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寒
荀子說:“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意思是:懂得許多道理卻不付諸實踐,即使知識豐厚,也會遇到困厄。雖然戰國時期根本還沒有“大學”呢,但這種強調知行合一的觀點,卻極適用于現在的大學。
我就讀的是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體量大,難度高,除了課表上的專業課,另有大量隱形的實驗課,它們“盤踞”了課程表“半壁江山”。周一連續上滿13節課;周二連夜趕寫實驗報告;周三復習課上所學內容;周四改進設計方案,忙碌到深夜……這是我大學4年的日常。課業和大量動手操作的實驗項目,構成了我大學的主旋律。
對于我們這類專業,死磕書本并不具備什么競爭力,如能在課堂之外,爭取積累一些和知識點相關的操作經驗,才容易把專業知識學精學透。所以,我的導師總時不時地在我耳邊嘮叨:你的手和大腦,缺一不可。
我擔任了實驗課“小型撲翼仿生無人機設計”的課題組長,任務是利用空間力學知識,設計一款仿生無人機模型。在實驗課之前,“空間力學”于我只是書本上的字和公式,如何將這些白紙黑字變成實際的模型,我卻摸不著頭腦。但是任務已經布置下來了,作為組長的我也只得硬著頭皮上:不斷深入挖掘知識點,嘗試設計,修改模型,然后再對照書本,修改……不斷循環往復,最終模型勉強出爐,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識實物化”的成就感。
腦袋負責集中調用所學知識,雙手負責運轉這些信息創造實物。導師說得沒錯,雙手和大腦,缺一不可。
“中控杯”“挑戰杯”“Robocup”等許多和專業相關的比賽是學以致用的絕好機會,更是提高專業競爭力的“快速pass卡”。而在這些比賽中,“中控杯”機器人競賽最讓我難忘。
一臺二手打印機、一臺熱轉印儀、各種化學試劑,自己印制印刷電路板,自己動手用亞克力切割平面件,制電路板……第一次制作機器人,我有些激動又有些緊張。忙忙碌碌到了11月底,我們搞定了車體、電路板等各種材料,就差經過討論要二次加工的機械圖紙,一切看起來都還算順利。
但順利還沒維持多久,波折說到就到:返工的機械圖紙在12月出爐,但和第一版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我們只好利用寒假時間重新畫了一套,這次我們選用了之前沒有討論過的方案。而為了配合這套方案,找到最合適的電機型號,我還像個“傻子”一般用彈簧秤拉著小車在學校走廊來來回回跑,測試機器人的最佳性能。大半夜的校園走廊上,一個黑影來回穿梭,嚇壞了保安,我卻忙得不亦樂乎。
新學期開始,伴隨著快節奏的學習和生活,比賽截止日期如利劍懸頂,而日常的課程和社團活動也不能停下,于是在上課、社團、比賽的大表盤上,我變成了一根不停歇的指針:碼代碼,安裝機器人,去玉泉試場地……我馬不停蹄不眠不休地準備比賽。最終,我們小組以三等獎的成績結束了這場耗時半年的“馬拉松長跑”。
在這次一路披荊斬棘的比賽經歷中,我不僅將之前所學的知識集中應用了一遍,還習得了包括設計電路、制作機械圖紙在內諸多課堂上學習過但卻無法一一操作的技能;而類似電氣元件選型、可靠性分析等新知識,通過書本和網絡一點點摸索、自學,卻也能習得一二,使我們加速般地走在課程前面。
校園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文科‘泡出來,工科‘磨出來”,指文科學生要沉浸于書本,博采眾長;而工科學生則要在實驗室和工廠里不斷動手,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這句話雖不全面,但它卻說出了工科專業的重點:課堂學習很重要,將專業知識付諸實踐的應用能力也很重要。在這里,學以致用,才是最佳的學習方法,而以此方式堅持不懈,提高不過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