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
“你從來不缺夢想,缺的是應付這個世界的手段。”從《非常品紅樓》《官場紅學》《20歲跟對人 30歲做對事》《世上沒有人比你更重要》《做自己的女王》到今年的《你要世俗地活著 才有不俗的未來》,蘇芩用她洞穿世情人心卻又不乏溫暖的文字激勵了無數的年輕人。7月29日,蘇芩攜新作來到濟南書城,在她新書發布會之前,本刊記者對她進行了專訪。
“要像個俗人”
見到蘇芩,她還是電視上一貫的樣子:妝容精致,一身素衣,笑容爽朗又稍有克制。晚上7點鐘的新書發布會,不到5點,蘇芩就坐在書城的休息室內等候。隨身只背了一個MCM的雙肩背包,只看外表,蘇芩實在不像一個精通人情世故、理智又克制的“情感專家”。
“情感專家”確實是大多數人對蘇芩的認知,給建議,做點評,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導向是她在電視節目中常做的事情。25歲任媒體主編,27歲任清華EMBA班國學講師,28歲成為新女學發起人,30歲成百萬暢銷書作家,35歲出訪十余國的中國公共外交使者。一窺蘇芩的履歷,人們理所當然的把她當成女性典范。
寫書,是蘇芩的工作之一。《你要世俗地活著 才有不俗的未來》是蘇芩第一本類小說體裁的作品,在這本書的扉頁上,蘇芩寫道:我曾經也是一樣年輕,不過沒有關系,我會用有腦有行動的奮斗,報復曾經的一無所有——愛情,以及事業。希望能夠幫你了解世俗,少走彎路,早一天擺脫年輕的沼澤,洗足上岸。
了解蘇芩的人會知道,這本書中有她自己的影子。書中講述了一個厭惡了職場世俗的年輕人,辭職和一幫生活失意但內心不服氣的同齡人開了一家西餐廳,取名YONG ZONRE,躊躇滿志,要向世人證明自己年輕的力量。
餐廳生意一直很差,他們無比沮喪,直到有一天,店里開始出現一個叫Belinda的常客……Belinda常常和他們閑聊,內容涉及戀愛、婚姻、人際關系、工作方法、商業心理等人生問題,這群年輕人聽得津津有味,視野逐漸開闊起來,餐廳生意也慢慢步上正軌。Belinda的聊天,仿佛一把心靈的鑰匙,開啟了這群年輕人與這個世界的和解之門。他們不再一味抵觸世俗,盲目追夢,而是漸漸學會把世俗規則當作自我實現的階梯。一年之后,關于人生,他們心中仍有許多疑問,但他們不再彷徨。他們已經領悟了從容應對人生問題的藝術,他們有信心去擁抱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這本書更像是蘇芩與自我的對話。蘇芩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世界500強的外企做市場推廣,工作的常態就是加班、出差、挨上司罵。冬夜的北京,下班后哭著回到出租屋,是蘇芩對于那份工作最深刻的記憶。工作滿一年,她辭職了。如同新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之后,蘇芩也曾嘗試開一家餐廳,擁有一個自由工作的空間,卻無疾而終。后來,蘇芩投入寫作中,聯系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幾十位“問題女性”進行訪談,出了第一本書。成功踏入了媒體行業,25歲的她成為了一家情感周刊的編輯。三年后,她已經站在EMBA班的講臺上,為已經是各商業領域大咖的學員們講國學課。26歲,她寫了自己的第一本書《非常品紅樓》,從央視到地方衛視,從《人民日報》到各大文化媒體頭條,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
從最初為了逃避不喜歡的生活方式而辭職,到如今有意識地做出選擇,蘇芩在自我的世界越來越游刃有余。現在的蘇芩,活成了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可以很世俗,卻又似在世俗之外。但在此之前,蘇芩的經歷給她的經驗是,“要像個俗人,活的足夠努力,最后,生活會給你答案。”
“寫作依然是我感到最自由的事情”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社交軟件的普及,情感類文學又迎來了一次爆發。從博客到微博、微信,現代人擁有各種傾訴的途徑。情感問題從隱性走向顯性,從私密走向公開,從個人走向社會,由此也推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除了傳統的情感類刊物,各門戶網站幾乎都開設了情感頻道,收費的在線情感咨詢服務也一派火熱。
與此同時,蘇芩在各類情感節目中亮相,多以一個“情感專家”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蘇芩”二字均取自中藥:紫蘇與黃芩。成為眾多讀者和觀眾眼中的“情感專家”,又以藥為筆名,某種程度上,蘇芩成為了眾多追隨者解決情感問題的“良醫”。
