607-89)》。
3.2 浮游生物
長澗河蓄滯洪區浮游植物共有4類19種,總密度為1167.5×104個/L,總生物量14.236 mg/L。浮游動物共有3類8種,總密度為633.4個/L,總生物量為7.602 mg/L。
柳葉河蓄滯洪區浮游植物共有5類19種,總密度為1189.5×104個/L,總生物量為18.305 mg/L。浮游動物共有3類5種,總密度為309.0個/L,總生物量為4.602 mg/L;
羅敷河蓄滯洪區浮游植物共有7類32種,總密度為1537.5×104個/L,總生物量為19.463 mg/L。浮游動物共有3類8種,總密度為840.6個/L,總生物量為10.187 mg/L。
3.3 底棲生物
長澗河蓄滯洪區底棲動物種類主要為羽搖蚊幼蟲,密度為1104個/m2,生物量為32.0000 g/m2。
柳葉河蓄滯洪區底棲動物種類主要為靜水椎實螺,密度為288個/m2,生物量為8.9768 g/m2。
羅敷河蓄滯洪區底棲動物種類主要有2種,分別為靜水椎實螺和中華米蝦。總密度為416個/m2,總生物量為42.4416g/m2。由于本次調查期間三個蓄滯洪區為新建防洪設施,洪區底質的物理化學結構尚未穩定,從而制約了底棲動物群落的形成,因此底棲動物結構簡單,種類單一,數量較少。
4.1 水產養殖基礎條件
依據水文等歷史相關資料判定三個蓄滯洪區基本確保設計有效水產養殖水面4152畝,平均水深1.0 m。三個蓄滯洪區結構規整,池底平坦,道路交通便利。現場監測數據和歷史資料顯示各項水質物理化學指標均符合《漁業水質標準》。
4.2 魚產力
以長澗河蓄滯洪區(550畝)、柳葉河蓄滯洪區(880畝)、羅敷河蓄滯洪區(2722畝)為準計算,同時根據魚產力等級劃分標準[7]:低產(單位魚產力9 t/km2)、中產(單位魚產力=9~36t/km2)、高產(單位魚產力>36 t/km2)。因此,評價結果顯示:長澗河蓄滯洪區單位魚產力18.00 t/km2(12.00 kg/畝),柳葉河蓄滯洪區單位魚產力14.18 t/km2(9.45 kg/畝),羅敷河蓄滯洪區單位魚產力24.25 t/km2(16.16 kg/畝),這三個蓄滯洪區魚產力等級均為中產。此外,由于三個蓄滯洪區挺水植物尚未形成草食性魚類的魚產力,本次調查的魚產力視為相對最低魚產力。
4.3 養殖品種和放養規格
依據氣候和三個蓄滯洪區水質理化特征,餌料生物資源狀況,結合魚類生長習性,建議養殖、放流的主要品種是:草魚、鰱魚(長豐鰱)、鳙魚、鯉魚(芙蓉鯉鯽、松浦鏡鯉、烏克蘭鱗鯉、福瑞鯉)、鯽魚(彭澤鯽、銀鯽、異育銀鯽“中科3號”)、魴魚、土鯰、蘭州鲇、赤眼鱒、烏鱧、黃鱔、泥鰍、黃顙魚、斑點叉尾鮰、長吻鮠、鱘(俄羅斯鱘、匙吻鱘)、甲魚、青蝦(日本沼蝦)等。
放養無病無傷、規格整齊的大規格魚種;蓄滯洪區冬季水鳥多,魚種放養時間宜采用春放;其中草魚放養量應根據蘆葦種植面積而定。
4.4 養殖模式
依據三個蓄滯洪區養殖條件,建議采用大池塘養殖模式。該模式能夠充分利用水域自然資源、水體自凈能力和風力增氧作用,降低餌料投入、水電費開支;適宜于現代漁業機械使用,大大降低人工等管理成本;效益明顯,生態功能顯著。
4.5 生態意義
“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人們關注的世界議題,所以保護水域環境持續健康、科學開發利用尤為重要。漁業依賴于水域資源,對維護水域生態系統的平衡、健康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浮游生物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鏈中起著重要的營養供給作用,在池塘水域系統中是濾食性魚類(如鰱魚)的主要餌料。浮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氧來維系池塘水域氧含量的平衡,浮游動物作為構建食物網營養級之間的中間環節,能很快對其棲息環境做出敏感響應,同時也是濾食性魚類(如鳙魚)的重要餌料[5]。底棲動物在水域生態系統中也具有重要的的生態學作用,處于食物鏈中的關鍵環節,其通過攝取底泥中的有機質作為營養物質來源,進而翻勻底質,加速水體的自凈過程,并且為處于水域生態系統食物鏈最高級的魚類(如鯉鯽魚)提供食物[6]。
經過對華陰市三個蓄滯洪區自然生物餌料調查及魚產力分析,得出長澗河、柳葉河、羅敷河蓄滯洪區單位魚產力分別為12.00 kg/畝、9.45 kg/畝、16.16 kg/畝,評價等級均為中產。依據蓄滯洪區的自然魚產力,選擇適宜放養品種,采取科學養殖模式,通過建立穩定的水域生態系統,進行科學水產養殖,才能發揮其生態功能,產生經濟利潤和社會效益。
[1]白海鋒,沈紅保,問思恩,等.黃河蘭州段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6):243-244.
[2]白海鋒,王豐,張星朗,等.黃河蘭州市區段秋季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特征[J].水生態學雜志,2015,36(5):51-57.
[3]趙文.水生生物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楊希,李靜,李文香,等.渭河河岸帶積水池塘自然魚產力的調查研究[J].水產養殖,2016,(2):5-6.
[5]白海鋒,李麗娟,項珍龍,等.涇河水系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5,30(3):291-297.
[6]趙茜,高欣,張遠,等.廣西紅水河大型底棲動物群落結構時空分布特征[J].環境科學研究,2014,27(10):1150-1156.
S932
B
1673-9000(2017)04-0034-03
2017-04-08
李濤(1978-),男,陜西西安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漁業資源與生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