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閱讀教學的現場,應走出被千篇一律的人物、情節、環境這些要素所限定的教學內容。以真實的語文課堂為例,發現小說閱讀教學的“此篇”教學內容,依據學情側重不同的教學內容,是探究小說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說 教學內容 文體 學情
小說閱讀教學教學方法和形式層出不窮,語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方式的不同促使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形式的出現,這導致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一種教學方法用在不同課文的教學上會有不同的效果。本文以薛法根老師執教的《半截蠟燭》和余映潮老師的《最后一堂課》來分析、探討如何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把握、選擇和呈現適宜的教學內容,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立足“此篇”,選擇教學內容
小說閱讀教學,是每一篇小說課文的小說閱讀教學。每一篇小說都具有區別于其他篇小說的獨特價值和獨特地方,所以不僅僅要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征去解讀、把握這一篇小說課文的教學內容,更要在共同的特征之中選擇“此篇”最出眾、最獨特的教學內容。
《半截蠟燭》的環境描寫、人物細節描寫并不突出,故事情節每一環節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卻在你來我往之間有變化、有沖突,情節是“此篇”的出彩之處。所以薛法根老師在教學中首先將人物劃分為兩個陣營——“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至于每類人物中是誰并沒有強調;再次讓學生根據反面人物如何制造麻煩和正面人物如何解決麻煩兩個角度去梳理故事的情節,著重感知情節的“緊張”。
《最后一課》的兒童視角是出彩之處,小說的敘述視角是“此篇”應選擇的教學內容,可以請學生轉換身份成為小弗朗士,真切地感受戰爭帶來的影響,出發點在敘述視角,但落腳點是在學生通過獨特的視角去感受戰爭上?;仡櫽嘤吵崩蠋煛蹲詈笠徽n》的教學,課堂初始,他投影“宏大背景 微小場景 平凡人物 崇高主題”,這十六字顯然也是立足于“此篇”,省去了情節的講述。但我們看到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平凡的人物”的分析只局限在韓麥爾先生身上,忽視了鎮上其他人的描寫,“崇高主題”放在了“愛國情懷”上,但卻有失偏頗,缺乏有效的聯系?!按似敝械娜宋锷砩媳憩F出的不是崇高的愛國情懷,而是對不能再學習母語這件事的最切身、最真實的感受,這是戰爭帶給普通人的擔憂、傷痛甚至是恐懼,首先反映的是戰爭之痛而未上升到口號般的“愛國”之情?!蹲詈笠徽n》的教學雖然立足于“此篇”的教學內容,但在人物和主題的理解這兩方面,仍存在探討之處。
從《半截蠟燭》和《最后一課》的教學來看,語文教師即使立足“此篇”,選擇“此篇”小說的獨特之處作為教學內容,但仍然會因為解讀片面、不深入等原因造成教學內容并不是最佳的教學內容。所以在選擇教學內容前,立足于“此篇”是前提,選擇之后仍需謹慎思考和證明所選內容是完整的、沒有脫離文本的。
二、了解學情,建構教學內容
把握教學內容,選擇“此篇”的教學內容,只是為教學準備好了顏料,真正創作成為圖畫,還需要用不同樣式的筆進行勾勒、墨染。這些不同的筆就是不同的教學內容建構方式,而真正的有效建構必須是建立在貼近學情的基礎之上。
《半截蠟燭》是小學五年級的課文,薛法根老師在整堂課上雖然以情節為重點教學內容,然而并沒有反復找情節、講情節,五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夠完全理解“情節”的抽象意義。立足學生的感受,薛老師以獨特的板書形式,呈現情節的教學內容,繼而薛老師再次提問學生“哪些地方讀起來‘緊張”“用什么辦法制造‘緊張”“‘緊張之中體現了人物的什么特點”等,是在連貫、明確、易懂的教學問題中不斷強化對情節的感受,將教學貫穿,成為有機的整體。
《最后一課》是初中課文,余映潮老師的教學以“我的教室”“我的課”和“我的老師”三個板塊組成,這三部分分別指向環境、典型材料、人物細節這三方面的教學內容。當語文教師直接將“宏大背景 微小場景 平凡人物 崇高主題”這些抽象概念展示給學生時,學生的反應是機械的,只是低頭認真記下這十六字,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更沒有和文本、老師產生共鳴。故事中的創作藝術必須經過學生的感受才能轉化為教學內容,而學生只有通過感受,才能在想象中獲得情感的體驗,才能進入到文本之中,才能真正地領悟到語文的真諦?!蹲詈笠徽n》作為小說,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在于學生能夠和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在作家巧妙而精致的敘述方式中,感受不曾有過的戰爭記憶。實現這樣的教學效果,必須要結合學生動態的學情,并非單一、當下的學情,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才能選擇更靈活的形式來有機地建構教學內容,創造學生和小說之間的聯系。
小說的教學內容決定了小說的教學方法,這意味著教學內容的把握、選擇和建構都至關重要,啟示著我們在真實的課例之中,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去反思教學。《半截蠟燭》和《最后一課》是這片汪洋大海中的兩朵浪花,這里有教師對小說教學的良苦用心,創造了這些能夠帶來海底之味的浪花。正是這些不甘于沉靜在海底的浪花,督促著教師不斷審視教學、發現自我。
(作者簡介:謝瑜,女,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