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程應峰
名家筆名的背后
文/ 程應峰

司湯達的本名是馬利·亨利·貝爾,“司湯達”這個筆名,為的是紀念作家本人在佛羅倫薩和一位美麗的德國姑娘瑪麗·司湯達的邂逅。1817年,司湯達完成了旅行游記《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首次在作品標題下署了“司湯達”這個名字,名字下面還附加了一行補充說明:法國騎兵軍官。
薩繆爾·蘭亨·克萊門斯的筆名是馬克·吐溫,這是密西西比河上的測水員常喊的號子,意思是“水深兩尋”,達到這個深度,船只就能安全通過。克萊門斯起這樣一個筆名,是因為他曾經有一段領航員的經歷。
猶太作家希莫爾·優賽福·恰奇克斯的筆名是阿格農,它源自他的短篇小說《被遺棄的人》。在希伯來語中,“被遺棄的人”的讀音就是“阿格農”。早期的流浪生活,使他常常以“被遺棄的人”自居。
喬治·桑的本名是露西·奧羅爾·杜邦。最初,她與巴黎青年于勒·桑多合作寫小說,作品發表時她用了“于勒·桑”這個名字。1832年,奧羅爾獨自完成了長篇小說《安蒂亞娜》一書,因為桑多沒有參與這部小說的創作,所以,當這部小說發表時他堅決不肯署上自己的名字。奧羅爾只好保留“桑”這個姓,另取一個男性的名字“喬治”。從此,喬治·桑就成了她的固定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