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潔華
農科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要學好,不僅要具備聰明才智,而且要有良好的學術素養。
出生于四川平武的陳曉陽,17歲時插隊成為知青,5個月后到四川青川伐木場當伐木工人,1977年保送到云南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學習林學專業,后留校任教,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主攻林木遺傳育種、林業生物質能源、林業碳匯、自然保護區等方向;2006年5月從北京調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

華南農業大學建于1909年,是一所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農、工、文、理、經、管、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近年來華農發展勢頭迅猛,新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1人,廣東省級人才32人;2016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農業與林業學科位列51-100之間,比2015年前進50位;轉移轉化科技成果62項,轉化收益2398萬元……
在華農的第11個年頭,陳曉陽校長許下豪言:“在未來5到10年,華農絕對能進入‘雙一流大學建設行列,對此,我信心十足。”近日,在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大學與城市—廣州地區高校校長訪談”活動中,《南風窗》記者專訪了陳曉陽校長。
Q&A
N-南風窗
C-陳曉陽
迅速占領科研制高點
N:在建設高水平大學方面,近年來華農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C:建設高水平大學近三年來,華農穩步向前。
學科建設方面。2016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農業與林業學科位列51-100之間,比2015年前進50位。進入世界ESI前1%的植物與動物學、農業科學,分別位列全球307位和313位,植物與動物學有望在1~2年內進入世界一流頂尖學科行列(前1%)。
人才引育方面。為激勵和支持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269人,2015年以來,學校共新進海內外優秀博士451人,新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1人,聘請了72名“丁穎講座教授”。
在人才的引進上,除了剛才提及的具體數據外,我們2016年就有6名80后高水平海外人才以首聘教授方式引進,最年輕的僅有28歲。
這些優秀人才來到華農,根據社會和學校學科發展需求組建“特種部隊”,學校給予特殊的人事、工資和考核政策,進什么人,酬金怎么分配,團隊自己說了算,學校全力支持他們放開手腳,迅速“占領科研制高點”。
學校10%的人才貢獻了90%的科技成果,所以學校打破了傳統薪酬分配方法,實行“優勞多得”,也采取“一校兩制”方式,實施高層次人才年薪制和協議工資制,同時我們也提高校內同類人才的待遇水平。
人才培養方面。作為廣東省生源大戶,2016年實際錄取9000人。高水平理工科的社會聲譽及影響力持續增強,在黑龍江、湖北、江西、河北4個省份的最低投檔分高出當地一本線50分以上。
科研創新方面。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125項,比2015年增加60%,排名地方農業高校第一,資助率全國排名38位。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3項,資助經費超2億元。新增2個國家級和15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截至目前,學校共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68個,其中國家級平臺8個。
成果轉化方面。2015年以來,共轉移轉化科技成果62項,轉化收益2398萬元;簽訂橫向科技合同1505項,合同金額2.416億元;共建科研平臺12個;簽訂框架協議24項。
國際交流方面。學校進一步加強國際化辦學規劃,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共建“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與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和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共建“中英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首個國家級國際合作平臺獲得科技部立項。學校先后主辦8次國際會議。
總有人,有使命感
N:華農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領域有2個。一個是農業科學,另一個是植物學和動物學。雖然學術水平如此高,但涉農專業招生仍比其他專業困難。您覺得應該如何扭轉年輕人的觀念呢?特別是在這個科技種地的時代如何吸引年輕人重新重視農業發展,報考涉農相關專業呢?
