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鐘
摘 要:隨著社會的變遷,通過研究廟會的文化特征可以反映一定空間和時間的社會文化。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涉及到以往被忽略的民間信仰和活動,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與精英階層文化完全不同的思想文化世界。本文通過兩本書的比較來學習研究中國傳統廟會的文化特質。
關鍵詞:《明清社會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狂歡與日常》;《行好:鄉土邏輯與廟會》;廟會
1 《行好》內容概述
《行好:鄉土邏輯與廟會》是岳永逸在博士學位論文《廟會的生產:當代河北趙縣梨區鄉村廟會的田野考察》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本書一共九章,分為三部分。第一章主要是通過對分析百年的廟會學術史,認為研究廟會視角分為:“眼光向下”的俯視、新—舊言語沖突的蔑視、時空階序中的“好奇(平視)三種不同的研究體位。雖然學術界已經開始注重將鄉村廟會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但是始終陷于重宗族的“家”為核心與重宗教儀式的“廟”為核心的二元話語框架,作者試圖從鄉民文化圖示出發,“將鄉土廟會視為與特定群體和地域相關聯在家與廟之間讓渡、轉換的動態過程,并把廟會放在民眾生活世界的廟會體系中考察,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個特殊的事件或慶典”。[1]作者在第二章介紹了民俗志、情景分析法和中觀研究等田野研究方法,并界定了“行好1”“廟會”“鄉土宗教”等核心概念,并通過梨鄉的廟會案例分析廟會的多元化并存發展。與在描述梨鄉民俗文化圖景時,作者采用“標志性文化統領式”的民俗志來展現。在第三章中,作者介紹了趙縣的天災人禍、梨的生產和娃娃親;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了鄉土宗教形成的賽局,并分析了西方宗教政策對于鄉土宗教生態環境及其發展變遷的影響。在第五、六、七章中,分別家居、村落、跨村落三個不同層次空間的建構,以段光、何計等家中過會、大夫莊老母會、常信娘娘廟會、鐵佛寺廟會等具體案例,分析了家中過會、村落型廟會、跨村落廟會等不同場域下的梨鄉廟會形式。
2 《狂歡精神》內容概述
《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是趙世瑜老師在2002年出版的。主要是揭示廟會這一游神祭祀活動的基本特征,換句話說,它們不僅構成了民眾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體現了特定時節、特定場合的全民狂歡。
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說之部”,包含了五篇比較綜合性的研究,頭一篇《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寺廟與民間文化》作者提出了自己為什么要研究明清社會以后廟會的想法。第二篇文章《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主要從地理學的角度去探討廟會的文化空間。第三篇《中國傳統廟會中的狂歡精神》是本書的主要內容,作者認為狂歡是宗教節日的典型特征。第四篇《寺廟宮觀與明清中西文化沖突》,作者從廟會的研究出發,對一些傳統的看法提出質疑和補充。
第二部分是“地域研究之部”,主要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是《明清時期的華北廟會》,作者提出了“中心地理論”。第二篇《明清時期江南廟會與華北廟會之比較》作者通過比較廟會的特征,發現華北與江南地域社會發育的不同程度。第三篇《明清華北的社與社火》,作者把華北基層社會組織與儀式表演結合起來研究。
本書第三部分是“個案研究之部”。第一篇《明清婦女的宗教活動、閑暇生活與女性亞文化》,反映了作者對一些約定俗成之見的看法。第二篇《太陽生日:東南沿海地區對崇禎之死的歷史與記憶》和第三篇《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民間社會》,前者是事件歷史,后者是制度史,兩者都反映了作者以社會史研究傳統政治史的具體實踐。第四篇《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的互動:以明清京師的“頂”與東岳廟為個案》和第五篇《魯班會:清至民國初北京的祭祀組織與行業組織》,前者試圖發現京師國家與民間社會關系的特殊性,后者是試圖發現中國的行業組織與西方行會的區別。
3 《行好》和《狂歡與日常》比較
這兩本書的相同之處在于以下幾點:首先,兩本書都是從自下而上地去研究民間文化。在《行好》中,作者從民眾的實踐出發,提出了鄉土宗教的概念。鄉土宗教是民眾做出來、實踐出來的宗教。鄉土宗教沒有城鄉之分、男女之別。另外,“眼光向下”的俯視、新—舊言語沖突的蔑視、時空階序中的“好奇(平視)三種不同的研究視角,作者從鄉民文化出發,“將鄉土廟會視為與特定群體和地域相關聯在家與廟之間讓渡、轉換的動態過程,并把廟會放在民眾生活世界的廟會體系中考察,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個特殊的事件或慶典。在《狂歡與日常》中,作者強調了新的史學觀,主要從民眾的角度自下而上地研究傳統文化。其次,兩本書通過廟會的研究反映了社會文化變遷。在《行好》中作者通過以梨鄉范莊廟會為例,通過分析廟會的再生產現象,反映了梨鄉出現了內卷化等問題。在《狂歡與日常》中作者通過以“土地廟”“龍王廟”來分析寺廟文化景觀。
4 《行好》和《狂歡與日常》的貢獻
隨著與西方學術的交流、國家對民間信仰的放松、民間信仰與儀式實踐的復興、中國民間宗教再次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吸引了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等學科學者的參與,多學科和跨學科的研究已成為一種趨勢。在前人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行好:鄉土邏輯與廟會》中,以下幾點值得關注:第一,作者采用中層理論研究視域。中層理論是羅伯特 · 默頓提出的一種分析理論與經驗研究關系的理論范式,“中層理論原則上應用于社會學中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中層理論介于社會系統的一般理論和對細節的詳盡描述之間。社會系統的一般理論由于遠離特定類型的社會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遷,而難以解釋所觀察到的事物,而對細節的詳盡描述則完全缺乏一般性的概括。當然中層理論也涉及到抽象,但是這些抽象是與觀察到的資料密切相關的,是結合在允許進行經驗檢驗的命題之中的。中層理論涉及的是范圍有限的社會現象,正像它的名稱所表現的一樣[2]。”作者將中層理論作為研究領域,從整體上把握了梨鄉廟會的全景,從而發現家中過會、村落型廟會、跨村落型廟會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第二,作者提出了“鄉土宗教”概念。由于特殊歷史原因、西方話語霸權、中西二元對立話語的影響,學界在分析中國宗教時,以西方基督教為參照對象,形成了三種研究范式:與“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Religion)相對應的“彌散性宗教”( Diffused Religion),立足于“家”的神、鬼、祖先互動的三級模式和立足于“廟”的朝圣模式[3]。
參考文獻
[1]岳永逸:行好:鄉土邏輯和廟會[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2]羅伯特 · 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唐少杰、齊心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年.
[3]趙世瑜: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狂歡與日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