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 要:隱喻與轉喻的界限具有模糊性,分辨詞義的生成與轉變是在隱喻作用下進行還是在轉喻作用下進行變得至關重要。“折桂”一詞由古到今,詞義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影響“折桂”語義演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認知、心理、語言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旨在揭示隱喻作用下“折桂”詞義的演變過程。
關鍵詞:隱喻;折桂;詞義演變;原因
隱喻和轉喻同屬于認知現象,與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發展過程密切相關。隱喻和轉喻同時又隸屬于語言現象,我們也可以在語言發展的規律中發現隱喻和轉喻的作用。隱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飾作用,而轉喻并沒有修飾作用,但具有引人聯想的作用。隱喻主要基于相似,而轉喻則基于鄰近。在使用漢語詞匯中,區分漢語詞義演變過程中的隱喻和轉喻尤為重要。“折桂”一詞本義為“登科,考中舉人”后發展成為“獲勝”“奪得冠軍”之義,其中體現的是隱喻的作用。本文試圖從認知、心理、語言三個方面探究“折桂”詞義的演變,更為加深對隱喻在詞義演變過程作用的理解。
1 隱喻和轉喻
陸儉明在其論文《隱喻、轉喻散議》中指出:隱喻是“從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結構映射”(Haser,2005),即從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轉喻基于鄰近(contiguity),隱喻基于相似(similarity)。但是,有學者認為,轉喻是隱喻的基礎;而現在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隱喻、轉喻是一個連續統。轉喻基于鄰近(contiguity),隱喻基于相似(similarity)。(陸儉明,2009)按照陸儉明的說法,無論是隱喻還是轉喻,都統一分為單一激活和疊加激活。單一激活又可分為單一激活又分為“相似性激活”、“`整體—部分'聯想激活”、“`因—果'推理聯想激活”三類。比如“他呀,活脫脫就是一塊木頭”就是“相似性激活”,用木頭來激活人們對他的認識;“那個眼鏡兒你起來答一下問題”就屬于“`整體—部分'聯想激活”,用眼鏡兒來指代那個戴眼鏡的人;“你有筆嗎?”則屬于“`因—果'推理聯想激活”,其中暗含著說話人向聽話人借筆之意。而談到“疊加激活”,“他是我們班的小諸葛”,諸葛激活諸葛亮,再用諸葛亮激活“最聰明能干的人”。
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詩學》中指出隱喻是一個詞替代另一個詞來表達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兩者屬于一種對比關系,因此,隱喻和明喻本質上是一致的。隱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飾作用。公元1世紀的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提出了“替代論”,他認為所謂隱喻實際上就是用一個詞語去替代另一個詞語的修辭現象。亞里士多德和昆體良的觀點,都是將隱喻看作是一種修辭方式,都將隱喻的功能看作是一種“附加的”、可有可無的“裝飾”。同時,兩種理論都認為隱喻就其結構和形式來看,都是正常語言規則的一種偏離。20世紀美國修辭學家理查茲對隱喻作過深入研究。20世紀30年代,理查茲發表了《修辭哲學》,首先提出了隱喻互動理論,使其成為繼亞里士多德的“對比論”、昆替良的“替代論”之后的第三種最有影響的隱喻解釋理論。
