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巨輪持續遠行的“核動力”

葉小文
本刊顧問,十八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等職。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定的文化活力與動力相碰撞、相融合,則可以重新發掘、創造、聚合、爆發出“核動力”。
中華民族離民族復興的夢想越來越近。但正因越來越近,再往前走,每一步都是驚險一跳,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巨大飛躍。為此,更需要注入強大而有序的活力,保持持續而健康的動力。
在近四十年成功改革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開放、搞活”,需要爆發活力,但要活而不亂;需要注入動力,但要持續不斷;需要深化改革,但要發展不停;需要向外開拓,但要和而不戰。中國這一艘巨大的航船繼續又快又穩、迎風破浪前行,需要巨大、安全的“核動力”。
這“核動力”哪里去找?我們優秀傳統文化中,就有這樣的基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定的文化活力與動力相碰撞、相融合,則可以重新發掘、創造、聚合、爆發出“核動力”。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動力機制,既可有效延續、繼續擴大文藝復興激發活力與動力的正能量,又能夠以己所長,彌補西方現代性的先天不足,修正其負面效應。
一方面,幾千年中華文明不曾中斷的歷史,尤其是近代雖也曾一度衰落,但依然自強不息,自我振興、再度崛起的歷史,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實現中國化以來,可以在新的時代重新激發、爆發出新的活力與動力。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可以因應“后文藝復興時代”修正負面效應的要求。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所指出的,“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
“獨特思維方法”有哪些?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允執厥中——出自《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碑斍?,允執厥中,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中”,也是現代國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恰如其分的“度”。此外還有仁者愛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眾緣和合;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
概而言之,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而特別擅長、今天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又重放光芒的“獨特思維方法”,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頂天立地;執“中”為度,以“和”為貴,求同存異。這種文化傳承,這種思維方法,今天依然能重新激發活力,并且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
按照“后文藝復興時代”西方列強“國強必霸”的邏輯,有人臆造出“中國威脅論”。中國對外開放的途徑和模式,與列強過去走過的路子截然不同。中國大力倡導并積極建設“一帶一路”,要走出一條與世界各國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的新路。
如今世界各國看好“一帶一路”,不僅因為這條新路有互利共贏的經濟愿景,還因為這條新路有互利共贏的信心保障。因為這一開放途徑和模式所包含的文化底蘊,避免了重蹈近代西方列強侵略擴張的老路,破解了“國強必霸”“贏者通吃”的邏輯,走出了新興國家與守成國家必有一爭甚至一戰的“修昔底德陷阱”。因為發起“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底氣。
穿過歷史的煙云,順應各方的期待,今天的“一帶一路”應運而生,這一構想凝聚了幾千年的東方智慧,閃爍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光輝,承載著沿線地區的復興夢想,邁出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步伐。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敝袊鴥炐銈鹘y文化,可以為我們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注入活力、持續動力。而迎接一場世界性的、并不遜色于歷史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的“文藝復興”,中國可以大有作為。
(責任編輯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