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從以母語的價值體系為本、外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以及探尋兩種語言及文化的“第三空間”三個方面探討了就新常態下大學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
關鍵詞:跨文化 外語英語 母語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發展軌道,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外語教學也進入了新常態的發展模式。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教育部在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規定,跨文化交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使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因此,從跨文化的角度探討新時期的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跨文化外語教學應以母語的價值體系為本
當前許多高校的外語課程仍然在傳授外語語言技能主導局面下,很少涉及甚至忽視對于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播及其外語表達,這在培養跨文化交流人才的努力中是非常欠缺和被動的。因此,在設計外語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全面文化素養的培養和中外文化知識的傳授。從以前的對目的語文化的輸入為主,向中外文化學習并重轉變,側重分析、比較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我們可以在課程中加入中國歷史、哲學、文學、宗教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母語文化的外語表達。
二.外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又承載著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語言學習既是顯性的聲音工具,同時也是隱性的思維工具。通過外語學習,我們可以了解到國外最前沿的科技動態、管理技術、思想理念以及優秀的文化傳統,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文化意識和人文素養等。外語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其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和信息載體,可以通過聽和讀的輸入方式了解信息、通過說和寫的輸出方式交流思想,也可以通過翻譯的途徑實現跨語言的溝通。外語的人文性是指使用該語言的主體——人的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
語言是在人類勞動中創造的交流工具,它反映了特定人群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因此外語的人文性既包含了語言文化內涵也包含個人的文化素養。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語言的工具性,而在教學過程中則充分體現了語言的人文性。2015年4月,王守仁在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學術研討會上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等。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充分體現了外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也表明新常態下的外語教學要超越語言知識技能的傳授,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外語文化背景知識,同時也要潛移默化地傳遞正能量,注重個人的全面發展、潛能的激發以及人格的培養,讓學生的多元智能得以全面發展。
三.探尋兩種語言及文化的“第三空間”
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會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相互融合。所謂“第三空間”就是其既具有兩種語言文化的共通性,又保留兩種文化的不同特點和優勢。在這個空間,兩種文化能夠得以平衡,使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傳播獲得成功。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雜合體,多種文化同時并存、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我們要以平等的態度看待任一民族的文化,摒棄孰優孰劣的看法,不帶有任何個人偏見地進行平等、平和的交流。大學外語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母語及目的語文化,正確地認識到兩種文化中共通的價值和存在的差異。
在現在的外語教材中,基本以選自英語國家報刊、雜志和原版著作為選擇標準,提倡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語,卻忽視了針對母語文化傳播的選材。而事實上,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際中,雙方文化的信息量應該平衡在各占一半左右。而我們的教材內容的選擇遠遠地偏離了這個目標。事實上,涉及中國文化內容的選材來源并不缺乏。例如以林語堂、錢鐘書為代表的現代中國作家創作的介紹中國文化的散文、雜文、小說等各類英語作品; 還有以賽珍珠、譚恩美等為代表的華裔美國作家的英語作品,以及以埃得加斯諾為代表的外國作家記者創作的反映中國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狀況的各類英語作品。這些作品都為英語教材提供了很好的選材視角。同樣,其他語種的教材編寫也有著類似的題材可供選擇。
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各國都在實施自己的文化戰略,提升本國的文化地位。在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強勢影響下,處于文化侵蝕前沿的外語教學應該秉承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形成新常態的外語教學文化特色,即母語價值體系為本、外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以及對跨文化“第三空間”的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SamovarLA.PorterRE.CommunieationBetweenCultures[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校外語教學改革2015年度重點課題: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英語模塊課程及團隊教學創新研究,課題編號:WYZD150002。
(作者介紹:譚躍越,沈陽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