據蘇芩介紹,關注情感問題的人群非常龐大,在她的從業經歷里,無數陌生人向她袒露內心,事無巨細地向她傾訴煩惱。“我想這也是一種發泄,疏通的方式,對親密的人無法說出的話,反而對我可以全盤托出,對我來說是一種信任。”蘇芩逐漸成了這些人進行情感疏導、獲取經驗的一扇門。
“但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情感專家,這只是電視媒體的一種衍生物。事實上,沒有任何‘專家能為別人提供完美的建議。”從人們傾訴的經歷和故事中,蘇芩逐漸學會判斷和疏導。這也為她提供了寫書的靈感,“我的書中有‘他們的影子,但絕不會是單獨的某個人,因為我會堅決為向我傾訴的人保密,這是基本的職業道德。”所以,蘇芩書中的人物是有煙火氣的,“他們的苦惱可能正是你所經歷的,他們所展現的瑣碎細節就是‘生活的一切。”
早年間,蘇芩最討厭就是“世俗”二字。那時的她也像大多數人一樣,認為世俗就是功利的、庸碌的,與理想是完全對立的存在。如今,蘇芩卻開始自詡“資深俗女”。“世俗的活著是一種準備狀態,經過了長時間的準備,你才有可能摸到優雅的邊兒。”蘇芩認為:普通的人一開始總要在世俗的生活中摸爬滾打,一個沒有經過大俗的人很難大雅。蘇芩所闡述的“世俗”是接地氣的生活,循著世俗的規則,腳踏實地達成自己的夢想。“先學會謀生的手段,才可能去實現自己的情懷,夢想需要清晰的腦力、有規劃的行動力去實現,更要經得住時間的磨練。”
蘇芩的文字經歷住了時間的磨練。她當初寫作的動機很簡單,“工作中的約束感太強了,我要干一件沒有人能管得著我的事情。”直到今天,寫作依然被她當做是一件“最自由的事情”。她傾聽每個人在世俗中所遭遇的煩惱,關注所看到的每一件生動的瑣事;作為在微博上擁有5000多萬粉絲的大V,她與所有人分享她的智慧;她寫書、出書,是幾十種刊物的專刊作者;當然,在這眾多頭銜中,她最喜歡別人稱她為“作者”。
“你要雌雄同體,才能游刃有余”
采訪中,蘇芩稱這部新作為自己十幾年來一路摔摔打打的一份“體檢報告”。社會是一所無形的學校,一次次生活的歷練,都將真正記錄在人生的路途上。“成長之路必坎坷,但千萬不要失了信心和夢想。”蘇芩將自己十多年的職場經驗傾注于此,希望能將隱藏在夢想路途上的荊棘挖出來。
書中有一個章節:“你要‘雌雄同體,才能游刃有余。不是修煉成精的人很難擁有‘男女雙人緣,不過,如果你非想試試做個‘雙人緣強悍女,那我可以告訴你一個訣竅:見了男人,要巧笑;見了女人,要傻笑。”這是蘇芩對職場女性的一些忠告。蘇芩認為:獨立女性即擁有人格的魅力與獨立的個性,懂得一點男性思維,更知道如何修煉自己。身為獨立女性更要先了解世俗的規則,才懂得世俗外的享受,深切地明白,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贏得生活,那一切優雅的享用,都會轉瞬即逝。“在職場中保持中性,是職業女性對自己的保護。”
這一絲“中性”往往是通往世俗坦途的一個小技巧。蘇芩的“中性”體現于她的警醒,她深知:伴隨影響力而來的,還有對公眾的責任。面對一批追隨了多年的讀者和觀眾,蘇芩很注重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我逐漸意識到,我需要對自己說的話更加負責,并且要對它的后續影響力負責,這使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更加謹慎。”
談到最近火熱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蘇芩舉例說她身邊真的有一群打死都不當全職太太的女性。大家都希望能通過簡單的方法,獲得更多享受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更好的是為自己提供更多的選擇。女性獨立當然非常好,她甚至覺得女人強一點挺好,就像現在流行的女漢子,但是女漢子也好、獨立女性也好,卻不能任自己變成“糙漢子”。
蘇芩本人已經成為了這樣的職場女性,她熱愛自己的事業,卻也沒活成“女強人”的角色。大眾印象中嚴謹、冷靜的蘇芩,在生活中“其實很情緒化”,甚至“挺容易哭”。“對我而言,不存在工作和生活兩種角色的切換,我是個工作生活分得很清楚的人,脫離了工作狀態,自然而然就做回了自己。”雖然在電視節目中她不茍言笑,邏輯清晰,甚至處處見鋒芒。但是生活中的蘇芩“不是一個自律特別強的人”,喜歡睡懶覺,有點急脾氣。
目前,蘇芩的新書正在創作中,純文學類創作方向是她今后的目標。畢竟,再多世俗的規則,都是達成夢想的良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節奏”,十幾年來,蘇芩用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長經驗,用她正能量的光環,感染每一個懷有夢想、熱愛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