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媛丹
4月27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以一個標準的軍禮結束了該場新聞發布會。回顧這一場景發現,那次發布會是楊宇軍最后一次亮相新聞發布臺,也是他發言人生涯的告別主持。
8月9日,國防部網站的新聞發言人一欄發生變更:現任新聞發言人分別是吳謙大校和任國強上校。國防部新聞局原副局長吳謙升任局長。《環球時報》記者獲悉,上級單位已批準楊宇軍自主擇業的申請報告,這表示楊宇軍正式退出現役。楊宇軍是截至目前首位主動選擇提前退出現役的國防部發言人。而他以“自主擇業”的方式離開部隊,也意味著未來不會在體制內繼續職業生涯。
對于為何要在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的背景下選擇急流勇退,楊宇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并沒有外界猜測的復雜因素,選擇退役純粹是個人原因。“我非常喜愛這身軍裝,也非常熱愛國防部信息發布這項事業。多年軍旅生涯,一直盡心盡力。但如今家庭更需要我。經過慎重思考,確實很難做到家庭事業兩頭兼顧,最終決定拿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于是我在今年1月提出申請,經過必要的組織程序后于近日獲得批準。”
如果說,在祖國海島邊疆有24小時的常態化巡邏戰備,那么在北京北三環的輿論前沿陣地也有一群人處于24小時戰備狀態,隨時應對突發情況。作為部門負責人,楊宇軍投入的精力更多。楊宇軍說,“這些年,父母、愛人和孩子對我的事業全力支持,而自己從入伍以后實在對家庭做得太少,虧欠太多。現在我覺得應該多給他們一些陪伴和關愛。”對于未來是否會像他的發言人同行孫軍工一樣走出體制進入商界,或者選擇到高校任教,楊宇軍回答說,目前我想先休息一個暑假,好好陪陪家人。
在大陸采訪十多年的臺灣《中國時報》兩岸組副主任藍孝威認為,新聞發言人如果個人風格幽默,便可增加親和力,會有加分效果,也會讓媒體記者更有料可寫。楊宇軍該嚴肅時很嚴肅,但又帶著幽默。藍孝威說他非常喜歡楊宇軍主持的記者會,驚喜在于常常會有神來之筆。“很難得。在這么多鏡頭前他還能展示軍人的幽默感。有些可能是提前設計的,但也能展示個人風格。”
楊宇軍認為,幽默并不妨礙堅持原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才是對外交鋒中的高境界。那么楊宇軍又是怎么評價國內記者與境外媒體記者的呢?楊宇軍表示,“我不會根據媒體、記者態度是否溫和、友善來進行區分。有些記者提問時對發言人很溫和友善、但寫出的文章不一定很受用。我愿意用是否專業、敬業來做評價。國內和境外媒體記者都有專業和敬業的。”
從2007年國防部新聞事務局成立以來至今共有6位新聞發言人,相比外交部的新聞發布開創期以及新聞發言人數量,國防部新聞發布事業還很年輕。但足夠配得上外界對這份職業和工作的認可和致敬。
對于自己的新聞發言人工作,楊宇軍對《環球時報》表示,發言人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代表了一個集體,在發言人核心團隊之外還有一個巨大的團隊——全軍官兵的支撐。楊宇軍認為,在過去近十年中,國防部信息發布在理念觀念、運行機制等各方面都有較大進步,有過一些比較出色的工作實踐,也初步形成具有中國軍隊特色的發布風格。在《環球時報》記者追問下,他表示,這些理念包括開放透明,及時主動回應關切,善待媒體,善用新媒體等理念。對于發布風格,他總結為:政策思維、問題導向;不懼尖銳、綿中帶剛;坦率真誠、亦諧亦莊;百姓語言、國際影響。
從2016年2月開始,國防部開始實施三發言人制度,因此楊宇軍的退役,也為未來是否會有新的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亮相留下懸念。國防部目前的兩位發言人都是70后,用網友的話說都是“顏值擔當”。記者們認為,兩位發言人平易近人、思維活躍開放。以國防部新聞局新任局長吳謙為例,他有極高的政治敏感度,非常關注國內外軍事動態。他的朋友圈充分體現了愛國、愛軍情懷,展示出比發布會上更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的一面。有記者評價吳謙思維縝密,反應敏捷,主持發布會的風格是言簡意賅,擲地有聲,常常有金句流傳。▲
環球時報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