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言明 朱辰雨
摘要:《贖罪》是根據普利策文學獎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對戀人在戰火當中因為一個13歲的小女孩而造成陰差陽錯的誤會后的唯美的悲劇愛情故事。
關鍵詞:敘事結構 情節 線索 心理敘事 敘事層次
一、 敘事的主,客觀融合
1935年夏天,一個來自英國富裕家庭的13歲少女布里奧尼剛剛開始嘗試寫作,她希望她的表姐羅拉和雙胞胎表弟杰克遜和皮埃爾特能在家庭聯歡會上出演她設計的劇作,但是他們都沒有答應。一天,她暗中發現仆人的兒子——羅比·特納和她姐姐塞西莉亞之間有曖昧關系,而且發現他給她寫了一封充滿情色意味的情書。給觀眾最初的印象是一種客觀性的敘述,畢歐尼豐富的想象力虛構著各種可怕的事情。當她的表姐羅拉被強奸,我們的女主人公是相當肯定她看到是羅比做的,于是,不顧姐姐塞西莉亞的抗議,羅比還是被送進了監獄。但當故事發展到一半的時候,鏡頭轉到了現代社會中的一家電視臺的演播室中,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婦人正在接受電視臺記者的采訪,而這位老婦人就是晚年的布里奧尼。她以暢銷書《贖罪》作者的身份,接受記者采訪。此時,觀眾才明白過來,原來之前的一切,都不過是布里奧尼所作的書中的內容。至此,觀眾恍然大悟,贊嘆如此玄妙的敘事技巧,布里奧尼的回憶(主觀敘事手法)與《贖罪》虛構的情節(客觀敘事手法)這兩種敘事手法相互交叉融合,層層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
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當布里奧尼結束排練后,無聊之際走到了窗邊,看見了姐姐在泳池邊幾乎裸體出現時,她的內心又是另外一番滋味與體會,這一幕是主視觀點,對13歲的少女布里奧尼而言則有另一番理解。緊接著,導演運用客觀敘事的方式,向觀眾呈現了塞西莉亞為何這樣做的前因后果,與布里奧尼眼里看到的、理解的截然不同。主觀與客觀前后對比明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敘事線索的雙線并進
雖然影片名字叫做《贖罪》,但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不只有布里奧妮自我贖罪的這一條線索,在她還是小女孩時,對于姐姐與羅比之間關系的無知認識,導致羅比蒙冤入獄,從此也拉開了布里奧妮為減輕罪責和愧疚感而進行的不斷贖罪的歷程,這是貫穿影片的主體線索。另一條敘事線索是羅比和塞西莉亞的愛情悲劇。一個13歲的女孩的誤會讓姐姐與羅比分道揚鑣,最終以悲劇結束。如果沒有布里奧尼的無知控告,兩人會雙宿雙飛,終成眷屬,正是因為如此,再加上殘酷的戰爭,使得兩人不得不分開,這加重了故事的悲劇性。最后,一個客死他鄉,一個在戰爭中喪命,釀成了一場愛情悲劇。兩條線索互相影響,前者是其分開的直接原因,而后者則是導致布里奧尼一生懺悔、贖罪的動因。一邊是讓人感到凄美的愛情故事,讓人憐惜;一邊是贖罪懺悔,拷問靈魂,兩條線索,兩個吸引人的故事結合起來,給觀眾帶來了更大的精神享受。
三、 板塊式的情節穿插心理敘事
影片中有許多既獨立又略有聯系的部分構成,看似沒有關系,但組接聯系起來給人一種新的電影視角。比如說英國莊園中羅比和塞西莉亞的戀情以及羅比入獄;羅比二戰中的經歷;布里奧尼在戰地醫院救死扶傷來贖罪;老年布里奧尼接受采訪,交代真相。幾個板塊雖然跳躍性很大,但是聯系起來便有力地烘托了電影主題。
同時,在順暢的敘事過程中,導演在后半部分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敘事,深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給觀眾呈現了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講述羅比二戰期間的故事,更是以心理敘事為主,比如回憶半年前與塞西莉亞的重逢和永別,在廢墟中出現與母親重逢的幻覺。在這里,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幻、現實與回憶的對比,突出了羅比悲慘的人生,意味深遠。
四、 平行蒙太奇和敘事徒轉調和敘事層次
影片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實踐跨度大,而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使得故事的呈現線索分明。如影片第一部分,眾多人物一次出場,導演采用這樣一種方式,將不同人物置身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下發生的故事交替交織地表現出來,一來敘事清晰明了,信息量豐富,二來暗含各種邏輯關系。
除此之外,劇情突轉,前后對比強烈,更使得影片的戲劇效果增強。影片第三部分,布里奧尼向姐姐與羅比坦誠交代事實,并得到了二人的原諒與認可,完成了內心的救贖與逃脫,觀眾也由此為二人的終成眷屬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此時,劇情逆轉,布里奧尼在現實中簡述了殘酷的現實生活,二人終究沒有逃脫過命運的戲弄。原來前半段是虛構的結局,事實上兩個人都死于悲劇。作者出于對人性的關懷塑造出了一個完美的結局,而布里奧尼的一生也注定在悔恨遺憾中度過。
縱觀整部影片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我們可以發現,影片的高潮不僅呈現在影片的內容和戲劇沖突中,影片如果能夠巧妙地結合敘事結構和節奏,創新敘事方式,也一樣能夠令人高潮迭起,耳目一新。
(作者簡介:劉言明,男,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播音與主持藝術;朱辰雨,女,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