劉金英在文章《換喻和擬人辨異》中比較了轉喻和擬人的區別,在這種比較之中對轉喻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劉金英認為,轉喻是用某一事物或該事物屬性的名稱來代替該事物本身的一種修辭格,轉喻反映的是兩個密切相關的事物的現實關系。在提到某一事物時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與之有著密切的關系的另一事物。比如人們在說到五角大樓時會想到在這棟樓里辦公的美國國防部。轉喻和提喻一樣屬聯想類辭格,是由語詞義的轉換而形成的,是詞匯的引申意義,其語義根據是心理聯想,不是任意的想象。劉金英指出了轉喻常見的幾種表現形式,如用事物的典型特征代替職業或特征所有者,用容器名稱代替容器內所盛的東西,用工具代替動作或工具使用者,用人體器官代替其感覺或作用,用地名或機構名稱代替與其密切關聯的人或事物,用材料代替用該材料做成的東西,用人名代替其作品或商標名代替其產品,用感情或行為代替其對象,用原因代替結果或用結果代替原因,用數詞代替等同數目的人或物。認知語言學則認為,轉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辭手段,而是一般的語言現象,更是人們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我們的思和行所依賴的概念系統從根本上說具有轉喻的性質。
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1)隱喻涉及兩個不同領域事物之間的關系,而轉喻常常涉及同一個認知領域的事物之間的關系。2)隱喻根據的是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而轉喻著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點或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特殊關系。3)隱喻的理解過程實際上是始源域事物特點向目標域事物映射的過程,而轉喻的理解主要是根據喻體的特點來確定實際所指的對象。4)從功能上來說,隱喻和轉喻有很多相似之處。但隱喻因為以此代彼,因此更能創造“詩意”和“意境”,也更具認知價值。而轉喻主要是以事物的某一特點替代該事物,因此其主要功能為指稱。(束定芳)
2 “折桂”來源及本義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內篇·人間世》這里的“桂”還沒被賦予意象特征。在楚辭中大量地寫到“桂”,“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這里屈原借有香氣的桂花來指人的美好品德。而在此處還沒有優秀賢能的譬喻。
在「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的比喻之后,文人開始使用“折桂”來比喻選拔人才。有一種說法為“因桂樹葉碧綠油潤,我國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時科舉考試正處在秋季,恰逢桂花開的時候,故借喻高中狀元。”(此種說法尚待考證)杜甫《同豆盧峰知字韻》“夢蘭他日應,折桂早年知。”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唐代墓志銘中也出現了“折桂”一詞,“君分球吐潤,折桂騰芳,綺服翔英,青襟擢秀,游書獵藻,托劍奔奇,以武藝見知”。南宋《古尊宿語錄》中“登科第一人。下座。上堂。三平禪師道。只此見聞非見聞。”也提及到了“折桂”。元·王實甫《西廂記》“【得勝令】誰著你夤夜入人家,非奸做賊拿。你本是個折桂客,做了偷花漢。”這些詩句及雜劇中的“折桂”均是登科,考中舉人之義。另外,魯迅在其舊體詩集《祭書神文》注釋中提到“因稱考中秀才,即入學宮為入泮。樨香:木樨即桂花,古稱登科為折桂,指考中舉人。”“折桂”一詞出現時便是登科,考中舉人之義。“折桂”一詞在出現時,便是以“登科,考中舉人”之義出現。并沒有簡單的“折取桂花”之義。“折桂”一詞作為典故廣泛地出現在各類詩詞中,但此處不能把“折桂”理解為“折桂冠”。若簡單地理解為“折桂冠”則有把詞義范圍縮小之嫌。
3 “折桂”詞義演變
現今,折桂一詞多用于體育賽事及其他各項比賽當中,有“獲勝”“奪得冠軍”之意。
(1).繼去年在全國城市衛生評比中折桂后,廈門今年又被評為國家級衛生城。這里的“折桂”為“獲勝”之義。
(2).女子撐桿跳高,蔡維燕越過四米折桂,孫彩云屈居亞軍。這里的“折桂”為“奪得冠軍”之義。
