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露
賴駿:群眾心中的“我們書記”
文/雷露
【我的民情日記】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陰
再過兩天就要過年了,貧困戶何文菊家的房子還在改建,目前她和患智障的兒子住在臨時帳篷里。老人家身體不太好,我放心不下。于是我買了一些棉被和大米給她送去。當我把東西放下時,老人家拉著我的手不停地道謝。我清楚自己能力有限,但還是希望盡可能幫助更多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辜負他們對我的信任。
“我們書記為貧困戶算收支賬,白天怕影響我們干活,經常晚上抽時間到家里來與我們一筆筆算,有時算到深夜才離開。”
“我們書記幫我們修馬路、建房子、選項目,我活了一大把年紀,終于有福可享了。”
“我們書記大過年的都不回家陪家人,還來看我們,時時刻刻還把我們老百姓記在心里。”
……
一聲聲“我們書記”,叫出了趙埡村群眾對駐村“第一書記”賴駿近兩年來精準扶貧工作的由衷認可。自2015年6月從巴中市人社局來到平昌縣青鳳鎮趙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賴駿全身心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助推產業發展,成為了村子的脫貧致富領頭人。
來趙埡村上任第一天,賴駿駕車通過巴達高速青鳳鎮收費口,不到10分鐘就到了村委會。看著柏油馬路穿村而過,并不像之前了解到的“晴天灰,雨天泥”那么糟糕,這讓賴駿心里有些欣慰。
但接下來的實地走訪,卻讓賴駿逐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峻——全村12.2公里的村道全由泥土與石子混合而成,近90%的村民出行極不便利,尤其是處于山腳下的2社,山路坑洼,崎嶇難行。不少村民向他訴苦:“我們都不敢養肥豬,就怕養肥了跑不動,出欄的時候還要找人輪流抬,賣豬的錢還不夠付工錢。”
“趙埡村的優勢在交通,劣勢也在交通。”由于長期擔任市社保局農民工工作科科長一職,賴駿對農村經濟發展比較了解,他認為依靠巴達高速,趙埡村招商引資發展產業比以前更有優勢,但村道不通,就算引來了產業園區也難以發展,“因此,一定要把交通條件搞起來”。
為解決通村路的問題,賴駿先后多次與巴中市交通局、市人社局等部門協調,尋找破解方法。從2015年7月開始,通過群眾自籌和交通部門補助,2社3.2公里的道路率先得到硬化,剩余9公里社道路硬化也于2016年8月完工。隨著12.2公里村道全部硬化完工,90%的村民實現了入戶路到家門口,有效解決了出行難和運送農產品難的問題,改變了過去到場鎮需步行2小時、出售農產品需人工背、抬,耗時、費力的狀況。
“現在,走路去趕集只要半個小時。騎摩托車時間更短,幾分鐘就到了,無論買東西還是賣東西都方便多了。”在村里,村民們對新修的水泥村路贊不絕口:“我們書記給大家辦了一件大好事。”
貧困戶夏長堯一家,在今年春節搬進新居的那天,特意擺了一桌團圓飯,一家五口圍在一起慶賀喬遷之喜。“沒住進新房子前,每天都擔驚受怕,生怕哪天晚上睡著睡著房子就塌了。現在好了,新房子夠結實,不受潮,而且兩個孫子也有自己的房間,休息和做作業都方便多了。”看著眼前喜慶熱鬧的場面,夏長堯笑得合不攏嘴。
賴駿在前期摸排走訪中,到夏長堯家的老房子看過。“全家五口人擠在一間50平方米左右的危房中,陰暗潮濕,而且墻體嚴重傾斜。一到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屋子內唯一的家具,只有兩張木板床,孫女孫子也住一起,實屬不便。”夏長堯和妻子由于常年居住在潮濕的環境中,還患上了關節炎、風濕病等慢性病,需要吃藥控制,生活十分困難。

賴駿(左)走訪了解貧困戶的水果產業情況
在過去的趙埡村,像夏長堯一樣住房條件得不到保障的村民不在少數。賴駿做過統計,在全村285戶村民中,修建磚房的不超過10戶,大部分都以老、舊、危土坯房為主。為切實幫助群眾住上安全、舒適的住房,賴駿與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干部經過多次堪察選址,最終確定規劃3個村民聚居點,并于2015年11月開始平整場地,動工修建。目前,全村共有41戶貧困戶在聚居點建房,22戶貧困戶實施危舊房改造。
