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陽+許蕊
摘 要:對外電視翻譯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外宣手段,而新聞的翻譯質量直接影響著英語新聞的傳播效果。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為電視新聞漢英翻譯提供了理論依據。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電視新聞翻譯的目的性,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對原文進行重組、增刪或改寫,以符合外國觀眾的思維方式和收視習慣,從而獲得良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關鍵詞:對外電視翻譯;目的論;翻譯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視廣播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一種重要的傳媒方式,電視新聞也是人們獲取最新信息的一種重要渠道。在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下,電視廣播與紙質報刊、互聯網傳媒一樣,在對外宣傳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在中國當前的對外宣傳媒介中,對外電視新聞播報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方式,并具有新聞宣傳語篇的共性: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詞具體、確定,文句簡潔,詞義準確,可信性強,努力避免結構復雜的文句、陳詞濫調、難懂的專門術語或含糊不清的語言。多用平白易懂的短字、短句,避免使用偏僻少用的長句、長字[1]。翻譯是世界新聞傳播的必經途徑,新聞翻譯在信息傳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德國功能主義的翻譯目的論
功能主義的翻譯理論是 20 世紀 70 年代德國的一些翻譯學者提出來的,其學派的代表人物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創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ie)。 他認為,翻譯和人類其他行為一樣,有其目的性。翻譯不是簡單的語碼轉換,原文的作用只是 “提供信息”,譯文應該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以譯文預期功能為目的,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法。目的論把翻譯從原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它以翻譯目的為總則,把原文作者、譯者、譯文讀者都納入研究范疇,從而呈現出更大的理論包容性[2]。
目的論對于電視新聞翻譯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使整個翻譯行為 “有據可依”,為譯者指點迷津。在新聞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具體形式, 不用考慮做到完全對等,而是根據譯文的具體交際目的,結合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 對譯文的期待、 敏感度或者交際需要等因素來決定翻譯的具體策略與方法。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協調新聞原稿、譯者和受眾等多重關系,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而不是苛求絕對忠實于新聞原稿[3]。
2 英語新聞的受眾與目的
根據目的論這一理論框架,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 “受眾”,即具備特定文化環境下的社會知識的目的文本的接受者。目的論認為,翻譯不僅是語言的翻譯,同時也是文化的翻譯,它涉及兩種文化的比較[4]。受眾對于譯文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譯員翻譯時所采用的策略。新聞的受眾絕大多數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人士,他們大多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認識,但知之不多,因此,“我們不可低估外國讀者或聽眾的能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國人對我國的了解水平”[5]。
毋庸置疑,英語新聞是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一種手段,要幫助當地政府和百姓塑造和維護良好的國際形象,正面宣傳其自然資源以及人文資源等硬件和軟件優勢,從而達到招商引資、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因此,譯員并不是為新聞原文稿件的作者服務的,不需要也不可能和其保持完全對等。譯員在翻譯的過程中考慮的應是如何協調原文作者、譯員和受眾的多重關系,從而有效地為當地政府服務。英語電視新聞的翻譯工作任務因而也就成為在盡量不損害原文作者的原意的前提下,讓新聞受眾易于樂于接受新聞中的文化與信息,努力幫助政府實現其預期的交際目的。
3 目的論視角下對新聞翻譯的處理
(一)、新聞刪減
原文:14 日是西方的情人節,記者走訪時發現,雖然是星期一,但是情侶們似乎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花店、商場、電影院到處都能看到甜蜜情侶們的身影。
改譯:Even though the Valentine's Day fell on Monday this year,sweet lovers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in flower shops,in shopping malls and cinemas.(2011 年 2 月 19 日播出)
改譯時譯員對原作進行了必要的刪減,使其更加簡練,符合電視新聞的要求。比如 “14 日是西方的情人節”這一小句不必翻譯,畢竟大多受眾是外籍人士,這個他們都清楚。記者在寫新聞稿時,習慣性地站在了中國受眾的立場上,而并沒有考慮該新聞的外國受眾的文化立場。
(二)、新聞轉化
中國特色的形象表達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信息,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心理體驗和思維方式,具有極為豐富的民族人文內涵,幾乎不可能照搬英語中的現成符號加以對應翻譯。因此,譯者在充分領會其真正含義的基礎上,可以較為自由地打破原文的局限進行信息轉化,以期適合譯語的行文規范,既能令譯語受眾接受,又能準確地再現原文意義。如:肉夾饃英語為“Rougamo”,牛肉泡饃英語為“Pita Bread So awked in beef Soup”,羊肉泡饃英語為“Pita Bread So awked in lamp Soup”,蕎面饸饹英語為“hele buckwheat noodles”,葫蘆頭英語為“hulutou”,biangbiang 面英語為“biangbiang noodles”。為使譯語受眾能夠充分地理解相關意義,譯者可以借用英語中固有的形象表達加以替代。再如,“菜籃子工程”是我國農業經濟領域出現的新詞語,英語中沒有對應詞,譯者可采用意譯法轉化為:a program aimed to improve the supply of non-staple food。
(三)、新聞重組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不同語言的翻譯或轉換,是國際社會最看重的文化交流形式。電視新聞材料的翻譯既要忠實地再現原文信息,規范地使用譯語,避免機械地照搬漢語的語言結構,同時還要注意東西方的文化習俗差異,采取適當的方法與技巧以期取得宣傳的最佳效果。
原文:5 月 12 日四川汶川發生 7.8 級大地震之后,在義烏經商的許多外國商人也紛紛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將一筆筆愛心捐款送到義烏市慈善總會。據了解,這幾位外國商人來自毛里塔尼亞,在義烏經商已有多年。在得知四川汶川發生地震之后,200 余位毛里塔尼亞駐義烏商人立即聚集一起,紛紛慷慨解囊,捐了 20余萬元人民幣。
譯文: Over the few day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the twelfth,many foreign traders in Yiwu contributed money to the earthquake victims.These Mauritanians who have done business in Yiwu for many years gathered to discuss how to help the earthquake -stricken people in Sichuan and their donation exceeded 200 thousand yuan in total.
文中提到伸出援助之手,將愛心捐款送到義烏市慈善總會等內容,這是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對于中國人而言,新聞除了傳遞信息之外,還兼具贊揚和呼吁的功能。但是外國觀眾對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就難以理解,對于他們來說,清楚地告知中國汶川地震發生之后,許多在義烏經商的外國商人向災區捐款這一事實會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所以文中改譯為:Yiwu contributed money to the earthquake victims.
4 結語
通過對以上電視新聞漢英翻譯具體實例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翻譯的目的性,在保留新聞基本原意的情況下,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進行必要的闡釋或變通,以期符合外國觀眾的思維方式和收視習慣,從而獲得較為理想的對外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翟樹耀.對外宣傳報道與英語寫作[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378.
[2]王墩田肖建壯.翻譯實訓教程[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3-4.
[3]顏志蓉.目的論視域下的地方電視新聞的漢英翻譯[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8):61.
[4]于芳.目的論指導下的外事翻譯策略與失誤探討[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8(02):72.
[5]段連城.怎樣對外介紹中國[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