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并非什么新鮮的名詞,它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我們民族的土壤中,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
“工匠”一詞,“工”作“精”“巧”之解,“匠”乃技藝;也就是說,凡精于技藝、巧于動手的人,皆可稱之為“工匠”。
在二里頭遺址這一夏代故都的王宮區的南邊,就發現了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的手工業作坊區,有銅器澆鑄作坊區、陶鼎制作區、治玉技術區、綠松石制品區和鑲嵌工藝區、漆器加工區,這些手工業作坊區被考古工作者戲稱為“當年的國家高科技產業基地”;而在這一區域內進行專業手工勞動的人,被統稱為“工匠”。
在當時,“匠”是受國家保護、社會重視的國寶級人物?;厮萑A夏五千年文明歷程,任何一個強盛的時期都有著龐大的工匠群體及先于世界他國的各種工藝技術水平??梢赃@樣說,工匠精神、工匠文化撐起了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
代表人物
在中國古代,公認的“工匠之祖”當然是墨翟(史稱墨子)了。墨子被一些學者尊稱為“中國古代最杰出的工匠理論家和實踐家”。墨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年歲上要略小一點。據西漢淮南王劉安考證,墨子開初也曾跟孔子學過儒者之業,后發現這種學說過于繁雜且不易實行,于是另創墨家學派,提倡以工匠為務,以改善民生。按照這一宗旨,墨子辦起了學校,廣收門徒。由于墨子是“工匠之祖”,他的學生自然都是精于技藝的工匠,教授學生的也是切切實實的工匠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