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開設運動處方門診,只是全民健身的一項細微舉措。為推進全民健身,頂層設計,具體實施措施等依次展開,核心就是如何充分發揮體育的積極健康作用。
每天是走1萬步好還是8000步好?劉國永時常被問起這樣的問題。
“這個問題還真是無法回答,因為個體有差異。”日前,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為了解決這個難題,6月26日,國家體育總局的體育醫院開了個運動處方門診。
先問清健康狀況,然后做體能檢測,再然后有針對性開出運動處方。
記者在體育醫院采訪了解到,說是處方,其實主要就是運動方法、鍛煉時長和強度。
開設運動處方門診,只是全民健身的一項細微舉措。為推進全民健身,頂層設計,具體實施措施等依次展開,核心就是如何充分發揮體育的積極健康作用。
民生周刊:據媒體報道,湖南湘西一個山村里13歲的楊蕙菊,僅在校隊練習短跑一年就有可能參加今年8月的全運會。這些得益于國家體育總局“我要上全運”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和賽事。預計將有多少人通過這一舉措實現全運夢?
劉國永:2017年8月,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將在天津舉辦。為推動全國群眾身邊的活動和賽事開展,為全運會營造群眾體育氛圍,促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推動體育事業改革發展。國家體育總局以“我要上全運”為主題在全國開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和賽事。
系列活動從今年5月開始,除了個別項目,基本上是從縣、市、省層層選拔,涉及19個大項、126個小項,正式比賽8000多人,分享126塊金牌。因為是層層選拔,這8000人后面是數十萬人參與。
民生周刊:國務院2017年初批復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前不久,國務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會議。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從提倡到落地,經歷了什么樣的過程?
劉國永: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出臺全民健身計劃,要求縣級以上都出臺全民健身實施計劃。這是一個標志,把全民健身作為老百姓的健身權益來保護。2014年10月,國務院又印發了46號文件,全稱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在這份文件里第一次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提出來后自然涉及有什么機制保證國家戰略實施,“十二五”期間這種協調機制是國家體育總局領導牽頭邀請29個部門每年開一次會,通報相關情況。而光體育部門一家顯然很難完成任務,這種情況下,在“十二五”基礎上,國家體育總局提出能不能在“十三五”期間成立由國務院領導牽頭的全民健身部級協調機制。
2017年1月,國務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正式獲批。4月份,第一次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會后下發了2017年工作要點。
民生周刊: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體育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勵人民弘揚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家體育總局將通過什么樣的方法、措施等來開展全民健身,進而實現健康中國?
劉國永:主要圍繞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來推進全民健身,首先是學習好、理解好和落實好總書記關于全民健身重要論述。總書記關于全民健身論述有四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第一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第二是通過全民健身實現全民健康,進而實現全面小康;第三,全民健身計劃就是全民幸福計劃;第四是體育強中國強,體育強的根本是要讓13億老百姓都參與進來。這四方面的重要論述,給我們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此外,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要和“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四個全面”總體布局緊密結合起來。從社會建設的角度來說,全民健身要做成民生工程。從生態方面來說,要通過全民健身、綠色生活方式來倒逼生態環境改善。
落實這些的大前提下,還要有些具體抓手。一是按照大體育的理念推動全民健身。大體育就是“五個全”,全地域覆蓋、全周期服務、全社會參與、全球化合作和全人群共享。“這五個全”給我們勾畫了推動、落實國家戰略的藍圖。二是構建便民利民的新型公共服務體系,即“六個群眾身邊”,健全群眾身邊的健身組織,完善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豐富群眾身邊的健身活動,支持群眾身邊的健身賽事,開展群眾身邊的健身指導,講好群眾身邊的健身故事。
我們要充分挖掘好、宣傳好好的草根典型,帶動更多的老百姓,通過運動來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
民生周刊:從目前來看,對于全民健身,國家層面高度重視,老百姓也很需要,但在一些縣區連基本的健身設施和場地都缺失,全民健身遭遇尷尬,下一步如何破解全民健身“中梗阻”?
劉國永:全民健身確有很多問題待解,比如群眾健身需求遠遠不能滿足,這是供求矛盾;另外,各級政府,特別是一些基層政府,對全民健身工作認識不到位,投入遠遠不夠,重視遠遠不夠;還有,社會力量參與還沒有成為主體。
這些問題怎么解決?首先我們要承認政府在推動全民健身方面還不到位,有缺位。國務院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務院率先垂范,要求縣級以上政府都要建立這種機制,全民健身不再是體育部門一家的事情,應該是政府和其他部門齊抓共管。
其次是落實前面提到的“六個群眾身邊”,現在關鍵是要補齊短板,比如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嚴重不足,這是大家反映最多的問題,沒地方健身,于是就有了跳廣場舞的大媽與青年人爭奪球場的事。4月份,開完部際聯席會議后有個年度計劃。今年要出臺9個文件,落實28項重點工作。比如解決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落實“多規合一”,結合城市改造在老城區建設社區全民健身中心,新建居住區嚴格按標準配建體育設施,合理利用現有公園建設體育場地設施,新建改建體育公園。
第三是群眾身邊的健身指導,這是我們認為比較突出的短板。現在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想健身,也能健身,但不會健身。那怎么辦?我們主要圍繞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強科學健身指導。一是大力開展科學健身常識普及,今年我們和國家衛計委商量,明年健康中國行動的主題就是科學健身;二是今年8月8日出臺《中國人體育活動健身指南》;三是還要不斷地加大宣傳,發布公益廣告、講座和出版書籍等。
尤為重要的是要推廣運動處方,要把運動是良醫理念傳播出去。
讓健康的人能通過科學健身指導,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那些得了病的人,特別是慢性病,通過運動干預后能夠盡早地恢復身體健康。
體育醫院上個月開了個運動處方門診。過去大家到醫院是要開藥,做手術,花錢做這些事。我們不是開藥,是要拿到運動的方案。進來后,先要問健康狀況,然后做體能檢測,有11項指標。做完這些后,可以為每一個人量身打造一個運動風險評估。最后開出處方,比如每天鍛煉多長時間、強度是多少,等等。
這項工作現在在探索,怎么讓醫生開運動處方,要進行培訓。
要想辦法讓醫生在看病時,特別是慢性病干預方面加強體醫融合。美國人曾做過研究,體育投1美元可以節約10美元的醫療費用。
健康中國絕對不是醫療中國,衛生中國,應該發揮體育的積極健康作用。因為健康是身體、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能力四位一體,其中心理健康很多是依靠運動來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