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九
隨著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鼓勵住房租賃的政策逐一落地,大力發展租賃市場將成為我國房地產調控的重要長效機制。
7月20日,住建部、發改委、公安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明確在重點城市加快推進租賃住房建設,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九部委的聯合通知,將近期已經開始升溫的租賃市場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立法,明確租賃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建立穩定租期和租金等方面的制度,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與買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除了住建部等中央部委發文扶持,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做大租賃市場的可能性。廣州率先提出了租購同權的概念。7月18日,廣州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
7月24日,上海首批公開出讓的兩塊租賃住房用地成交,兩塊土地采取“只租不售”模式,項目建成后將至少提供1897套租賃住房房源。按照規定,此次成交的兩塊租賃住房用地出讓年限為70年,租賃住房物業“只租不售”,受讓人應在出讓年限內整體持有并持續出租運營租賃住房物業,受讓人應參照政府相關規定,建立包括租賃對象、租期、租金、租賃使用管理等統一管理及服務。由于采取了只租不售的模式,此次成交的地塊價格創下新低,以樓面單價來計算,兩幅地塊單價均不超6000元/平方米,這在此前的上海土地市場難以想象。
住房租賃市場的突然啟動其實并非始于今年,早在去年就已經基本確定了政策基調。在經過了去年史上最嚴調控之后,房地產市場開始從短期高強度的調控向長效機制轉移,在去年的一系列重要會議中,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逐漸被確認為長效機制中的重要調控手段。
去年6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健全以市場配置為主、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租賃體系”。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供應主體多元、經營服務規范、租賃關系穩定的住房租賃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續的公共租賃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市場規則明晰、政府監管有力、權益保障充分的住房租賃法規制度體系,推動實現城鎮居民住有所居的目標。”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了“要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而在隨后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再次對住房租賃市場做出了強調:“規范住房租賃市場和抑制房地產泡沫,是實現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工程。要準確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類調控,地方為主,金融、財稅、土地、市場監管等多策并舉,形成長遠的制度安排,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可以說,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在去年就大局已定,今年的重點是讓政策落地,近期廣州、上海等地紛紛出臺具體措施,主要是對去年既有政策的部署和回應。
從上海、廣州等地的實際舉措來看,發展租賃市場的主要手段一是加大租賃市場的供給,比如上海加大土地供應,廣州除了保證增加租賃住房用地有效供應之外,還提出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造成租賃住房,土地使用年限不變,調整后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按照居民標準執行,改建后的租賃住房,不得銷售。二是實施租售同權,保證租房者和購房者享有對等的權利。應該說,一方面加大供給,一方面保證應有權利,的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租房的吸引力和可行性。
中國之所以大力發展租房市場,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和借鑒國外的經驗。在歐美發達國家,由于租房市場相當成熟,租房在房地產體系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由于租房方便、便宜,而且法律保障制度完善,因此,很多人寧愿長時間租房甚至一輩子不買房,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房價上漲的壓力。歐洲大概有三成左右的人選擇租房,其中德國的租房比例更高,選擇租房的人群比例幾乎占到一半。德國的房價多年沒有大幅上漲,德國也從來沒有將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而是依靠堅實的德國制造成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對于深受房地產問題困擾的中國經濟而言,德國經濟可算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樣本。