(3).張潔今年憑《無字》再折桂,兩捧茅盾文學獎后首次坦然面對媒體。這里的“折桂”為“獲獎”之義。
(4).為什么有的干部德政可歌、賢名攸著,屢屢折桂,從群眾的心秤上我們可以具體生動地勾畫出新時期好干部的形象以及為公仆者所應具備的全部關鍵要素:廉潔、勤政、務實、質樸,有政治責任心又具有突出的能力。這里的“折桂”為“獲得表彰”之義。
(5).經評委評審,俄羅斯維亞澤姆斯基代表隊的作品《花蜜》蟾宮折桂,奪得一等獎;中國三隊的作品《民族》和馬來西亞一隊的作品《世代家族》榮獲二等獎。此處“折桂”為“獲勝”之義。
(6).翌年,高村薰以《懷抱黃金飛翔》折桂。這兩位女作家都相當有實力,先后獲獎,使該獎名聲大振。此處“折桂”為“獲勝”之義。
(7).曾在1989年創造了1.97米亞洲女子跳高紀錄的金玲,雖已30歲,但近期代表上海市復出。她在5月中旬石家莊站比賽中,以1.85米的成績折桂。今天,她以1.82米的成績再居此項目榜首。此處“折桂”為“奪冠”之義。
(8).據統計,在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強中,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再次折桂,去年進出口額達到95.2億美元。此處“折桂”為“獲勝”之義。
(9).今天率先進行的男子3米板雙人跳決賽,中國選手余卓成/徐浩發揮穩定,從第一輪動作開始一直排名榜首,最后以311.46分的總成績折桂。此處“折桂”義為“奪冠”。
(10).世界杯體操系列賽法國站比賽畢文靜高低杠折桂,張京津雙杠奪冠。此處“折桂”為“奪冠”之義。
“折桂”一詞本義為“登科”,在后世的不斷發展中,逐漸引申為“獲勝”等義。“他在這場比賽中折桂”該例中用“折桂”激活“他在比賽中獲勝”。而根據研究隱喻的語言學家所述,隱喻因為一種修辭現象,而轉喻為一種語言現象,而此例中折桂是用來形容“在比賽中獲勝”,帶有修辭意義。“折桂”與“在比賽中獲勝”為相似關系,并且“折桂”一詞由“登科,考中舉人”到“獲勝”“奪得冠軍”,詞義的發展史單向的,并不可逆,因此,可判斷“折桂”的詞義演變是在隱喻作用下進行的。
4 “折桂”詞義演變原因
1.認知原因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是古代人認識和描述事物的一個基本原則。根據有人對《說文解字》取類系統的研究,古代漢字造字的取類反映了人們發現不同類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而以彼物喻此物的認識事物的規律。如把“佳人”比作“花木”或把“花木”比作“佳人”。這類比喻將女性體態的“婀娜”特征施于自然物體,又非草木姿態之所專。“這類關系,初非盡出于假借,而是古人觀物‘結習。看來,二者原本可以相通連以致于相認同”。(《說文解字》的文化解讀:16)古代人觀物取象的一般過程是:人-物之間,由人及物,即由“近取”到“遠取”,如:禾→人體動態→妖→女子情態→妖;笑→草木動態,笑→情態物化。(束定芳,2000)但僅僅只通過觀物來取象是遠遠不夠的,若只通過觀物取象,則不會有當今漢語中普遍存在的一詞多義現象,也會給漢語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帶來不便。柏拉圖曾斷言人類將永遠不可能看到真正的世界。人類的認知能力不但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還受到自身感知器官結構的限制;人類的經歷不僅相當有限,而且具有證偽性。因此,人類要認知周圍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領域,就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統,并將此隱射到未知的領域,以獲得新的知識和理解。這就是為什么在科學思維中,在對新概念的探索和闡述中,隱喻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束定芳,2000)“折桂”首次出現時,為“登科,考中舉人”之義,而當今,早已廢除科舉考試,“折桂”的原本義在現今不具備廣泛使用的土壤,但“折桂”在隱喻作用下,發展成為“獲勝”“奪得冠軍”之義則充分具備了發展的土壤,使之能夠繼續廣泛地被運用。同時,這也是在使用語言過程中對新概念的一種探索和嘗試,使用其已知的“登科,考中舉人”,并將此隱射到未知的領域,獲得“獲勝”“奪得冠軍”新理解。
