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
摘 要:文章分析了新聞記者提高自身新聞采編能力的重要性,同時闡述了新聞記者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總結了一些有效提升途徑。旨在有效提高新聞記者的新聞采編能力,進一步確保新聞信息采集與播送的質量。
關鍵詞:新聞記者;新聞采編能力;有效提高途徑
1 分析提高新聞采編能力重要性
受到科技水平與經濟水平的影響,我們已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技術已滲透到我們生活、工作與學習中的各個方面。諸如:傳統(tǒng)的電視、報紙以及廣播等信息傳播方式已被現(xiàn)代化網絡媒體所取代。正如我們所知,網絡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量大、傳播迅速等特點,而對于電視媒體而言,想要在網絡媒體的應用下快速、高質的傳播新聞,就要求基層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較強的新聞采編能力,這是因為當前普羅大眾獲取新聞訊息主要的渠道還是通過地方電視臺或國家電視臺播送,而新聞記者具備較強的新聞采編能力,便意味著地方電視臺推動出來的新聞質量較高,信息量廣泛,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即容易從眾多的電視臺新聞播送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這對于電視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言非常重要。可見,新聞記者不斷提高自己的新聞采編能力,無論是對于自身的發(fā)展,還是對于整個電視臺的發(fā)展都非常有力,而這便要求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需做好一些與采訪、整理以及編輯有關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推送出高質量的新聞訊息。
2 分析采編過程中常見的一些問題
2.1 過于強調新聞關注度與收視率
經實地調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某些新聞記者過于看重新聞的關注度和收視率,以致在新聞采編過程中,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和閱讀興趣,在擬新聞標題時喜歡使用到一些危言聳聽的字眼,并且在編寫內容時已經習慣應用夸大事實的編寫方式。
諸如:曾在國內掀起一陣勵志之風的《孤兒楊六斤的勵志故事》,在這一標題的新聞中寫到楊六斤是個孤兒,父親去世后母親帶著弟弟改嫁了,而后六斤與爺爺奶奶生活,幾年前爺爺奶奶相繼離開人世,六斤便在親戚家的空房子中獨自生活,除了每周能夠在堂哥處領到十元的生活費用外,其他時間全是靠著野菜、抓魚充饑。看啦,多么感人的勵志故事,但當新聞真相被披露后,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個想要達到公益效果的假新聞,因為事實真相是楊六斤已年滿十四周歲,而并非十二歲,楊六斤獨自生活的時間不到一個月,而并非五年,尤其是關于“吃青草”的字眼,據(jù)當?shù)睾芏鄬W生反映這是他們都會找來吃的野菜。顯然,不實的新聞犯了眾怒,不僅沒真正幫到楊六斤,反而讓自己的單位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2.2 視角不夠敏銳
現(xiàn)階段,國內新聞媒體統(tǒng)一戰(zhàn)線,均朝著“文風改”、“基層走”及“作風轉”的方向前行。我們要求新聞記者必須走入基層,了解事實,披露真相,只有真正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去搜集新聞信息,才能了解到老百姓們真正的訴求。但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很多新聞記者在新聞采編過程中缺乏敏銳的視角,即便是走入基層,貼近人們生活了,也無法觀察到有用的信息。
2.3 創(chuàng)新力不足
某些基層新聞記者在新聞采編過程中依然沿用著守舊、過時的新聞采編形式,這主要是因為這些新聞記者在長時間的新聞采編工作中,無論是新聞報道的角度,還是新聞關注的焦點都已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形態(tài),即很難根據(jù)當前的信息需求、信息發(fā)展形式作出改變。顯然,若不及時對新聞采編方式進行改變,采用新的一些手法必然會被社會環(huán)境所淘汰。諸如:新華社以前編寫的新聞都比較正式、嚴謹,可讀性雖然很強但卻不適合現(xiàn)代讀者的閱讀“口味”,而前段時間新華社突然“大火”了,甚至一夕間破千萬粉絲數(shù),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寫了一條很有意思的新聞,可讀性、閱讀興趣都很強,滿足當下讀者的閱讀需求。
3 分析有效提高途徑
3.1 專業(yè)素質水平提升應是關鍵
對于一個專業(yè)的新聞記者而言,其欣慰采編能力離不開平日里各類知識的累積,因而我們要求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素質水平,涉獵更多的知識領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在面對各種突發(fā)事件時,應用自身豐富的知識涵養(yǎng)將問題解決。諸如:平日里不斷積累一些生活常識,時常翻閱一些社會書籍,多看書多讀報,思考哪些新聞采編能力較強的同行們,主要優(yōu)勢有哪些,并主動與他們取得聯(lián)系,借鑒他們的經驗。
3.2 培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有必要
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除了具備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外,還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以免在新聞采編工作中摻入個人情感,顯然,主觀思想過于濃重,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尤其是對于一些對國家利益不利的事件,必須查明事實真相后方可播報。無論何時,任何一條新聞采編都必須遵循“絕對事實”的原則,站在道德制高點,維護國家利益是前提,壓力打擊不實新聞,以塑社會正氣。
3.3 敏銳觀察力提升應是重點
新聞媒體人需要具備敏銳的新聞觀察力和獨特的新聞視角,這是因為有時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不一定是事實本身,有些事件極易懵逼我們的眼睛,讓我們只能夠看到真相外所穿的“糖衣”,尤其是當一個新聞記者對新聞的靈敏度不夠時,事實的真相可能會從他/她的眼角下溜走,因而敏銳觀察力提升非常重要,其要求新聞記者在基層采編過程中,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對問題進行思考,在保證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同時,還必須維護受眾基本的利益。
此外,對于新聞臺領導而言,需不斷增強對新聞工作者新聞采編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只有他們具備較高的道德水平以及敏銳的新聞視角,才能撕開不實新聞丑陋的外衣,披露事實真相。
3.4 社會責任感強化應是核心
想要成為一名出則的新聞采編工作者,具備強烈的工作責任心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奮戰(zhàn)新聞一線,了解最新、最真實的新聞事件。對于新聞記者而言,在新聞編輯之前應當是對新聞事件原由有了非常準確的認識,在擁有第一手資料的同時,還需進一步對事實真相進行調查,以便還原事件本身。
4 總結
綜上所述,時代在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廣播或紙質等新聞媒體形式已被網絡媒體所取代,對于當前的新聞記者而言,必須具備較高的新聞采編能力、較高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以及敏銳的新聞信息觀察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還原最真實的新聞事件。
參考文獻
[1]石磊山. 基層電視臺新聞記者提高新聞采編能力的策略探討[J]. 新聞研究導刊,2015,12:222.
[2]李晉平. 基層電視臺新聞記者如何提高新聞采編能力[J]. 新聞研究導刊,2017,03:5.
[3]德琳. 新聞記者如何提高新聞采編能力[A]. 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fā)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企業(yè)黨建與政工創(chuàng)新工作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fā)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