為確保工期和質量,賴駿經常率駐村工作組成員和村兩委干部到施工現場督促進度。3個聚居點主體工程分別于2016年8月、9月、10月先后完工,22戶危舊房改造也于同年11月中旬完工,41戶貧困戶全部于2017年春節前到新居入住。
在夏長堯新家的墻上掛著一張集體照。這是今年春節為了慶祝搬遷新居,1社聚居點所有住戶聚在一起拍攝的全家福。照片里,每張笑臉上都洋溢著對新生活的無限期盼。
如今,全村90%的群眾都住上了新房或進行了房屋改造,統一規劃的三合院、四合院聚居點古色古香,已成為趙埡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安居樂業是廣大村民的共同愿望。在舊房改建的同時,賴駿也時刻關注著村民的就業問題。這時,貧困戶劉治平走入了他的視線。
劉治平年過半百,其兒子兒媳都在外務工,但由于缺乏技術,只能從事一些比較辛苦且收入不高的工作,難以支撐一家老小的生活開支。找到致貧原因后,賴駿為其量身定制了脫貧“菜單”。賴駿發現,劉治平家的地理位置比較好,新修的鄉鎮互通路從其家門口路過,“可以考慮做點小生意”,于是他建議首先對房屋進行結構改造,將房頂全部更新、墻壁抹灰噴漆,并在屋旁規劃出了片開闊場地留以備用。同時,在屋后新建雞舍,擴大養殖規模,還專門聯系畜牧專家提供技術指導。
如今,劉治平的兒子兒媳回到家里,在屋旁的空地上開起了洗車場,在屋后近50平方米的圈舍養起了400余只林下土雞,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每當賴駿走村入戶,開車經過洗車場時,劉治平總會上前攔下他的車,熱情地招呼他到家里坐坐:“賴書記,快到屋里來喝杯茶,把車開上來我們給你洗洗。”老人臉上的笑容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與劉治平一樣,家里正發生著大變化的還有貧困戶夏明德一家。夏明德今年74歲,體弱多病,需要長期就醫治療。前兩年,家里把土地全部流轉出去,兒子夏茂芳和兒媳楊地娥只能就近務零工。由于受技術限制,收入不高,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據。對此,賴駿積極幫助夏明德落實醫療救助政策,并幫助其申請到50只土雞雞苗和60株紅心柚樹苗。本著“女主內男主外”的原則,賴駿組織楊地娥參加種養殖技術培訓,同時多方聯系用工單位,幫助夏茂芳在溫州一家企業順利實現就業,月收入4000余元,全家實現穩定脫貧。
脫貧致富不是一家兩家的事情,關鍵還是要發展產業。賴駿明白,發展農村產業是一大趨勢也是一項長線投資,“可村里老百姓的想法是今天栽樹、明天結果、后天賣錢”。面對眼前的矛盾,賴駿一邊深入到村民家中做工作,一邊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制定了“發展支柱產業,實施股權量化”的發展路子。
2015年,村里引進產業業主2家,其中平昌秭香苑藥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1社和5社土地500畝,種植烏梅;惠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4社土地300畝,種植獼猴桃和黃金梨。2016年初,巴中七彩林業科技有限公在2社和3社流轉土地500畝,種植景觀苗木。目前,三大產業園區常態務工群眾達180余人,其中貧困戶85人。
2016年3月,賴駿和村干部又牽頭組建了農佳種植專業合作社,實施股權量化,籌集股本金46.4萬元,實行村集體持股和非貧困戶人均持股、貧困戶多重配股,并成立理事會和監事會,明確了專人負責。目前,合作社在林下套種木瓜育苗150畝,預計實現純利20萬元,將于今年底實現首次分紅,村集體預計分紅4萬元,貧困戶人均能分紅300元。
改善基礎設施、發展富民產業、精準扶貧到戶……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幫扶舉措在賴駿的推動下井然有序地鋪展開來,整個趙埡村舊貌換新顏。荒山變果園,土屋變樓房,在“我們書記”的帶領下,全村群眾正闊步邁上脫貧奔康致富路。
(圖片由賴駿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