2.心理原因
“語言被稱為思想的衣服,然而,更確切地說它是用肉做成的思想的衣服,即身體。我說過是想象織成了這一肉衣;難道不是嗎?隱喻是她的原料:看看語言吧,除了幾個原始的成分以外,完全都是隱喻,有的仍可以認出,有的已經認不出來;有的仍然充滿生命,有的已經完全成熟,失去了色彩。如果說那些原始成分是語言這一肉衣的經緯的話,那么隱喻就是其肌肉、織體和活的肌膚。沒有隱喻的風格你是永遠找不到的。”Carlyle,T.,1937:p73)
羅杰斯把“非有意的”(notintended)的隱喻稱作“幼稚隱喻”(naive metaphors),因為它們與孩子的話語相似。兒童常常從直義的角度理解成年人的修辭性語言。何蘭(Norman Holland)曾經說過,“只有你變成小孩,你才能進入文學的王國。”(轉引自Rogers:24)羅杰斯通過對張力理論的修正提出了一個詩歌語言的心理學模式:在某種語境條件下,語言調動讀者大腦中的基本和第二性過程大腦活動,產生一種向心心理張力,使大腦感覺到與在沖動和保護結構之間,包括記憶結構和相同(identity)形狀產生的張力的數量成正比關系的一種充滿活力的、強大的、想象性的過程(passage)。基本過程和第二性過程不是張力的直接來源,而是相對立的沖動和保護力量得以調動的媒介。經歷這種語言的快感更多地來自大腦活動方式的調節,而非張力的簡單形成和釋放(Rogers,28-29)。能夠引起讀者大腦中這種認知和情感平衡振蕩的最小語言單位是隱喻。每一個隱喻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小小的謎語。換句話說,每一個隱喻都包含一個內在的邏輯證偽,都要求讀者從至少兩種不同或多少有點不相容的方式來理解其意義。(束定芳,2000)
“折桂”一詞本為“登科,考中舉人”之義,該詞帶有美好的寓意,其中可以體現一種自豪的心理,同樣地,在體育賽事中以及在其他各項的評選以及競爭中獲得勝利,也同樣是令人感到自豪的事情,例如“他在此次比賽中折桂”,則馬上能聯想到“他在此次比賽中奪冠”,與此同時還伴隨有自豪、夸贊的心理。
3.語言原因
從一般的大眾心理角度,隱喻使用大多與“求新”、“求異”等有關。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也討論到了人們在興奮狀態時使用隱喻的傾向性:“復合詞、許多許多的警句以及生僻的詞最適合情緒化的語言。我們能夠原諒一個處于憤怒狀態的人說‘天大或‘無限的冤屈;如果他已經通過贊頌或發怒或情感表露征服了聽眾,深深地打動了他們,我們也會原諒這樣的語言。就像伊索克瑞提斯(Isocrates)一樣,在其演講的結束,說出“name and fame”和“in that they brooked”等話語。人們在被深深激動時確實用這種方式說話。因此,當聽眾也進入同樣的狀態時,他們也就自然贊成了。這就是為什么這樣的語言特別適合詩歌,因為詩歌是一種靈感激發的產物。”(Aristotle,Rhetoric:1408b)
隱喻性構詞方法有很多。而且不同的語言還有不同的隱喻構詞方法。但以下的一些隱喻的構成手段則是許多語言中都有的(束定芳,2000):(1)詞義的延伸如“牢”表示“監牢”就是由本義“牲畜圈”直接派生出來的。“步”,本義指行走,行路,特指慢行,是動詞。《說文》:“步,行也。”《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步”和“趨”是相對的,“趨”是疾行,“步”是慢行。“步”由本義引申為指兩足各邁一次。《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又引申為古代的六尺,這是量地單位,三百步為一里。由動詞“步”引申為名詞“步”,名詞“步”又引申出量詞“步”,引申義都與本義相關聯,但它們之間也是互不從屬的。(2)詞性轉換漢語中的“牛”由名詞變成形容詞,如“很牛”“牛”本為一種家畜,而“很牛”是指很厲害,比如“他這個人很牛”就是指“他這個人很厲害”;漢語中某一名詞與某一動詞搭配,構成一個新的具有隱喻意義的動詞,如“鼎立”、“瓜分”、“冰釋”、“瓦解”等,“鼎立”若單純從他的構詞來看,則為“鼎立在地上”,而組合在一起,則具有了“勢均力敵”的隱喻義;“瓜分”,名詞“瓜”和動詞“分”組合在一起,則帶有了“任人宰割”的隱喻義,含貶義;名詞“冰”和動詞“釋”組合在一起,則帶有“之前兩者之間有嫌隙”的隱喻義;名詞“瓦”和動詞“解”組合在一起,則帶有“分裂、崩潰”的隱喻義。