不過,中國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短時間之內很難達到和德國一樣的高度。這一次上海兩幅“只租不售”的地塊以低價成交,甚至很多人認為租賃時代的到來可能會使得房價大幅下跌,這種想法顯然也是過高估計了租房市場的影響力。即使未來幾年中國的租房市場快速發展,對于房價也不可能帶來實質性沖擊。住房出租只是解決了住房最基本的居住屬性,對于中國人而言,一套住房所包含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普通的居住需求,因此,即使中國的租賃市場再發達,仍然取代不了買房的需求。
首先,住房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是最重要的財富載體。從過去十多年來看,有沒有房子,有幾套房子,已經成為人們的財富分水嶺,大多數人之間的貧富差距,其實是以房子的數量來衡量。在中國貨幣超發的時代,買房成為技術含量最低但是效果最好的投資方式,遠遠超過了基金、股票甚至是創業。最近一段時間,國內一、二線城市房價出現了難得的下跌,預計在樓市調控和金融去杠桿的打壓之下,未來一段時間之內也難有起色,對于有能力買房的人群而言,其實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如果因為相信租賃時代到來會對房價帶來毀滅性沖擊,進而選擇租房而不是買房,預計在日后的財富分化進程中將會越來越被邊緣化。
其次,租售同權雖然承諾保證租房者子女的入學權益等等,但這并不意味著將來可以通過租房將子女輕松送進好的學區。在供求關系的作用下,未來好的學區房房租價格將會超出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假如一個學區有1萬個入學名額,市場上有10萬個家庭來爭取,那么這個學區的房租價格顯然會大大超出市場的平均水平,其最終價格絕對不會是這10萬個家庭都可以承受的水平,而是由最富有的前1萬個家庭來決定。換而言之,如果過去買不起學區房,未來也同樣租不起學區房。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即使租售同權時代到來,也并不意味著學區房的末日,過去學區房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房價上漲,未來的價值將會體現在租金上;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的房租回報率其實處于很低的水平,大概在2%、3%左右,主要通過房價上漲來體現價值。未來學區房的租金大幅上漲,如果投資回報率能夠達到8%,就幾乎可以秒殺市場上所有的低風險投資品種。
再次,如果一線城市大力發展租賃市場,還有可能會推高房價。因為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原本就有限,如果更多的土地被用作“只租不售”,那就意味著普通住房的土地供應更加緊張。一線城市的房價在過去十多年持續上漲,土地供應不足已經被證明是很重要的推手,如果租賃市場再來擠占原本緊張的土地市場,普通住房市場的土地價格可能會越來越貴,房價有可能再度迎來新一輪上漲。因此,如果有能力買房而選擇了租房,很有可能會錯失最后一次上車的機會。
最后,中國人對于房子有著根深蒂固的情結,在很多中國人的人生規劃中,擁有一套住房始終是人生必須完成的事情。其實所謂外國人寧愿租房而不買房的傳言,也并非完全屬實,只不過是愿意租房的比例比中國高。即使在租房市場成熟的美國,美國人民也還是對購買住房抱有極大的熱情。本世紀初,在低首付和低利率的刺激下,很多低收入人群大量購房最終導致次貸危機爆發,充分說明美國夢的藍圖里也有一套住房的存在。對于中國而言,租賃市場的發達,更現實的意義在于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緩沖和過渡期,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出租房并不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對中國人而言才算是真正擁有了一個家。
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租房市場之所以落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租房者的保護不夠,房客遭遇房東隨意漲價,甚至提前終止合同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在租房市場,房客相對房東處于弱勢地位,基本權益難以得到保護,但在歐美國家,房客的地位并不弱勢,比如在德國,租客對所租房屋的各項權利屬于受法律保護的財產權,除非經過訴訟途徑,房東不得強迫房客搬出。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房客可以盡可能長時間居住在自己喜歡的房子里。
對于中國而言,如果想要大力發展租賃市場,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租房者的利益,至少和房東的權益相比處于平等地位,這樣才可以打消租房者的不安定感,使得租房市場處于更加長期穩定的狀態之中。
其次,在我國戶籍管理制度之下,住房被賦予了很多額外的附加功能,比如人們最為關心的子女教育問題。去年6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非本地戶籍承租人可按照《居住證暫行條例》等有關規定申領居住證,享受義務教育、醫療等國家規定的基本公共服務”,近期廣州市也提出“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里,無論是中央部委還是地方政府,將會有更多關于“租購同權”的細則出臺。不過,無論租購同權如何改革,預計最終也很難實現百分之百的同等權利,在中國現有戶籍制度之下,城市戶口和住房緊密掛鉤,如果沒有屬于自己產權的住房,僅僅依靠租房很難實現落戶,雖然現在部分二、三線城市開始試點租房落戶,但是考慮到房東的意愿,預計在現實操作層面也會遭遇很大的麻煩,而在一線城市,考慮到戶口所綁定的各項附加功能,租房落戶的難度將遠大于二、三線城市,甚至可能成為租購同權無法逾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