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政
隨著建軍90周年到來,一款小游戲火爆朋友圈——你只需要上傳自己的頭像,就可以隨意挑選從南昌起義到最新的款式的中國軍服。從群眾到明星,一時間朋友圈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這款游戲的妙處,就在于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解放軍成立以來的服飾演變。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誕生以來,軍服發展也經過了漫長曲折的九十年。在革命戰爭時期,先后經歷了紅軍軍服、八路軍和新四軍軍服、解放軍軍服。受客觀條件限制,在整個戰爭年代我軍裝備簡陋,主要是“小米加步槍”和粗布軍裝,軍服式樣單調、品種單一,基本上只能維持最低的功能需要。
我軍軍服從最初的“東拼西湊”發展到如今配套完整的軍服體系,見證了我威武文明之師的良好風貌。新中國成立后,我軍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和軍隊建設的需要,先后裝備了50式、55式、65式、85式、87式、07式軍服,軍服總體水平不斷提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軍軍服(1927-1937)
紅軍創建時期,革命根據地地域狹小,加上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條件異常艱苦。
紅軍穿的服裝多是中式便衣褲,有兩大兩小無袋蓋的口袋,也有的是對襟兩個或3個口袋。5個扣子,用布結或用布包銅錢、麻團做扣子。褲子是沒有插手口袋的直筒長褲。有的穿著列寧式和中山式服裝。
紅軍帽子的式樣,也不盡相同,有的部隊戴八角帽,有的部隊戴六角帽,還有的部隊戴學生帽。以后才統一為八角帽,但又分“大八角”“小八角”。軍帽上都綴紅五角星,衣領佩紅領章。這是當時從衣服上識別紅軍的唯一標識。做軍服用布,主要用窄幅粗布、細棉布。顏色有灰色、青色和藍色。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軍服(1937-1945)
抗日戰爭開始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換穿國民革命軍軍服,服裝樣式為中山裝式,戴直筒加帽圍的圓頂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左臂佩戴“八路”“18GA”和“新四軍”“N4A”字樣的臂章,服裝顏色有土黃和灰色。
1940年后,國民黨頑固派連續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號召全黨全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經過兩年的努力,布匹自給率達到70%以上。
這期間,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八路軍、新四軍軍服式樣、顏色和用料,不夠統一,一般由各大戰略區決定。八路軍總部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的軍服為灰色;陜甘寧邊區部隊分灰、藍兩種;晉察冀軍區部隊為土黃色;山東軍區夏服為草綠色,冬服為土黃色等等。用料——以粗布(土布)為主,也有部分細布(洋布)。此外,尚有呢、毛、皮等做軍服材料。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軍服(1945-1950)
解放戰爭初中期,我軍各部隊仍穿八路軍、新四軍服裝,但相繼取消了帽徽和臂章。當時各解放區由于受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雖然軍服基本樣式大致相同,但在服裝用布、顏色、尺寸和工藝技術要求等方面,差別較大。
在解放戰爭后期,我軍軍需工廠已初具規模,并接管了一批國民黨軍隊的軍需工廠,擴大了軍服生產能力,為全軍統一服裝樣式、統一生產、統一供應提供了物質條件。
1948年12月軍委后勤部召開全軍后勤會議,對全軍的軍服樣式、顏色、尺寸作了統一規定。1949年我軍服裝顏色確定為草綠色,材料為棉平布,帽子改為圓形短檐帽,這種帽子后來被稱為“解放帽”,佩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黑字白底紅邊的布胸章。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統一服裝樣式和色彩。
50式軍服(1950—1955)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開始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由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為適應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需要,中央軍委決定盡快統一全軍服裝,以利于全軍統一編制、統一指揮。1950年1月4日中央軍委批準實行新的軍服樣式,簡稱“50式”軍服。
50式軍服是解放后我軍第一次全軍統一裝備的軍服,按陸、海、空三軍,干部、戰士,男軍人、女軍人,夏服、冬服等區分。全軍干部和陸空軍戰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陸、空軍戰士夏服上衣為套頭式,緊袖口;全軍女軍人夏服為連衣裙,冬服為列寧服。陸、海、空軍佩戴統一制式的“八一”五角星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50式軍服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分為不同軍種的服裝,其中,空軍服裝樣式和陸軍基本相同,只是顏色不同;而海軍則完全自成體系。
