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星
最近,巴馬受到輿論格外關注。原因是由一些賣假藥的、包治百病的“假大師”引發的。早前,我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這點,但主要指出巴馬低端定位所致。
應該說,我那邊文章的表述,主要是居于媒介給我的第一感覺,進而有感而發。但這次我實地到巴馬走訪一個多星期后,感觸很大:就是說,輿論給你的感覺和現實情況,有很大差距。
早前,單從一些對“大師”報道的視頻來看,巴馬給了我“假大師橫行”的感覺,給了我“養生的,全是貪生怕死之徒”的感覺。
實地走訪后發現,很多人,其實就是想換個環境居住。巴馬盡管也有一些養生的沐足閣,有其他的養生門店,但客觀說,真正在里面接受服務和治療的,是極少數。可以這么說,九成以上的人到巴馬,都是沖著換個地方生活而已。
就是說,他們想去享受那里的空氣和水等元素,并不是沖著某種神秘的治療而去的。
期間,有不少人回答了我“來巴馬病真的病情好轉嗎?”這個問題。不少人,現身說法:“我血壓降下來了;精氣神比以前好了;我過去是家人推著輪椅來的,但現在不用輪椅了……甚至有的說,某某癌癥都好轉了,沒再復發。”
這些人不是托,當地政府也不會愚蠢到說“巴馬就是一塊包治百病的風水寶地”,相反,當地政府很害怕巴馬成為病人眼中的養病圣地。他們認為,看病要去醫院,不要來巴馬。因為他們要打造的是養生經濟。
從巴馬的未來來說,如果真成養病圣地,不僅科學上無法解釋,而且這個地方未來縣域經濟的發展,將會因此遇到一大堆麻煩事。
但,確實有不少人多次強調,“來這里后,感覺比以前好了”,或說“鄰居的某某來后,病情好轉了。”他們沒有說假話,但我們需要分析在巴馬這個群體中傳播的一些特殊性。
那就是,來養病的人,一般不會四處傳播那些“誰來巴馬養病后,就死掉或惡化”的消息。因為從他們內心里也認為,看病是要到醫院去,這里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或許有用。懷著這樣心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最終回天乏力,他們也認命。
不過,一旦有奇跡出現,他們就四處傳播,口口相傳。因為他們需要在不斷傳播“病好”的案例中,為自己尋找到繼續在巴馬待下去的理由。否則,自己遠離家鄉,花錢在巴馬租房、鍛煉、養生,還一點效果沒有,最終落敗而歸,這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說,難以接受,因為一個人要否定自己是很難的,他真要承認“一點效果都沒有”,需要在心里做好“我就是個傻子”的心理承受力。
話說回來,他們去了巴馬真的沒有奇跡出現嗎?我可以肯定地說:有!
為什么呢?是水、空氣、地磁或當地富硒土壤使然,或是別的什么東西起作用?這需要科學來定奪,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巴馬聚集著很多老人和患者,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大江南北,這些老人聚集在一起,首先不一定是空氣和水真的起了什么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那里的空氣和水都比城市好,畢竟沒有什么工業,而且水是山里流出來的活水。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異鄉有了相互交流的需要和新場域。
一些南方人一輩子都沒有到過東北,他們對東北的風土人情和習俗,充滿好奇,這些老人當然也愿意傾訴自己家鄉的特色和習俗,彰顯“誰不說俺家鄉好”的心里需要。同時,他們也在相互傾訴中,了解到南方各地的特色和習俗。
換句話說,這些老人來到巴馬后,就像當初我們上大學一樣,面對全國各地來的同學,我們對彼此都充滿好奇,愿意傾聽也愿意分享彼此所知。這樣,在不斷交流中,在巴馬的老人每天能遇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的人,他們有說不完的話,傾訴不盡的故事,有了進一步溝通的需要。
這種場景下,這些對外界和他人充滿好奇的老人,還會得老年癡呆癥嗎?即便他們的身體有點毛病,但也在個別人“逐漸好轉”的實證或傳說中,為自己找到了榜樣,并不斷為自己打氣,給自己樹立信心,讓自己感到快樂。
何況老年患者一般都會說一些互相鼓勵的話,這樣,他們的精神狀態和心情逐漸變好,進而促進了自身身體的好轉,這遠比老人生病后,窩在自己家里或熟悉的環境中,對周遭都沒有傾訴和交流欲望的狀況要好得多,所以說,一些好轉的個例并不是奇跡。
也就是說,首先一些老人內心里相信巴馬那個環境“神”,所以內心愉快,而且在不斷交流中,他們開心了,見識多了,精神狀態好了,因此對健康的好轉有作用—這是巴馬“神”的關鍵所在。當然,換一個環境,大量的病友們繼續聚集在這個新的場域和平臺里,也同樣有奇跡出現—這和是不是巴馬沒有多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