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峰
高溫津貼要保障發放還需建增長機制
文/沈 峰

連日來,太原持續高溫天,不少在戶外或高溫崗位工作的讀者詢問,山西省規定的高溫津貼標準是多少?領不到應如何維權?近日,記者采訪山西省人社部門得知,山西省現在的高溫津貼為每人每月240元,綠豆湯等解暑品不能沖抵,應領未領的可申請勞動爭議仲裁。(5月24日《太行日報》)
隨著夏天的到來,高溫費成為社會熱點。如同山西省一樣,近期各地陸續發出通知,要求用工單位安排雇傭的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工作的,都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補貼。需要強調的是,高溫津貼屬于勞動報酬(工資)的組成部分。防暑降溫飲料不能充抵高溫津貼。
從總體上看,近年來我國勞動者的高溫權利保護不斷得到加強,值得肯定。但不能否認的是,仍有許多在高溫下室外工作的體力勞動者,成了高溫津貼的被遺忘者。而有些地方的企業,雖確實發了補貼,但往往是坐在空調辦公室里的人拿到了,冒著烈日在戶外勞作的一線工人拿不到。
其實,高溫津貼并沒有多少錢,又早已明確寫進了法規之中,依法發放給勞動者,本也不是什么天大的難事。但高溫津貼為什么在一些用工單位成為“畫餅”?這里就涉及我們的監管責任問題。監管單位必須加強監管,理直氣壯強化高溫津貼發放監控,依法保障勞動者的權益。
高溫津貼必須保證及時、足額發放,這不容含糊。各級勞動保障等部門要狠下心管到底,像對待拖欠農民工工資一樣嚴厲查處,毫不手軟。監管部門不能在空調房中坐等舉報,要深入到各行各業的一線,監管落實高溫津貼的發放。
另外,目前各地制定的有關企業向勞動者發放高溫補貼規定,都是多年以前的規定。隨著經濟發展和工人收入的提高,高溫補貼理應水漲船高,不能多年“原地踏步”。據報道,5月23日,南京市人社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就近期市委市政府印發的《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實施意見》進行解讀。會上就有專家建議高溫費應該建立增長機制。這樣的建議有助于維護勞動者的權益,理應得到高度重視。
烈日無情,人應有情。總之,保障勞動者高溫下的健康權,是全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職責。依法保障勞動者享受到高溫津貼,需要強化監管作為后盾支持,對落實不到位的單位“零容忍”。只有讓違規者付出應有的代價,高溫補貼才不會“融化”于烈日下。另外,高溫勞動保障涉及民生問題,各地還應積極研究高溫津貼政策,如應當參照物價變動情況建立增長機制,才能更好地保護職工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