50式軍服裝備全軍后不久,又根據國家和軍隊的實際作了多次修改、補充,如增加干部呢服、陸軍大檐帽改為解放帽、女軍人改戴無檐帽、戰士套頭單衣改為前開襟式,等等。1951年,海、空軍軍官帽徽改為與本軍種軍徽樣式相同,即分別增加銀灰色鐵錨和金黃色飛鷹雙翼。
55式軍服(1955—1965)
1955年,為配合軍銜制的實施,全軍裝備新式軍銜服裝——55式軍服。55式軍服是我軍軍服史上一次比較大的改革。首次突破了我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將軍服分為禮服和常服兩大類,品種有了很大增加,用料也明顯改善,軍官禮服和校以上軍官常服采用了毛料,軍銜和勤務識別標志也比較系統,使我軍軍容儀表有較大改善。
從1958年起對55式軍服陸續作了一些改動,主要是軍官平時佩戴新制式軍銜領章,肩章在節日、集會、出國或外交等場合佩戴;士兵冬常服均由緊袖口改為散袖口;各級軍官的夏常服、尉級軍官的冬常服均改為平布制作;陸、空軍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軍官大檐帽作為節日、外交等場合佩戴肩章時戴用,平時也改為解放帽。至此,包括服裝用料、肩領章和軍帽制式的改革一起,統稱為58式服裝。
1962年定型生產的“62式”軍服,結束了我軍長期以來冬服單一層次的“老棉襖”歷史,改善了冬服的調節性能和衛生性能,形成了以罩衣、緊身棉衣、絨衣褲、襯衣褲等組成的多層次冬服系列,把我軍軍服整體水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65式軍服(1965—1985)
65式軍服是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后中央軍委批準裝備的制式服裝。65式軍服與55式服裝的主要區別是:取消大檐帽和女軍人無檐帽,全軍男女軍人均戴解放帽;取消軍銜肩領章,一律佩戴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取消毛料服裝,干部與戰士由上衣口袋多少區分;海軍干部戰士軍服顏色一律改為灰色,取消水兵服;女軍人夏裝取消裙服。
65式軍服及其的“改良型”71式、74式和78式軍服,從1965年到1985年整整實行了20年,是我軍歷史上裝備時間最長的制式服裝。
85式軍服(1985—1988)
1985年5月1日,全軍更換85式軍服。
85式服裝主要特點是取消紅領章、紅五角星帽徽,恢復以“八一”軍徽為主體的圓形帽徽,干部、戰士戴大檐帽,佩戴綴釘有軍種符號的肩章和領章,增加制式襯衣,團以上干部發毛料服裝,服裝號型由正負號改為每個號三個型。在當時改善軍容、提高適體率、增加軍服調節功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特別是在制式單一的65式軍服穿了20年之后,85式軍服的裝備,真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覺,極大地振奮了士氣,同時也為87式軍服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礎。但作為一種過渡服裝,85式軍服無常服、禮服之分,也沒有制式的作訓服,仍是單一軍服體制。
87式軍服(1988—2007)
1987年8月新的服裝方案正式定型并投產,稱“87”系列服裝。
87式服裝的主要特點:一是軍服系列較完善。建立軍禮服、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系列,適應軍人執行不同任務的要求。二是改進了常服樣式。夏常服由立領改成了翻領,封閉數十年的領口終于打開了。三是軍服號型設置科學新穎。根據服裝用途和著裝場合,軍服號型分為5號5型和5號3型兩個系列。四是軍服質量有提高。軍官夏常服和士官、學員夏常服,均為毛料織物。五是軍銜肩章標志清楚,分級明顯,軍種符號具有象征性。
1988年10月1日,為配合軍銜制的實行,87式軍服正式裝備全軍部隊,至90年代對87式服裝作了補充完善。87式軍服建立完善了我軍軍服系列,實現了軍服裝備配套化、品種和號型系列化,使我軍軍服的結構、質量和供應有了顯著改善。但由于受到國家經濟建設水平等因素的制約,87式禮服大部分沒有配發到位,實際上普遍裝備的是常服和作訓服。
97式與99式、04式、05式軍服(1997—2007)
87式軍服裝備了10年之后,1997年和199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和駐澳門部隊,先后裝備“97式”服裝。97式軍服與87式軍服相比,在結構、用料、顏色、服飾及配套方面均有較大的改善。由于97式軍服的完整系列沒有裝備全軍,因此在我軍軍服史上不能稱為單獨的一“代”軍服。
此后,在2000年、2004年和2005年我軍都進行了一些局部的服裝改革:
2000年全軍裝備“99式夏服”,主要包括茄克夏服上衣和貝雷帽;
2004年全軍士兵裝備用仿毛面料制成的“04式士兵常服”,使軍容有了較大改觀;
2005年空軍裝備“05式常服”,顏色由保持了55年的上棕綠、下藏青改為全藍灰色。
07式軍服(2007至今)
2007年建軍80周年之際,全軍裝備了新一代服裝——“07”式軍服。
“07”式軍服與“87”式軍服相比,三軍服裝顏色都有調整,服裝樣式結構有較大改進,材料質量和制作工藝明顯提高,標志服飾擴展了軍服的識別功能,科學確定了新的冬服保暖量和軍服號型標準。“07”式軍服是我軍歷史上最全面、最系統、最徹底的一次改革。新一代服裝的裝備,進一步縮小我軍軍服裝備水平將與發達國家軍隊的差距,對于提高我軍在世界軍事舞臺上的形象和地位,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正式成立。2016年7月1日,改換自成系列的火箭軍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