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每年暑假,清華、北大等高校都會因為校園游成為焦點,今年也不例外。一方面,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想一睹名校風采,卻因限流而未能如愿,帶著遺憾離開。另一方面,雖然高校聲稱是因無法接受那么多游客而不得已限流,但這仍難使它們擺脫質疑。
怎么解決高校接待能力與游客旺盛旅游需求的矛盾?有人拿出哈佛、麻省理工學院(MIT)假期接待游客的例子,認為清華、北大應該全面開放。哈佛、MIT沒有圍墻,校園就是社區的一部分,游客參觀、拍照自便。這既沒有給學校帶來壓力,也沒有影響學生正常學習,清華、北大為什么就不可以呢?
清華、北大與哈佛、MIT是難以相提并論的。我國大學開放需要借鑒國外經驗,但更需要結合學校面臨的實際情況,進行理性決策。一方面,哈佛、MIT當初的校園設計,就是開放式的,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的門口大道就是社區的公共馬路,校園的草坪也屬于社區。不過,這種開放式設計充分考慮了如何避免游客對學校正常教學的影響。雖然學校的圖書館就在路邊,但不是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是進不去的(有門禁系統)。反觀清華、北大等校園,長期以來是封閉式管理,學校內部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等,是基于有圍墻而進行管理的。一旦把校園全部開放,這些建筑、設施都需要重新規劃和管理。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游客游哈佛、MIT的熱情,遠不及國內游客游清華、北大的熱情。雖然也會有中國游學團前往哈佛、MIT游覽,但總體數量依然遠少于清華、北大接待的游客。如果哈佛、MIT遭遇大隊人馬到校園里游覽,估計也會吃不消。筆者多年前去哈佛參加一個論壇?;顒咏Y束后,哈佛里的一個中餐館擠滿了中國人,根本找不到座位。
所以,解決清華、北大假期人滿為患的問題,全部開放很難行得通?,F實的做法有二。其一,結合游客的現實需求,對游客參觀校園景點的線路進行規劃,增加校園作為景點的接待能力。也許有人會對把大學作為景點進行開放表示反對,但事實上,清華、北大在暑假中就是景點。無視這一事實,只強調大學的有序開放,并不能化解現實矛盾。
其二,對游客實行分流。大學游有一個重要功能是,讓游覽的學生了解大學和專業,以此確立自己的升學目標。然而,當下的大學游基本上都是“到此一游”,而且是盲目跟風的“慕名游”。同樣是去北京高校,去人大、北師大、北航、北交大、北理工等等的人就少很多。而如果從感受校園,確定自己的學業發展目標看,參觀的學生應該結合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學校去了解、參觀。而且,只有這樣的大學游才可能向縱深發展,包括到實驗室去體驗,聽教授講座,甚至在大學里生活體驗。▲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