C:總有人,有使命感,想干事業。農科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要學好,不僅要具備聰明才智,而且要有良好的學術素養。
在普通高考招生錄取中,我校部分農科專業是熱門專業,如園林、動物醫學,但多數農科專業存在生源不足,招生比較困難,需要調劑才能完成計劃的情況。如2016年在廣東省第一批理科招生中,15個農科專業有8個農科專業需要調劑生源。面對這種情況,學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努力提高農科專業的生源質量:
加強招生宣傳,提高學生對農科專業的認識。很多考生及家長對農科專業的印象還停留在落后的農業耕作中,認為學習農業沒有前途。我們通過線上網絡、新媒體大力宣傳,線下建立優質中學生源基地,組織專家進中學宣講推薦農科專業等,著力構建以專業為重點的招生宣傳模式,提高各專業的吸引力。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加專業的吸引力。學校結合農科類專業的優勢和特色,適應國家及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市場需求的實際,在農學、植物保護、園藝、動物醫學、農林經濟管理等優勢學科專業設立“丁穎創新班”,旨在加大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這些農科類專業丁穎班在招生過程中生源均充足,錄取考生全部有專業志愿。
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教學管理政策,建立了主輔修、雙學位、學分制改革等教學管理制度,努力為冷門專業學生創造條件,讓其能夠學習其喜愛的不同專業知識。
設立優秀考生獎學金,鼓勵優秀考生填報農科類專業。農科專業是我校的優勢學科專業,學校鼓勵優秀考生填報農科類專業,2016年我校制定并實行了《華南農業大學優秀考生獎勵辦法》(試行),其中有一項就是鼓勵優秀考生填報農科專業:對于填報學校指定的農科專業并被錄取到該農科專業的考生,超出學校投檔線5分以上的,根據超分的幅度,分別給予一至四年等額學費的獎學金。今后,學校將進一步完善農科類專業學生的獎勵政策,吸引更多優秀考生報考。
調整理工類學科結構
N:近年來,華農著力理工科發展和學科整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安排?又是如何通過推動學科整合發展為農業學科提質?如何更好地支撐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和創新驅動發展?
C: 2015年,學校到位科研經費5.13億元,理工類項目經費約占總經費的39%。依托學校建設的68個省部級科技平臺中,近50%屬于理工類平臺;這些平臺對于廣東省創新發展、打造全產業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為加強理工類學科建設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需要,按照“統籌規劃、優化結構、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思路,對學院及學科結構進行調整。通過調整,形成了優勢特色突出,資源整合增效的學科分布,增加了理工科和交叉學科,新增了材料與能源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建立了跨學院、跨學科的創新研究中心以及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生創業創新基地。
建設理工類學科群,扶持理工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農業機械裝備是“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10大領域;結合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理工學科建設需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廣東創新發展的關鍵領域,采取以學科群建設為牽引、以特色學科建設為支撐的辦法,有序推進,整體提升。重點發展現代農機裝備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環境保護、電子信息工程、生物科技、農產品加工及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在師資力量、科研條件、招生計劃、學位點設置等方面向上述領域傾斜。
圍繞產業鏈,服務創新驅動。農業本身占廣東GDP 的比重并不高,但農業延伸的相關產值已達廣東GDP的19.8%。結合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以及振興發展粵東西北戰略的迫切需求,學校在茂名、肇慶、珠海等多個地區建立了新型研發機構。圍繞產業鏈條,學校在生物技術、疫病防控、農業裝備、物聯網、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與溫氏集團深入合作,促使溫氏集團成為國內最大和深交所市值最大的畜牧企業。
N:中國農業將從粗獷式發展走向集約式發展 這理應是華農的機遇。您剛剛提到校企合作,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那是否有意在學校內部的科研平臺中嘗試孵化一些高科技的農科創業公司?
C:我們牽頭成立廣東省高校創新創業聯盟,并形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創新創業,從學生教育抓起。
我們推進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改革,實施“立體式、鏈條式、遞升式、全程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積極探索建立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的新機制。鼓勵學生在校內2萬平方米的孵化平臺積極實踐。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學會了如何思考問題,如何與人合作,這是為他們人生點亮的一盞燈。
除提供平臺,充分釋放學生的創新能力外,學校歷來都很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積極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有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部署,近年來,我校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學校現有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獸共患病防控制劑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畜禽育種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廣東)、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畜禽產品精準加工與安全控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廣東)、國家精準農業航空施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8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省部級科研平臺50多個。
學校正積極推動部分科研平臺依托自身的科技、人才和成果優勢,將產生的科技成果以各種方式進行轉化應用。如:最近學校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在與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洽談合作設立“廣東華農稻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學校將以技術成果入股的方式占有公司股份;依托學科和科研平臺,學校參與組建了“華農(肇慶)生物產業技術研究院”和“華農(潮州)食品研究院”等企業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人獸共患病防控制劑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研發的新型禽流感疫苗,許可給某企業生產,轉讓經費2000多萬元。另外學校正在與廣東省農科院商議共建廣東省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孵化更多的農業高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