(3)復合造詞 漢語中通過這類構詞法構成的隱喻性復合詞很多,如:“鵝卵石”、“杏眼”、“鴨梨”、“柳眉”、“雞冠花”、“駝背”、“鷹鼻”、“兔唇”“馬鞍山”、“龍須菜”、“麥粒腫”、“象鼻”、“狐步舞”、“羅圈腿”、“劍麻”、“梭魚”、“雞胸”、“犬齒”、“劍齒蘭”、“虎牙”等等。這些詞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為修飾詞,后一部分為中心詞,后者與前者之間存在在一種形體上的相似,如“鵝卵石”是指石頭形狀上與鵝卵相似,“杏眼”則指眼睛肖似杏子。(4)在使用漢語過程中,說話者常常需要使用一個比現成詞更漂亮、更有力的詞,或更有表達力的詞,那么在此過程中運用的語言手段被稱為修辭手段。如,漢語中為了增強語言表達效果,常用“飯桶”一詞來形容“吃得多但無用的人”,更加的形象生動。那么在此運用過程中“飯桶”則具有了“貪吃但無用”的隱喻義。類似的例子還有“萬金油”,“萬金油”原指有多種用途的膏狀藥物,用“萬金油”來形容人時,則形容人八面玲瓏、心思活絡,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加深人的印象。
“折桂”一詞,則使用到了隱喻性構詞中的詞義的延伸,“折桂”原本只指“考中舉人”,而現在則指在各賽事中取得勝利,在比賽中取得勝利和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勝利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可以說“獲勝”“奪得冠軍”為“登科,考中舉人”的引申義。同樣地,也可以認為“折桂”一詞運用了隱喻性構詞方法中的修辭手段,用“折桂”能更加形象生動地體現在各賽事中取得的勝利。用“折桂”一詞來隱喻“獲勝”“奪得冠軍”體現了語言使用機制中的“求新”“求異”,“他在本次短跑中以7分2秒的成績折桂”和“他在本次短跑中以7分2秒的成績獲勝”這兩句話,顯然前一句更讓人感到印象深刻,正是在語言中的不斷追新,不斷求異,推動了“折桂”詞義的演變。
5 結語
本文簡要討論了“折桂”的本義以及其后來在隱喻作用下演變發展成的意義。探究詞義的演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折桂”一詞在隱喻作用下詞義轉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折桂”一詞詞義生成及轉變原因的探究,對其他隱喻詞生成及轉變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對我們揭示隱喻詞的特點、機制和功能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 [ M ].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1954
[2]陸儉明.隱喻、轉喻散議[J]外國語,2009(L)
[3]徐海英.漢語詞義引申中的隱喻和轉喻研究[A]當代語言學,2006
[4]劉金英.換喻和擬人辨異[J]教學與管理,2001(2)
[5]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朱德熙.自指和轉指[J].方言,1987(1).
[7]束定芳.論隱喻的運作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98-106
[8]束定芳.亞里斯多德的隱喻理論[M].《外語研究》11995第3期.
[9]束定芳.論現代隱喻學的目標、任務和方法[J].《外國語》11996第2期.
[10]束定芳.隱喻的語用學研究[J].《外語學刊》1996第2期.
[11]束定芳.論隱喻產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J].《外語學刊》2000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