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建偉今年26歲,身材高大、談吐文雅,他結婚兩年了,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讓整個家庭蒙受了巨大的傷害。
建偉給家庭帶來了什么傷害?
用建偉母親的話說,就是揮霍無度,本來很好的家境,眼看就要敗在他手里了。建偉是獨生子,兩代單傳,從小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自然是嬌生慣養,花錢如流水。上小學的時候,同學們手里如果有一兩塊零花錢,他手里至少有十多塊。建偉大手大腳慣了,越長大越敢花。
建偉曾在幾個不錯的單位工作過,可是他把工作都弄丟了。因為揮霍無度,他不僅花光全部工資,還不斷地跟同事借錢,而且越花越大,越借越多。從開始借幾千元,到后來借幾萬元。家人不知他把錢花在哪里,只知道他揮霍得越來越厲害。他在外面借錢,人家就找到家里來,家人只好替他還債。如果借不到錢,他就把別人的汽車拿去抵押換錢,最近一次,他把家里的汽車也拿去抵押了,而每次都是家里花錢把汽車贖回來。都說父債子還,建偉家里卻是子債父還,建偉讓父母給他還債堵窟窿少說也有幾十萬元。
每次事情過后,建偉都后悔萬分。面對父母的批評,他低頭不語,痛哭流涕,表示堅決悔改,可是沒過多久又會舊病復發,甚至弄出更為嚴重的問題。

父母為此著急生氣,萬般無奈,弄不清建偉到底怎么了,也弄不清他的錢究竟揮霍在哪里,更弄不清到底該怎么辦。早幾年父母帶他看過醫生,醫生說沒什么問題。有人說就是慣的,父母也為此有過矛盾。父親主張不再幫他還債,一切由他自己負責,母親堅決不同意。但是,父母一天天老了,這么下去也不是辦法,最后還是決定,如果建偉再任意揮霍,后果自負。建偉也表示接受這一點。
這幾個月來,建偉沒有出現以前的問題,可是父母依然擔心他會重蹈舊轍。于是,他們來到心理咨詢中心,希望我能夠幫助建偉堅持下去。
根據需要,我與建偉進行了單獨交流。他說開始上班的時候,錢還是夠花的。可是,后來花得越來越大。不夠了就得借,借了就得還,手里沒錢還就再去借。就這樣拆東墻補西墻,窟窿越來越大,最后人家只好找到家里。
而他的錢主要花在了娛樂消費上,比如去迪廳、酒吧,他還特別喜歡去洗浴中心。去迪廳玩,一個晚上要花好幾百元,洗浴中心每個晚上要幾千元。所以,他對錢的需求越來越大,如果手里只有幾千塊錢,他的心里就不好受,他覺得手里要有一兩萬塊錢,心里才會踏實。只要手里有錢,不管是什么錢,他就敢花,有時候只要想去哪里玩,說走就走,即便半夜開車也要去。
每次過后,他也真的很后悔,可是一回到家里,就顧不上后悔了,因為他要把主要精力用來對付父母的責問。其實他也知道這么下去是不行的,必須調整自己了。有時候想去玩的念頭剛冒出來,他咬咬牙就挺過去了。可是,也有沒咬住牙的時候,于是就重蹈舊轍。就說最近一次把家里的汽車拿去抵押的事,當時他心里也很矛盾,走之前在小區周圍轉了幾圈,最后還是把車開走了。
建偉也知道自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妻子。他說:“我到底怎么了,需要藥物治療嗎,我還能徹底改變嗎?”
很明顯,建偉沒有什么心理疾病,如果說有什么心理問題,也是不良習慣導致的不良人格。所謂習慣,就是經常化自動化的行為方式。習慣的心理機制是,神經系統中由于不斷刺激和強化,而形成穩固的條件反射系統,或稱動力定型。有怎樣的習慣,就會有怎樣的人格;有怎樣的人格,就會有怎樣的命運。正如我國有句古語所說: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好習慣可塑造成功的人生,壞習慣可能誤導人生的走向。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對此有過貼切而深刻的比喻: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在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而壞習慣則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夠用不斷增值的利息去折磨人,并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建偉就是由于揮霍無度形成了習慣,進而形成只會享受不會負責的人格,致使他到了險些毀掉人生毀掉家庭的地步。建偉的父母當初絕對沒有料到,一個小小的習慣,竟然給孩子和家庭釀造了如此的苦果。
建偉的人生還可以改變嗎?當然可以,但不能指望什么靈丹妙藥。指望借助醫療模式來解決人格問題,是逃避自救責任的心態。建偉的問題要想得到徹底解決,就要拿出堅定的行動,逐漸消除隨意揮霍的習慣,培養合理消費的習慣。而要想養成合理消費的習慣,就必須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一切后果,這就需要父母下狠心徹底放下對建偉的包攬,其中也包括對建偉的責問。
父母的責問,讓建偉把心理能量指向對付父母,而沒有指向自我反思。或者說,父母的責問平衡了他的心態,剝奪了他學習自我負責的機會,更何況父母確實包攬了全部責任。總之,建偉已經成人,應該學會自我負責,只有學會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才有可能去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逐漸形成好習慣,逐漸重建好人格,逐漸營造自己新的命運。
當我們就此達成共識后,又進一步研究了具體的操作策略。令人欣慰的是,建偉和他的父母開始了自救行動。只要堅持下去,建偉就會獲得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